走马江浙记游踪
黎 明
2024年6月2日至6日,夏日之芒种前后。年逾古稀的我由女儿、女婿陪同照应,从淄川出发一路南下,游踪及于盐城、绍兴、溪口、宁波、南浔、苏州等地,饱览江浙山山水水、古迹名胜。途中曾以微信形式即兴记录行踪,并配以照片发于群中亲友。返程后加以整理,充实润色,遂成《走马江浙记游踪》。因景点密集、内容繁多,又不忍割舍,略显琐碎臃肿。姑且算作立此存照、到此一游吧。
(一)南下,南下
6月2日晨7时许,与女儿、女婿在淄城焦氏饭店共用早餐。之后,赴龙泉上济潍,再由洪山枢纽转沾临高速,开启了南下自驾游之行程。
济潍、沾临高速淄川段分别于去年9月24日、12月29日竣工开通。犹呈黑色的柏油路宽阔平坦,在朝阳的映照下油光铮亮,如苍龙般蜿蜒盘旋伸向远方。
淄川位于泰沂山脉北麓,山势连绵,岗峦起伏。高架桥、隧道、立交接踵而来,目不暇接。岳阳山、盘顶山等处隧道长达数千米,隧洞幽深,灯光闪烁,车辆交错,畅行无阻,极为壮观。
任职于淄川交通局并分管重点工程的儿子曾不无自豪地说过,济潍、沾临高速淄川段的竣工通车,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内交通状况,对于构建淄川“双十字”高速路网的大交通格局具有决定性意义。此时我亲历其境,深为赞同。并为儿子亲身参与这项重大工程而引为自豪,更对数以千、万计的高速路建设者们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
一路南行。由淄川进入博山、沂源,转入长深高速,经莒县,至临沭。车驶平原,天高地阔,一马平川。此时正逢“三夏”,麦子一片金黄。遙看大田里几处农家,或机械或人工正忙于收割、脱粒、运输。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刈麦》一诗形象地描述了五月麦收景象:“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诗的中间叙写农人的艰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日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终结处则抒发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祿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此时的诗人,担任县尉一职,主管缉捕盗贼、征集赋税之事。观农人之忙碌、艰辛而生愧疚,情感是深切而真实的。此时此境,我感同身受,不由得也油然而生愧疚之情。
由临沂出省,进入江苏连云港。连云港市,古称海州,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对这座城市我并不陌生,曾随团游览其花果山、云台、连島等景区,并撰有诗文发于地方报刋。
继续沿靖盐高速南行,驶抵盐城市,因“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我熟知盐城之名,一则是因为它曾经是新四军军部驻扎地,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即闻名遐迩。另一原因,则是因为这里还是著名下乡知青董加耕的故乡与发迹地。熟悉或记得董加耕事迹的人或许己经不多了,这里不妨多说几句。董加耕,1941年生,江苏盐城葛武公社人,1961年高中毕业。在校时品学兼优,却主动放弃升学深造的机会,自愿回乡务农。曾任生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带领广大社员团结拼搏、战天斗地,在农业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96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走革命的道路,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强调“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广大知识青年应该走的革命道路。”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题词、文章,号召全国知识青年向董加耕学习。 那个年代,我正在曹县一中读高中,董加耕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及我们这代人心中的偶像。由此,我记住了这个人,也记住了这座城。

抵达长江,驶过江阴大桥。江阴,因处长江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江防要塞,古今闻名。江阴大桥高耸于大江之上,巍峨壮观,似巨龙腾起。俯视桥下,但见江水滔滔,横无涯际。行进之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乐声似回荡耳畔,击打着心胸。几十年来,大江东去的壮阔画面已领略多次,而今再见,依然惊心动魄,情难自抑。
进苏州,于白洋湖服务区稍事休息。苏州园林甲天下,那仰慕已久的寒山寺、拙政园等名胜古迹虽近在咫尺,却因路途匆匆,不及前往,只得忍痛割爱了。
(二)徜徉,古城绍兴
2日下午5时半,历时10个小时,长途奔波近一千公里,终于抵达今日行程的目的地一一浙江绍兴市。下高速,驶往市区,车辆、人流密集。缓缓穿过几条大街小巷,按照导航的指引,到达绍兴越城区中兴北路,我们网上予定的下榻地一一“如家·云上四季酒店”。房间内干净整洁,装饰简约,除必备外无多余设施,倒也合乎我的心意。

3日晨,在宾馆就餐后前往鲁迅故居。先生故居位于东昌坊周家新台门内,今改为鲁迅路。前来参观故居的人群络绎不绝,须予约、排队、打卡进入。我是怀着敬仰甚至朝圣的心情进入故居的。这是一座两楼两底的木构旧式民居,风雨沧桑、历经百余年,此时仍静静地伫立在这里,仿佛还在观察、思考着什么,欲言又止。我一边观望抚模着这座神圣的古老建筑,一边回味着先生在这里挥笔写就的名篇佳句,心绪激荡、感奋不已。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步入故居后边的百草园,早己物去人非、旧景不再了,而先生笔下的菜畦、皂荚树、桑椹、木莲藤、何首乌、覆盆子呀却宛若历历在目,鸣蝉、蟋蟀、油蛉子的叫鸣声绵绵不绝,回响在耳畔。

出故居东行,走过一座石桥,便是三昧书屋。这是先生少年时读书求学之地,书屋中陈列着当时使用的桌、椅等旧物。书屋正中上方悬挂着“三昧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的抱对书有“至乐无穷唯孝弟,太羮有味是诗书”。“三昧”意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书屋内挂有塾师寿镜吾先生画像与简介,鲁迅称之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我大学毕业后曾在成武县中学任教十四年,对寿镜吾先生自是有所了解,引为可敬的前辈。止不住对这位先生的先生深躹一躬。步出故居,徜徉于周边景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草木繁盛,车水马龙。在故居广场鲁迅先生巨幅木刻画像前拍照留念,而后依依不舍,乘车离别故居景区。

绍兴城内酒家众多,店铺云集。我们特意挑选了一家名为“孔乙己酒家”的饭店就餐。一座两层小楼,门前红灯高悬,凌霄花恣意伸展爬滿了墙壁、楼顶。西侧外墙上画有孔乙己半身像,旁书“多乎哉?不多也“几个大字。店内整洁雅致,几乎座无虚席。二楼就坐,点了几样绍兴特色食物:茴香豆,绍三鲜,鸡汁笋干,酥鱼,黄酒小笼包,西施豆腐羹,儿时猪油拌饭。美食美味,大快朵颐。

下午游沈园。鲁迅故里等处均免费,唯此园门票50元。但70岁以上老年人仍可免费,刷身份证进入。沈园原为沈氏人家旧业,南宋时已闻名乡里。园内景色秀美,葫芦池、石板桥,池边假山、水井均当年旧物。沈园后世名声日隆,自然是源于南宋诗人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陆游初婚唐琬,后因母亲嫌弃而被迫离异。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二人在沈园邂逅。其时唐已改嫁,陆亦另娶。陆游一时感慨万端,遂于园壁上题《钗头凤》词一阕曰:“红酥手,黄縢酒,滿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极言相思、痛苦之情。唐见后和作一首,中有“病魂常似秋千索”等语。不久,唐琬悒郁而亡。今园中醒目处设立诗墙一面,陆、唐二人的《钗头凤》镌刻其上。后生晚辈,游园佳宾辄伫立诗墙之前,诵读吟咏,唏嘘不已。

距此不远,一繁华路段轩亭口处有秋瑾纪念碑。碑身为水泥制作,呈长方体形,正面题有“秋瑾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址为其就义之地,屹立于道路中心处。路一侧街头公园内,有秋瑾烈士塑像,后面墙壁上书“巾帼英雄”四个大字,为孙中山先生親题。市南尚有秋瑾故居,并设有秋瑾烈士纪念馆。因时间已晚未能前往。

当日晚游兴未减,夜游书圣故里。书圣者,王羲之也。东晋时期朝中大臣、文学家、书法家,世称王右军。本为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即今绍兴地。晋永和七年(351年),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即太守)领右将军,直至升平五年(362年)逝世,主政、生活于绍兴达11年之久,自是圣迹多多。书圣故宅位于截山南麓,后因他捐舍为寺,遂改称戒珠寺。因系夜游,寺门紧闭、未得入内。但见寺外有羲之墨池,“题扇桥”等古迹。与书圣相关的古迹中,当属兰亭,而兰亭位于市南兰清山下,“曲水流觞”,茂林修竹,朝圣者不绝如缕。此时夜深,我辈亦无缘前往一瞻圣迹了。
绍兴为全国著名历史文化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除上述人物外,尚有徐渭,号青藤居士,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王冕,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王守仁,明代哲学家、教育家;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蔡元培,民国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此外,周作人、周建人、钱三强、许寿裳、邵力子、陶成章等众多名人皆为绍兴人。仅《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即收彔绍籍名人163人。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知名度之高国内罕有。
(三)溪口,蒋氏故里
4日下午3时许,由绍兴赶赴奉化溪口。但见高速路两侧,山势连绵,而山上山下无不树木葱笼,一片碧绿。驰往宁波港口的大货络绎不绝,如游鱼过江。坐在后侧的我不禁紧张起来,紧紧盯着接替驾驶的女儿,生怕出错。
平安无事,两小时车程顺利抵达溪口。下榻位于河畔、全国连锁中的如家·溪口酒店。稍作休息,便步出酒家,观赏起古镇的风景。
穿越溪口镇的这条河流名曰剡溪,自西向东而来,至武陵头、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镇由此得名。当地志书中赞曰:“众山环翠,群涧澄练,民居宛若桃源仙境。”细细观之,此言果然不谬。溪流清清,河底卵石、水中游鱼、浅滩水草皆历历在目。民居沿溪流两岸排列展开,高低错落,连成一体。街道两侧花木繁盛,绿树成荫。溪口镇地处江南,自古繁华,人烟阜盛,却能独善其身般保持了原山态的自然环境,实属难能可贵。

在“噶好吃土菜馆”就晚餐。店老板年逾五旬吧,自称是蒋氏31代,与蒋万安同属一辈。进入店中,见其醒目处悬挂着老板与蒋孝严合影的大幅照片,看来所言不虚。点了几样土家菜,主食米饭。红烧小鱼味道不错,无奈乱刺多,北方内地人又不惯吃鱼,于是乎一盘好菜只落得吃进去的少、吐出来的多。
兴致盎然,观赏古镇夜晚溪畔、街景灯光秀,9时余返回宾馆。
4日上午,由宾馆徒步前往蒋氏故里。溪口镇实际上只有一条窄窄的长街,沿着剡溪北岸伸展开去,东起武岭门,西上武岭公园。由武岭门西行不远便是蒋家祖宅。这里原为一幢二层楼房,上下10余间,名为“素居”,后改称丰镐房。蒋介石发迹后,于1930年对丰镐房翻修扩建,大小楼房达49间。扩建后的整个建筑,呈“前厅皇堂,两厢四廊”格式;后堂为“根本堂”,供有蒋氏祖宗的牌位。堂前悬挂蒋介石书示蒋经国的“寓理帅气”横额。素居西首有平房6间,屋顶为水泥平台,登台远眺,如带剡溪尽收眼底。
继续西行,就到了蒋家另外一处房产,即“玉泰盐铺”。当时是镇上唯一一家“官盐专卖”的店铺,后来还同时经营着大米、酒及石灰等生意,买卖越做越大。
蒋介石夫妇回溪口,并不常住老宅,而是另有住处,即“文昌阁”。楼阁建于溪水北岸山石之上,青松翠柏,草木葳蕤,下临碧水小桥。文昌阁下东侧有“小洋房”,是蒋经国一家住宿的地方。

蒋氏故里还包括一处陵园,名为“蒋母墓道”,由蒋母墓、杜鹃谷、慈庵、下轿亭、牌楼等景点构成,位于镇外西翠屏山鱼鳞岙松树林。路途远,且在山坡之上,我年迈体弱,故足迹未到。而蒋氏夫妇秉承母命整合力量所创办的武岭学校,我则兴致勃勃,从教学楼、会议厅到校园广场全部走了一遭。
夜宿溪口,翻阅《蒋氏家族秘史》。几段文字摘彔如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下野”,循惯例返抵溪口老家。4月23日,我百万雄师挺进长江,攻占南京。25日,蒋介石乘坐“太康”号,向海洋深处宝島台湾驶去,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家乡。1975年4月5日,这位统治中国大陆22年之久、又在台湾偏安26年的蒋总统终于撒手西归,享年89岁。其遗嘱中,还念念不忘“奉安大陆”,“灵体”回归故乡。
据传,1965年4月,时为新加坡《南洋商报》撰稿人的曹聚仁应邀赴京与毛泽东主席会面时,毛主席曾委托其将《临江仙·寄友》一词捎带给当时台湾的蒋介石。词曰:“柳绿花红莺燕舞,京都料峭风微。菊香书屋奏琴徽。明月依旧在,何日彩云归。”词为“存疑之作”,迄今无足够史料证明其出自毛主席笔下。即便如此,在两岸关系的大背景下,这首词的深刻内涵意蕴仍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索。
(四)顺访“御史村”
5日晨7时半,在宾馆用过早餐后即驱车赴宁波。

行至海曙区古林镇附近,春鹏说此地有个“御史村”,值得一看。于是,我们驶离高速路,直奔该村。“御史村”的真实名称为古林镇茂新村。进入新村,似一股清风扑面而来,道路宽阔整洁,两侧绿化带上树成行花盛开。一幢幢小别墅次第展开。河流穿过村庄,小桥流水,碧波荡漾,尽展江南水乡秀丽清雅风彩。茂新村素有“中国御史之乡”的美誉,“一门八御史”的林氏家族,更印证了村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靠近河边,一座明代建筑坐北朝南,古朴典雅。正门匾额上书“御史第”三字。这便是明代御史林栋隆的宅第。如今,这里已被辟为御史文化陈列馆。馆内分前后两座院落。前院为“”林门御史”、“”御史名人”部分,分别介绍林栋隆家族及宁波、中国御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后院分“”御史春秋”、“”治官之法”、“”巡视制度”和“”御史礼仪”四部分,从不同层面展示、科普中国古代御史制度文化。此外还设立了互动拓展、景观休闲区。据介绍,此馆于2015年建立,迄今已接纳参观人数150万人次,为宁波市重要的廉洁文化教育基地。
御史馆对面,还有一座宁波家风馆,主要展示伟人家风、圣人家风、烈士家风、百姓家风等内容。因此时已近下班闭馆时分了,匆匆走过,未及细看。

走上街头,行至河边,与几位当地村民交谈,方知此河名为御史河,桥为御史桥,主街为御史街。果然,不愧为名副其实的“御史村”。
(五)宁波,老外滩与天一阁
出村后,继续赶路。近7时,至宁波市区,仍于“如家”连锁店入住。
5日晨,早餐后先往老外滩观光。老外滩,坐落于江北区三江口(甬江、奉化江、余姚江)北岸,堪称进入宁波古城之门户。唐宋时为国内四大港口之一,此后自是风光不再了。而今,却被聪明的宁波人“转型升级”,改造成为一座多功能、高档次的商业街区。沿江岸漫步,天主教堂、外国领事馆、轮船码头等老建筑一字排开,几乎记彔了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欧陆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老外滩附近有许多餐厅酒家和小吃摊位,尽可品尝各式中、西餐和当地特色小吃。

伫立老外滩大桥上,观望滾滾而来的三江水,顿觉天高地阔,心胸豁朗。宁波号称“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发轫于大山深处的奉化江、余姚江奔流而来,至此汇合成甬江,气势宏伟,浩浩荡荡。此刻风雨又至,于是天连水,水连天,形成了水天一色的浩淼景象。
人言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前半句自是暗指“南国书城”天一阁了。借助导航,穿过许多大街小巷,终于到达位于城西的天一阁。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是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据古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取名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由西大门入,刷身份证进院。走近天一阁细细观赏。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据介绍,藏书盛时达七万余卷。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祿、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现天一阁景区分为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藏书区以天一阁为中心,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据悉现有藏书已达30余万册。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陈列展览区则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我在院内不过逗留了2个小时左右,许多景点并未走到;走过者除藏书楼外,也只是走马观花,未及细看。故难免言之不详、挂一漏万。
天一阁历经400余年,风雨沧桑,几度焚毁、几度重建。建国后尤其是1981年之后,天一阁多次整修、扩建,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今日之景象已远非昔日可比了。
(六)镇海,聚仙楼喜相逢
6月5日11时许,濛濛细雨已渐紧渐密,渐至中雨。马路上多有积水,车辆驶过,水花四溅。因与老同学董明显相约,遂不顾风雨,与家人驱车20余公里由海曙区赶赴镇海区招宝山。
抵达会面地点聚鲜楼前,见一位老者已在店外等候。他手持一柄雨伞,虽华发苍苍,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此刻正目视街头,用心观察着过往的车辆。当看到我们这标有“鲁C”字样的车子缓缓驶近时,他兴奋至极,高高举起手臂,似在向我们呼喊着什么,任雨丝飘零,打湿裤角、衣衫,也全然不顾。我心底一颤一热,泪水夺眶而出。直觉告诉我,他就是阔别多年的同窗好友董明显!
一别近六十年了,从未谋面。若非手机联系、相约,即便街头擦肩而过也应不识。我和女、婿赶忙下车,与明显夫妇及其儿子一一握手,嘘寒问暖。然后两两共用一伞,并肩走进酒店。酒宴丰盛,菜品以海鲜为主,又极具浙东地方特色,足见系主人精心挑选。老友相聚不可无酒,明显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瓶盖一启,香气扑鼻溢满酒楼。无需客气寒喧,频频举杯、布菜,把酒言欢,如家人团聚般和谐温暖。

明显与我是高中时期同学。在山东曹县一中我们同窗共读,长达三年。1964年夏季高考后,他考取上海海运学院(今上海海事大学),我被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彔取,从此天各一方,虽曾书信往来,却始终无缘相见。我只知他大学毕业后又参军入伍,军营十年、转业至宁波港务局。至此后,这位山东汉子娶妻生子,安家于水乡江南。
身在南国,心系故土。老家位湾,母校一中,乡亲、恩师、同窗情谊,不离嘴边。忆及痛快事开怀大笑,触及伤心事唏嘘不已、泪湿眼眶。
岁逾古稀,同窗相聚仍如少年。 陈年往事,家长里短,人生履历 ,心灵感悟,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整整60年了,许多细节琐事犹记心间。
曾记得,我们在校园荷塘边、柳荫下同温功课;曾记得,我们在班会上暢谈人生理想;曾记得,我们在食堂里共用一餐;曾记得,我们一起出班级墙报,你写我画;曾记得,高考后我骑车前往位湾公社,把你的高考彔取通知书送至家中……不怨话多,只嫌天短。下午2时,两家如亲人般合影留念。董嫂还与我女儿单独合影,亲如母女;春鹏和明显的儿子海超互加微信,相约于“淄博烧烤”城中会面。依依不舍,在雨中握手、拥别。而我与家人则告别宁波,踏上风雨归途。
还有一段后话。车过沈海跨海大桥,明显发我微信,题诗一首曰:“一别六十载,弹指一挥间。雄镇再相聚,已是近米年。目送同窗去,雨声何沧然。”我为之续,凑成八句:“相期来年春,携手看牡丹!”之后,我将与明显宁波合影的照片、文字发于曹一中1964级同学微信群中,邵清成、陈守仓等身在曹县的老同学纷纷祝贺、点赞。发往山师大大学同学、成武县中学师生朋友圈亦引发共鸣,一段“喜相逢”的同窗情谊点燃在北国、江南。
(七)跨海大桥,雨中南浔
由镇海至南浔,入沈海高速,经杭州湾跨海大桥,俨然一道恢宏壮阔的风景。大桥长达36公里,宽33米,双向6车道,为全国乃至世界跨海长度最大的桥梁之一。大桥呈s形曲线婉转,宛若一条巨龙横卧大海中。打开车窗观望两侧,但見波浪滾滚、涛声雷震,成群海鸥上下翻飞,势若追逐着驶过海面的巨轮。细雨濛濛,海风阵阵,放眼望去,更觉水天一色、漫无边际。其中段有观景台,名曰“海天一洲”,高达145米,似一座摩天大楼横空出世,高高耸立在茫茫大海之上。惊艳,震撼,叹服,骄傲,万般情愫撞击着心胸。驶过一座大桥,竟然耗时40分钟。
下午四时半,抵达湖州南浔。虽属一镇,却闻名遐迩,路过不可错过。先游小莲庄、嘉业藏书楼、文园一线。沿途古树参天,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古,内有御赐牌坊、匾额、碑廊与家庙、诗窟等经典建筑。因天色已晚,又且雨意绵绵,不可久留,遂匆匆离去。经网约,径往“如家·南浔酒店”入住。

鞋袜、衣衫均已湿透,又兼身心疲倦,冲澡后便闭门不出。以随身所带的方便面冲泡开来,权当晚餐。
(八)苏州,寒山寺
6日晨,天转晴。驶离南浔赴苏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据专家考证,此语竟最早出现在元代一位淄川籍文人的作品中)。苏州景点之多不可胜数。此前曾两次造访,因有其它事务,仅去过开元寺、忠王府、拙政园几个景点。此次过路苏州,又不可久留,决定游寒山寺这一最著名的景点。
寒山寺位于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相传唐贞观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改名寒山寺。岁月沧桑,屡毁屡建,屡建屡毁。现存建筑均为清末重建。
进入景区,枫桥率先映入眼帘。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如梦如幻飘荡在耳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据称,枫桥、寒山寺本非规模宏大、声名显赫的胜景,却因《枫桥夜泊》一诗而名声大震,至今更名重江南,斐声海内外。

走近寺院大门,人拥如堵。欲拍照留影者竟排起了长队。进入寺内,则游客云集,香烟缭绕,钟鼓梵音不绝于耳。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普明塔等建筑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碑廊、殿阁、走廊壁上留有明清大家的寒山、拾得画像石刻,及题咏寒山寺的诗文数十方,皆珍贵无比。出寺,回至枫桥街头,购苏州糕点、万三蹄膀等各色小吃置于后备箱,缓缓离去。
苏州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刺绣之乡”,其经济实力更是位居全国前列。据苏州政务网站消息,中国城市百强榜,苏州位居第八;全国工业十强城市,苏州位居第二;中国民富十强城市,苏州位居第五。在上述城市排序中,居于苏州之前的大都是直辖市、省会市、计划单划市。作为地级市,苏州的成绩单可谓耀眼夺目!
再见了,魅力苏州!
(八) 返淄途中
返回途中,一路高速:京沪、盐靖、沈海、长深、青兰,然后上沾临到淄川。长驱5个多小时,除进入大丰服务区简单就餐外,几乎再无停顿。海英作为替补驾驶也跑了一段。路况好,而车辆少,用来长途运输的大货车更少。我不由浮想联翩,不知应喜应忧。纵然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但自己也恨自己总也改不掉这“杞人忧天”的臭毛病!
归心似箭。春鹏的车速始终保持在每小时111公里左右。晚7:30抵达淄川颐泽家中。妻子与儿、媳早已备好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等待平安顺利归来的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