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共六个,即: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全国甲卷,以及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这些高考作文题目的亮相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教育的深思与探索。这些题目提醒我们:教育不应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而应关注每一个个体独特的心灵需求和潜力开发。令人振奋的是,其中五个高考作文题的精神实质、角度和立意要求都被“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之《大众教育学》(尤其是自育篇、创育篇、和育篇)命中!试分析如下:
一、“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之《大众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1. 以个体为中心:“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之《大众教育学》将“个体”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独特需求和潜质挖掘,全方位激励个体全力以赴(竭尽全力,想尽办法,用尽资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2. 自主学习与选择:鼓励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包括整合学习、跨学科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读天读地读人间,读书读文读经典),以避免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
3. 实践与体验:强调公共参与、人际关系、实践和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创新学习与思维:倡导个体树立创新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观念,不断开阔视野,紧跟时代节拍,瞄准前沿科技,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以拓展认知领域,提高认知水平,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好地适应(或引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5.自导与自激:《大众教育学》倡导受教育者自主引导、激励,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体、情、智、创、和”在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与幸福。
这些内容旨在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给予个体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以适应(或引领)国家(人类)的发展和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试题分析
1. 2024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的内涵
新课标I卷“答案与问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多元。最高领导人曾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明发现真正的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答案与问题”据此设题。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新课标II卷“抵达未知之境”突出不惧失败、不断尝试、放眼未来的创新性品质。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这一语境,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由此考生可以生发出深邃的议论与独到的观点。
全国甲卷“真正的相遇”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意识或切身的体验思索成长中的典型问题。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人格逐渐定型的时期,认识和理解世界时往往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本题选择“相处”“相遇”这样一个高中生的常见话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构建作文素材,希望借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或真情实感。
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困惑,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通过坦诚交流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树立理性的成长观。
2.2024年北京、天津、上海高考试题的特色
北京卷:以“历久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具有丰厚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思考空间广阔。考生可以从“经典”“思想”和“精神”等方面入手,探讨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和生命力,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进行传承和创新。以“打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语义浅显,后面可补充的宾语丰富多样。导语提示了三种情境,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既包含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又延展到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话题。考生可以自由展开联想,展现自己不同的视角和对生活的不同体验。
天津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有关“被定义”与“自定义”的材料展开写作。材料指出,在缤纷的世界中,个人、群体和国家都会面对别人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考生可以从“被定义”和“自定义”的作用、意义和关系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被定义”与“自定义”的良性互动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上海卷:作文题以“认可度”为话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谈谈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契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考生可以从“认可度”的内涵外延、形成要素、影响作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探讨“认可度”是否可以作为判别事物高下的标准,以及如何提高“认可度”等问题。
三、作文试题与《大众教育学》的一致性
1. 二者的共同特点
时代性:作文题目涉及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科技发展等时代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变迁,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开放性:题目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思维。
思辨性: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答案与问题”“历久弥新”“认可度”等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导向性:作文题目蕴含了一定的教育观、成长观和发展观,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这些特点反映了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即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科技前沿,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统一于思辨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品质考查
试题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了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符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之《大众教育学》的理念。举例如下:
关注个体成长:新课标I卷、新课标Ⅱ卷和全国甲卷的作文题强调了教育应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问题、独特需求、潜力开发、人际交往,这与《大众教育学》中的“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的观点相契合。
结合《大众教育学》的核心内容第一条,新课标Ⅱ卷的作文审题角度、立意便水到渠成,如:我全力以赴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我自强不息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再如:我勤劳勇敢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我开拓创新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或者: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我全力以赴;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我开拓创新……
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小品文大王黄小平在上个月27日发表的文章,把新课标I卷的作文立意与全国卷的作文立意和内容做了同文亮相,真可谓“一石二鸟”!
强调实践体验:“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强调“做中学、创中学、教中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天津高考作文题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的实践导向是一致的:“学习不会思和做,好比白云空中过;学习不会用和教,恰似楼阁空中飘。”(选自《大众教育学》)
培养创新能力:“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而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题中“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和“天问一号”深空探索的例子,引导考生联想到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决心,这也体现了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大众教育学》说:创新是人的灵魂,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类通向未来(未知)的唯一途径。”
促进自主教育:“最好的教育是自育,最好的教学是自学,最好的管理是自理,最好的评价是自评。”(选自《大众教育学》)“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让学生在自育中发挥主动性。天津和上海高考作文题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在成长中发挥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教育理念的要求。
总体而言,2024年高考作文题与《大众教育学》理念相呼应,强调了个体成长(问题导向)、实践体验(学以致用)、创新能力(守正创新)和自主教育(自信自立)的重要性,这便是《大众教育学》命中2024年高考作文题的秘密武器!
作者:邓书宇(知名教育学者)
责编:尚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