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怀想
——统战部组织民盟民建会员学习感悟
民建武穴支部 苏琳
五月的嘉兴南湖,暖风拂面,清波莹光,榴花欲燃,清香满城。
青山绿水映衬之下的百年红船安祥静卧。靠近游船,向往与激动,仿佛置身于风雨如磐、硝烟弥温的岁月。时空变幻,穿越百年,眷恋与感动在这一刻凝结成一腔庄严的敬畏。
人生旅途,朝着向往的地方,一步一风景。走出去看看,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建国75周年之际,民盟小组、民建武穴市支部委员会部分骨干成员,在武穴市委统战部负责日常工作副部长张雄的带领下,赴嘉兴南湖和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拜谒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开展“凝心聚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重新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接受了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也有了深刻的感悟与启迪。
嘉兴水网密布,自古便有“八水绕禾城”之说。传统的民居依水造势,栉比鳞次。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令人向往的小桥流水人家,有多少浓缩的历史隐藏于寻常巷陌之中,有多少古风遗韵承载在白墙黛瓦之间。嘉兴南湖,也称“鸳鸯湖”,是“江南三大名湖”之一,与杭州西湖齐名,素以景色迷人著称于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南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篇和画卷。
坐上游船,片刻工夫,我们便来到湖心岛。小岛看上去也就约二十亩大小,但它绝不是一个缺少故事的地方。相传该岛成形于五代,几经兴废,明嘉靖年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将挖出的河泥填入湖中,成“厚五丈、广二十丈”的小岛,四面环水,便称湖心岛。次年在岛上建烟雨楼,形成独特的景观。
顺着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群徜徉,亭台阁榭、假山回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岛的南端辟有荷花池,可谓湖中有池,岛中有堤。从人文景观看,烟雨楼不仅依然保持着作为湖心岛主体建筑的气势和风貌,岛上的名人碑刻和景区景点更是得到了精心保护和开发。钓鳌矶的别致;鱼乐国的雅致;清晖堂的景致;鉴亭、来许亭的风致;再加上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书法真迹、彭玉麟的梅花石刻;以及柏化石、银杏树、南湖八景碑等等,更是平添了几分游兴。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等名家手迹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到烟雨楼赋诗题词的掌故,让人有“钟磬穿云响,挥笔泣山河”之感。
水光潋滟,游人如织。湖心岛中,烟雨楼上,看烟波荡漾,烟云笼渚,微风轻拂面颊,水泽绿意盈盈一袖间,让人忘却人世所有的忧烦。103年前的一个夏天,就在我站立的这个位置,有一个年青女子,短发,朴素的大襟衣裳,黑色的短裙与布鞋,掩蔽不住她的美丽姿容。她那双漆黑的大眼睛,望向远方。她不在远眺苍茫的湖光山色,也不在欣赏飞鸟点点过林梢,她的目光终于停留在一个位置,“东南方向二百米左右比较僻静的水域”。我试图以想像中她的姿势,探身望过去,东南方向,什么也看不见,树木荫翳,遮住了视线,但我知道,在湖心岛的岸边,有一只供人瞻仰的红船,与当年的一样。
正是那个夏日的上午十一点,那只停泊在东南方向的画舫里,中共一大正式召开。还是那个年青女子,坐在船头,轻扣船舷,嘴里哼着江南小调,她的年青娟秀,她的从容淡定,让过往的游客以为,这是众多游船里的一只,是几个有钱的商人在游湖玩乐。没有人知道,这只船居然载动了一个民族的革命史。
这个望风放哨女子叫王会悟,是李达新婚一年的妻子,整个一大的会务安排,由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女子担当,先是安排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一幢老式石库门房子。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3位,分别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广州代表陈公博,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周佛海,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代表全国各个共产主义小组的57名成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会议进行了七天七夜,被特务窥破,只能紧急撤离。
怎么办?情急之中还是王会悟同志想出了办法。王会悟是嘉兴桐乡县乌镇人,她对嘉兴南湖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她提出建议: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进行,以游客的身份到南湖船上边游湖边开会,也好打掩护。代表们很快采纳了她的建议,就这样,历史选择了嘉兴南湖。8月2号上午,王会悟和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四人一行,坐火车提前一天到达嘉兴,在鸳湖旅馆开了两个房间作为代表的歇脚之处,他们请账房先生租用了一艘画舫。当时租画舫共花了八块大洋,其中五块是租船费,三块是游客的午餐费和茶水费。
听说:广州代表陈公博住宿的旅馆里,当天晚上发生了枪杀事件,陈以为事件是冲着他来的,心里感到十分害怕,他没有到嘉兴南湖参加会议,而是带着新婚妻子去了杭州西湖。共产国际的马林和尼柯尔斯基两个人,因为是外国人,容易暴露目标,也没有去嘉兴南湖参加会议。在王会悟等人先行安排好会务的第二天,其余9名代表从上海北站出发,乘坐7时35分火车,上午10时25分抵达嘉兴。代表们在王会悟的引导下,在嘉兴东门的狮子汇渡口登上摆渡船,到了南湖就换乘这艘画舫。准确地说,在嘉兴南湖红船上,出席续会的一大代表只有12位。王会悟同志乘坐那条小乌篷船,担任会议警卫。
当天下午3点以后,湖面上游船逐渐增多,留声机里唱京戏的声音时隐时现。5点左右,湖面上突然出现一艘汽艇开得很快,王会悟立刻敲窗户报警,代表们以为是当局的巡逻艇,立即停会,把麻将牌摊在桌子上,打起麻将来。后来王会悟去打探一下,才知道是一个绅士为其儿子办喜事,开着汽艇在南湖上兜风。代表们知道真实情况后,马上解除警报继续开会,一直开到6点多才结束。后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实际上也是在王会悟家里召开的,她抱着奶娃娃在门外放风。这样一个奇女子,足以让人心生倾佩。今天想来,红船的形象大使非她莫属。
在这艘红船上开会七个多小时,代表们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央局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任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最后,代表们紧握右拳低声呼喊出时代的最强音:“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一湖烟波无声,却有幸见证了阴霾中“开天劈地的大事变”。
“倒海移山开道路,翻天覆地定乾坤”。中国历史,就是在悄然无声的时刻掀开了新的篇章:一个伟大的政党从此活跃在中华大地上,虽然仅有50多名党员,但他们将革命的火种迅速播撒到全国。红船摇曳,烟波浩渺的南湖萤火之光,划破宁静的水面,终成普照中华的一轮红日。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同志把这艘画舫,比喻为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总同志说:“我看这里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苦难深重。不少志士仁人,奋力救亡图存,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及其民众的厄运。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并且意识到只有组建先进的政党,才能动员并组织群众,才能推动历史进步,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民众翻身解放。没有开天辟地的胆略,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是不可能成就伟大事业的。红船若有知觉,必定深感荣幸。
与停泊在南湖水面的中共“一大”纪念船隔湖相望的,便是南湖革命纪念馆。纪念馆正门上方,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南湖革命纪念馆”7个大字熠熠生辉;主楼顶部矗立着一个外方内圆的建筑标志,寓意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如天地日月般永存于世。
纪念馆的展览以中国革命红船起航为主题、以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主线、以党的发展历程为脉络,聚焦中国共产党创建、特别是“一大”南湖会议,全面阐述一个大党与小船的关系,全面展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初心使命的砥砺下,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根本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各种空间、场景、雕塑、油画等表现手段的运用极为丰富。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沿途的路灯寓意探索之路有了指路明灯;复原的宣公桥和狮子渡口等场景,清晰地解读了1921年“一大”代表赴南湖的行程路线……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红船既孕育了共产党,也孕育出“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与建设成就,离不开“红船精神”的引领与支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注定无法忘记那些值得永远铭记的画面。当岁月沉淀了经典,时光铸就了永恒,那些珍贵的精神信仰,也在新时代的曙光中,格外引人注目。今天,我们来到南湖,碧波万顷,晨曦初照,湖水荡漾丝丝涟漪,处处是岁月静好的祥和。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百年前那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尽管带着浓浓的方言,却那样温暖亲切。身处展览厅,仿佛置身于岁月峥嵘的时代,那些尘封的历史,在我们的追随中浮出水面。作为民建会员,我们更要坚定信仰,在红船精神指引下,不断超越,敢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