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
父辈们和“邵大娘”的那些往事
(十四)
王玉华
王光铭家中兄弟姊妹七人,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兄弟五人排行老四。
由于家无祖业,日子艰难,儿女众多,父母只好把家中仅有的三间东屋隔档开来。

让两个女儿跟父母居住北间;南间既作为放置杂物的库房,又是五个儿子夜里睡觉的地方,睡不开就在土坑上方又搭了一间虚棚,三个人睡下面,两个人睡上面; 中间是堂屋,堂屋靠东墙是一张方桌两把椅子,屋门两侧一边放着水瓮,一边贴着常年供养的灶王爷画像,堂屋地下挖了一个拱形的地窖,地窖里面放置三个大瓮存放过冬的粮食,地窖出口留在方桌下面,平时盖上石板和杂物,通气口是在院子里垒起一个高台,上面也盖一块石板。
父亲王荣珍一辈子穷怕了,两个女儿长大了不愁嫁,让人头疼的是五个儿子一个顶着一个长,成家时要准备每人一套房子。
王荣珍发愁时就常与王荣经唠叨,看五个儿中有谁能挑头开拓家业、为家族纾困解难。
王荣经说:欲家道兴旺,成其大家者,非以艰苦奋斗而不能。勤俭者,治家之要也,忠厚者,持家之本也,而读书者,起家之根基也。
又说,长子为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次子为坎,坎为行险之道。古人常言:“长子走稳为盾,护家之后方;次子走险为矛,往前方开路,家族必兴。”
王荣经还说,据自己观察,老大、老三、老五宜农耕守家,若论读书行商,非老二和老四莫属。如此安排,可先保家庭稳定,待假以时日,家族财富日渐积多,家业自然可兴,此乃长久之计。
听了王荣经这番话,父亲王荣珍把振兴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了王光佃和王光明身上,并拜托正在外地行商的祖辈亲友帮顾,期盼两个儿子能使家业兴旺、门楣增光。
周村,古为於陵县治,后改为武强县,隋改为长山县并迁县治于周村北18华里的长山城(现邹平市长山镇驻地),周村改为周村镇,属长山县。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周村为长山县第二区,是周村镇、人和镇、永安镇的总称。

清朝末年的周村火车站
明朝中叶前,周村只是一个普通村落,只有几家羊毛、皮革、棉花店铺,名为周村店。
清初新修的山东南北交通线经过周村,促进了周村手工业发展。清道光年(清光绪三十年)间,丝织业形成作坊工业。1904年胶济铁路修通后周村辟为商埠,工商业日益兴盛,“数百年间,工以商兴,商以工盛,工商日趋发达,市面愈显繁荣。”被誉为“金周村”、“早码头”、“齐鲁巨镇”、“天下第一村”等美称。
1910年,周村的铁木丝织机取代了木丝织机,缫丝用上了蒸汽机,生产力大幅提高,丝织业盛极一时,随后棉织业也兴盛起来。

1929年,王光钿、王光铭兄弟二人到周村从业时,正逢麻丝织业极盛时期。此时,丝织用的铁木提花机已发展到6000余台,年产丝绸100万匹,随即进口麻丝(人选丝)又充斥市场,因为麻丝易织、成本低、销路广,机房大增,丝织机增加到1.4万多,年产丝绸300多万匹,并且开始引进电力机。
丝织业的大发展又带动了其它行业,周村的丝麻织厂、棉织厂、面粉厂等达到251家,家庭副业有丝织、麻织、造纸、制香、酿酒、榨油、铜器和水胶制造3720家,丝织业的络丝工、络麻工、织造工的从业人员就达近5万人,棉织业工人2300多人,铜钖业工人100多人。
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加上在磁窑坞积累的经验,王光钿兄弟二人的生意也开始风生水起。但到了1935年,日本人垄断了纺织市场,国民党南京政府也派胶州海关来周村“缉私补税,”产品出境受到限制,导致丝麻织业逐渐衰退。日寇侵华后,日本人又在周村成立“纤维组合,”威逼丝织户加入,产品出口出境时须向日本人的“纤维组合”组织领取出境证,自此,周村的丝织业全部被日本人所控制。
在周村从业的近十年里,由于二哥王光钿执掌店铺为人大气周全、诚信经营、人缘广聚,王光铭勤勉敬业、善始善终,两人又都写得一手人见人爱的毛笔字,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时,又都成为人们争相约请的忙人,所以,业内业外都结识了不少朋友。

那时,周村不但工商业异常繁华,文艺戏曲业也令人趋之若鹜。为了拓展业务,兄弟二人有时免不了请客户去娱乐场所,受此熏陶,王光铭无论京戏、吕剧、周姑等各种戏曲都能有板有眼的唱上几段。 受祖人王荣华和二哥王光钿双手左右开弓打算盘的影响,王光明还学会了左右开弓划拳行令和写书法,所以客户和朋友圈也越来越广。
周村的工业以手工业作坊为主,工人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没有劳动保护用品和福利待遇,还经常受到资本家打骂虐待和解雇失业的威胁。
以丝织业为例,工人每天工作一般在13至14小时,有的达到17至18小时。学徒工入厂先签订契约,俗称“生死合同。”签约规定学徒期间,伤、残、病、亡资方不管。学徒期为四年,叫“三年满、四年圆”学徒三年,谢师一年,年龄11至14岁不等,人称“学机坊、学机坊、吃饭长身量,”也是穷苦人家孩子混饭吃的一条途径。

学徒工待遇实行“馈送制。”每天工作17至18小时,不准出门,也没有假日,元宵、端午、中秋节放假1天,学徒工只管饭无工资,年终有少量馈送。
为了争取待遇,王光细和王光明刚到周村时(1929年2月),就发生了缫丝工人大罢工。但大罢工争取到的待遇也只是学徒工第一年5吊钱,第二年10吊钱,第三年学会拉花、织机送10块钱(银元)左右的待遇,实行的仍然是“馈送制”。
因为徒工无报酬,各厂都大量雇用童工,一台机雇学徒工4一6人。广太永机坊的厂主说:“雇这些人比养猪还强。”
成年人的月工资最高也不超过十元,技术最好的月收入12元。资本家常威胁工人说:“,不愿干的滚蛋,三根腿的鸡难找,两根腿的人到处是,关上大门都会有人从阴沟里钻进来找活干!”
1929年2月,周村在关帝庙成立了“缫丝总工会,”下设恒兴德、同丰公司、裕厚堂、元丰4个厂分会,会员800多人。
总工会组织工人罢工、怠工、砸教堂、创办工人夜校,参加罢工人数达1400多名,要求增加工人工资、缩短工作时间、改善生活待遇。

工会领导人景宜亭
罢工3天时,茧在锅里,丝在框上,天气又热,为避免更大损失,资本家被迫答应工人工作时间缩小到10小时,10天改善一次生活,学徒工工资每月增加1元,工人工资每月增加6元,各丝厂饭棚、桌凳进行了翻新。工人夜校每晚学习2个小时,课程为语文、算术、时事,教唱“苏武牧羊”和“打倒军阀”等歌曲。
1929年12月25日,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周村缫丝总工会乘基督教过圣诞节的机会,组织工人、学生两千多人,在周村东门里基督教堂前举行反帝集会。工会领导人景宜亭等在集会上讲话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群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等口号,愤怒的工人、学生涌进教堂,砸烂十字架,打碎订窗玻璃,焚烧经书,随后游行示威。
1930年,部分工人被资本家收买,工会分为两派,阎西山的军队入驻周村,周村商会会长李华锋用900块银元贿赂阎军军长王静国,说工会是共产党的组织,王静国带人砸了总工会的牌子,逮捕了景宜亭等10多名工会领导人(后释放)。
1931年,周村邮务工会又组织了为期3天的罢工活动。各丝厂因资金亏损同时宣布停业,各厂由军警看守。不许工人进厂,总工会组织工人到长山县政府请愿并派代表去济南找省主席韩复榘告状。韩复榘的秘书让省工商厅派人到周村调解,多次协商后达成协议,工厂停工后发给工人3个月工资,再开工时原有工人复工,不得另雇他人。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