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
——父辈们和“邵大娘”的那些往事(十三)
王玉华
明清时代,朝廷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沿海实行海禁,这就使山东的经济重心处于运河沿岸的临清、聊城、济宁一线。鸦片战争之后,沿海逐渐被列强侵占,胶东沿海的开发与经济迎来了发展机会,山东的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了胶东半岛。
沿海港口的贸易是需要内陆纵深作支撑的。于是,德国人开始修建胶济铁路和张博铁路支线来掠夺中国财富,沿线的青岛、潍县、张店、淄川、博山、周村、明水、章丘、济南等城市开始迅速崛起。随后,山东地界上又出现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这就是经过济南连接上海与天津的津浦铁路。
胶济和津浦两条铁路大动脉再加上小清河内河航运,山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地位置日益突显。
从民族经济上讲,民国时期有纺织业的三大巨头城市分别是上海、青岛、天津,号称“上青天,”这三个城市通过铁路相
交于济南,而济南又和青岛、潍县、淄博、周村等地紧紧连在一起。这些城市在很短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河北南部、山西部分地区、河南北部和鲁西这些地方的出口货物以及工业生产的资料都要来济南进行交易。青岛进口的洋货又从潍县、淄川、博山、周村、济南发往各地。而与此同时,这些区域也就成了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我国财富、压榨穷苦百姓最严重的地方。
城市工业发达的地方,也是产业工人集中和易于开展农民运动的地方,因此,济南在山东省最早出现了党的组织,而淄博也是一大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城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实业救国、抵制洋货、提倡国货”浪潮。
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命令工商厅调查各商业营业状况,于1932年10月在济南设立山东劝业商场,后又改为国货市场,命令场内商人一律出售国货,并筹设国货批发所、国货陈列馆、国货公司和国货推销委员会(省、县各级都有)。
1934年12月1日,国货市场、国货展览会开幕,韩复榘携夫人亲自到会并“训话”说:“如今世界潮流,科学进步、工商业竞争。我国事事落后,因为工商业不如人,每年才有几万万的入超。流岀去的钱是从那里来的?都是中国人的……以后,无论是个人、家庭或是所在的机关,凡是本国有的东西,不管是好点、坏点,钱贵点贱点,还是用本国的好。因为少买一点外货,钱少流出一点,国家就多一点生机。望大家觉悟、猛省,努力实行(见1934年12月2日《山东民国日报》)。”
韩复榘除提倡一般民众使用国货外,对其公务员更是严令使用国货。通令公务员一律着国布衣服,各机关购买物品时,必令各商号都要盖上“国货”戳记,否则不予报销,若商号以假乱真,即科以重罚。与此同时,韩复榘还大力提倡官办工厂的产品,通令派销省立窑业厂的陶瓷及各县官办平民工厂的产品等。
这些商业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国货运输开始畅通起来,商品流转量大幅提高。城市人口增长,消费量上升,促进了商业繁荣。
由于全省人口增长,消费粮食、煤炭、布匹及其他日用杂货自然增加,输入量必然增大。工业、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原料供应、商品品种的增加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铁路、公路、电话等)也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外国商品的倾销和经济掠夺的加深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步伐。
当时,山东进出口贸易商埠主要在济南、青岛、烟台、卫海卫、周村、潍县、龙口等七处。设有海关的只有青岛、烟台、卫海卫、龙口四处,大量入口货物不走海关,外商走私活动猖獗,造成社会经济混乱。各县进出口贸易中进口的主要是棉货、面粉、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出口的则是各县的土特产品,如花生、小麦、烟叶、土布、茧绸等。
周村作为鲁中商场,历来商业繁荣,但最发达的还属丝绸业。1933年,周村的商店有19种,727家,总资本169万多元,年营业额1360万元。
博山是生产煤炭、玻璃、陶瓷的中心,这些大宗货物主要依赖出口,而粮、棉、油及其他生活用品缺乏。1933年,博山进口数值为117万元左右,出口数值为528万元左右,每年出超400万元左右,主要是煤炭贸易所致。博山的土特产业旺盛,土特产中又尤为花生营业为盛。
同时期的淄川进口货物以粮、布及生活用品为主,出口则以煤、陶瓷器为主。1933年进口货值约22万元,出口货值约16万元左右。但淄川商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则是酒、酱、瓷、炭四种行业,四业商号达149家,总资本为16.2万元,年营业额21万多元。较大的商行主要是开设在城关的永增茶庄等四家。全县固定商店148家,其它均是农村集市。
政府提倡国货的做法也刺激了淄博工商业的复苏和发展(1937年韩复榘撤退前夕,大肆纵兵抢掠和焚烧,山东各地的商业趋于破产)。
距离马棚十华里路的磁窑坞,是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区)经“旱码头”周村到达济南府的咽喉要道,从唐至明清即为北方陶瓷和淄西地区的商业重镇,经济异常繁荣。
自隋末唐初,磁村手工制作陶室林立,窑火连天,南北窑洼几十处,经济繁荣昌盛,商贾云集,又是集贸重地,往来客人有些路远难以回还,村民便在村南村北各开“客店”,初称窑头店。因官家设“务”收税,村子得名“瓷窑务”,明代后期改称“磁窑坞”,1936年,改称“磁村”至今。
磁村大街是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街南北长334米,东西宽5米,面积1670平方米。由青石铺成,北高南低,贯穿村庄南北。
现在的磁窑坞大街
民国前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大街两侧家族宅院气势恢宏,异常繁华,现今保存良好的有常家大院、陆家大院。
历经百年的常家大院
始建于民国八年的陆家大院
磁村村南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两座古桥,合称为鸳鸯桥,这座桥是当年由颜神镇通往周村和济南府的必经之路。
磁村鸳鸯桥
村西南的华严寺(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在此处的公社煤井工作过两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有玉皇阁、文昌阁、观音殿等,以及2棵千年古柏、1棵千年银杏。(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还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磁村花鼓”的排练地点(磁村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建于唐开元元年的华严寺
华严寺最盛时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寺院内有庞大的建筑群,共分13个院落。唐代玄宗皇帝曾驾临华严寺观光,并留下石碑记。现存建筑玉皇阁、文昌阁、观音殿等为明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重建。
为了振兴家业,王光铭十三岁那年,便跟着二哥王光钿在磁窑坞大街中段西侧的布庄里做学徒。五年后有了一点积蓄,听说周村、普集、章丘一带靠近胶济铁路生意更好做,兄弟二人便大着胆子在周村丝市街开起了布庄。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