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
——父辈们和“邵大娘”的那些往事(十二)
王玉华
今天讲孟子篇中的:“恻隐之心。”
在马棚村村南的学堂里,王荣经亲自授课:
恻隐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恻隐之心”即: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了同情之心,这是人人都有的。
来看原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亚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说人的道德感,并不是从外面学来的,而是根源于每个人的内心。孟子认为仁根源于恻隐之心,义根源于羞恶之心,礼根源于辞让之心,智根源于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人人天生都有的,所以人在本性上就是善的。
恻隐之心就是对遭遇不幸之人、悲惨之事要表示同情,因为不幸之人、悲惨之事往往会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因此,在孟子看来,恻隐心便是仁爱之道的开端。
什么是“羞恶之心”呢?就是做了错的事或者坏的事情,你要感到羞耻和憎恶。“辞让之心”就是要主动的进行退让。“是非之心”就是要有一个基本的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孟夫子在这里把不具备基层伦理道德标准的人直接判定为“非人也,”所以,儒家对做人的伦理情操和道德情操要求是很高的。
需要强调的是,恻隐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悲天悯人的大胸怀。一个人没有恻隐之心,心中就没有爱,是冷漠的。有了恻隐之心,才知道爱人。这种爱是纯粹的,是胸怀天下、怜悯苍生、没有功利目的,不讲利害关系的。
真正有高尚伦理和道德情操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孔夫子把人生境界分成了三个部分:
最低的层次叫“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间层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高层次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只有最高境界才是人生在世的精神价值和终极追求,这样的情操、这样的格局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是孟子举的一个例子,说:“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羞恶之心。
孟子一向注重“羞耻”二字,认为一个人若是能知羞耻,就可以成为圣贤;如果不知羞耻,就和禽兽没什么两样。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有羞恶之心的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算有生命危险,不该做的事也坚决不做。
故而宋代名儒陆九渊有言:“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常存羞恶之心,才能守住做人的底线。
一个人如果没有羞恶心,就不知羞耻,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被人唾骂。有了羞恶心,就会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受到尊敬。
由此可见,孟子对做人的基本要求“存乎在心。”
下面大家就跟着我一齐诵读: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好了,经书上的课就讲到这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实行教学相长开放式教学,结合时势变化增加新的课程内容。
众所周知,“九一八”卢沟桥事变,日寇侵我中华步步紧逼,现在正当国难当头、国共合作全民抗战之时,共产党八路军率先抗日,各地风起云涌组织武装起义,国家民族之希望寄于发奋有为之士。故当今之时,亦即为雪国耻、共赴国难之际,更是考量每个人情操高低之时。
正所谓“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好了,按照课程按排,先请“七爷”讲述我们西边南石口峪村,赵子中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救亡斗争的过程和战况。大家也结合八路军驻村的感受,谈谈各自的所思所悟。以后课堂上还要经常开展“故事会,”讲述传颂八路军救国救民打鬼子的壮举,还要学唱抗战歌曲,鼓舞民众抗战斗志,为形成宣传抗战、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之局面竭尽我等之力……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