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培训背景与理念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发展京津冀文化产业群和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带”。京津冀区域内的民歌资源十分丰富,是京津冀地区文化和精神面貌的艺术体现,更是中国民歌发展的重要组成。
中国音乐学院依托学科优势,整合京津冀地区民歌的优质资源,推进传统音乐文化的活态化传承与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京津冀民歌表演人才,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二
培训项目
(一)项目简介
《京津冀地区民歌表演人才培养》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本项目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旨,汇聚国内民族声乐的权威专家、学者及京津冀本土民歌传承人组成核心师资团队,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理论研习、名家讲座、实地采风、实训辅导、实践演出等教学环节,全面立体地培养一批既有扎实演唱能力、又肩负京津冀民歌传承创新与发展使命的民歌表演人才。
(二)项目实施主体简介
项目的实施主体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院校、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院校,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办学理念,以“仁爱、诚信、博学、精艺”为校训,积极传承并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三)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简介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设立的公益性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基金面向社会接受申报、资助过程受社会监督、资助成果由社会共享,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搭建了一个开放平等、公开透明的艺术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
培训安排
(一)培训时间
1.总体时间:
本次培训周期定为2024年7月8日-2024年8月8日,培训总时长共32天。
2.具体安排:
2024年7月8日:学员报到、开班仪式;
2024年7月9日-8月7日:集中授课、汇报演出;
2024年8月8日:结业仪式。
(二)培训地点
1.集中授课地点: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市朝阳区安翔路甲一号)
2.田野采风地点: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博物馆、文化馆、民间艺术团体等文化场所
3.成果展示地点: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市朝阳区安翔路甲一号)
(三)课程设置
1.名家讲座:课程以讲座形式呈现,结合讲解、展示、互动的方式,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京津冀民歌专题授课。
2.理论研习:系统深入京津冀民歌有关理论研究,研习相关学术论文、史料,形成理论知识架构。
3.实训辅导:教唱京津冀民歌代表性作品,如北京民歌《探清水河》、天津民歌《画扇面》、河北民歌《捡棉花》等,提高京津冀民歌演唱技能。
4.实地采风: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博物馆、文化馆、民间艺术团体及艺术家开展集体实地采风活动。
5.实践演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音乐会汇报,以民乐队伴奏的形式,进行合乐彩排及公开演出。
(四)师资力量
本项目聚焦来自各大专业院校、艺术研究所、民间传承人等专业师资,组建由权威歌唱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民族民间音乐专家等联手打造的强大教学团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授课。
1.项目负责人
李 琳
青年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水平教师队伍青年拔尖人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荣获文华奖全国声乐比赛二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银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教师组金奖,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主持项目入选“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获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学术论文发表在AHCI、核心期刊及音乐学院学报等。
2.师资团队(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王士魁
声乐教育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科研课题《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多所艺术高校特聘教授和特约专家。
许讲真
声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声乐教员、演员。曾独立完成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国家课题《汉族民歌润腔概论》;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支持项目《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及多部专著《语言与歌唱》、《歌唱语言艺术》等;曾在《中国音乐年鉴》等发表多篇论文。
孙丽英
原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剧团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专业技术三级,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文华表演奖”,获第十四届“梅花奖”、上海市戏剧“白玉兰奖”、第三届全国青年歌唱电视大奖赛二等奖等多项大奖。
苏 倩
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创作与改编多部独奏、重奏、合唱及交响乐作品在韩国、新加坡、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演出,并曾获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先后在《中国音乐》《人民音乐》《音乐创作》《音乐周报》等音乐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
李月红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民歌”教学工作,参与编写《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等教材,主编《民间艺术家的口述人生》《中国民歌原声音响音乐学描述》等书籍。担任中央电视台“民歌大会”评委(2017、2018),《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艺术顾问(2023)等。
陈树林
北京民歌专家,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京味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编辑部主任,《北京民歌·顺义卷》、《北京民歌·密云卷》主编。曾获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编纂成果个人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陈 蔚
导演,表演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表演教研室主任、教授。当代中国歌剧和音乐剧导演的领军人物,连续六次在中国艺术节上获奖,三次荣获文华大奖。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个人多次荣获“文华导演奖”、中国歌剧节“优秀导演奖”、国家艺术院团展演“优秀导演奖”等。
郁钧剑
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联系的院士专家学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学者特殊津贴。
单秀荣
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京津冀民歌传习所”主讲人。先后在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曾为50多部影视剧配唱主题歌、插曲,荣获“第八届中国金唱片奖”,位列中国唱片总公司发行的“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被誉为“中国民歌的传承者”。
赵振岭
男高音歌唱家,曾任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级教学名师。曾任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声乐家协会主席团执行主席。《歌唱艺术》《天籁》编委。被多所艺术院校聘为客座教授。主讲课程被评为省部级一流课程建设和教改立项。
荣英涛
博士,中国传统音乐专业,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人民音乐》期刊编辑,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作为京津冀学者音乐类非遗考察团召集人之一,长期在河北田野考察,团队成果《箫鼓春社——京津冀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获得三次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雄安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出版工程》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发表20余篇文章。
胡小满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河北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会员。民歌研究心得有专著《文化视野中的晚清燕赵小曲》,论文《“味儿”与“劲儿”—民歌吟唱的两个艺术维度》《民歌研究的一例“学案”——<河北民间歌曲选>采集与编辑研究》等。
徐天祥
研究员,博士,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理论教研室主任,北京市属高校教师优秀青年人才。曾获全国首届音乐书评征文比赛最高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论文比赛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两度获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称号。
黄 虎
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城学者,教育部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督学,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中国皮影艺术传承创新研究》首席专家。
曹文工
音乐教育家、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合奏课教师。四十余年致力于民族管弦的创作编配指挥及教学,在民族乐队的训练、表演及指导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2021年被民族管弦乐协会评为“民族音乐终身成就奖”。
曹宏凯
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意大利那波勒斯(皇家)音乐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天津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评审专家。多年来在美国纽约州伊萨卡大学音乐学院、韩国岭南大学音乐学院、意大利那波勒斯东方大学、台湾大葉大学、天津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高校讲学访问。
雷 佳
艺术学博士,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戏剧梅花奖”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
戴 滨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人才强教计划项目”重点培养对象、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音乐学院“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并荣获“中国音乐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突出贡献奖"等。
3.钢琴艺术指导
邓垚,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钢琴艺术指导、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奏员、作曲家、钢琴家,“中国音乐金钟奖特殊贡献奖”获得者。
邱月,国家二级演奏员,中国铁路文工团钢琴伴奏,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钢琴艺术指导。
原浩,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钢琴艺术指导教师。
冯睿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硕士,师从邓垚老师。
(五)结业要求
1.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主要针对学员培训质量进行打分,具体标准(以百分计):出勤占比20%;中期考核占比30%;汇报演出占比50%。
2.学员考核
每位学员围绕项目主题,撰写一篇结业报告(不少于3000字)。
3.专家评审
经专家严格评定考核合格者,将按照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相关规定,颁发“结业证书”。
(六)学员管理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学员入选后,将针对每位学员实施跟踪管理、阶段检查与结业评价。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发生下列任一情况,取消其培养计划:
1.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培训项目规章制度的;
2.学员在采风和实践期间擅自行动,造成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的;
3.在学习、实践中,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
4.培训期间低于90%的出勤率的。
(七)培训成果展示
学员培训成果以汇报演出形式,将于2024年8月7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结业音乐会。
四
培训对象
(一)培训对象遴选
1.本项目以北京地区为主,辐射津冀地区进行招生,学员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45周岁,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同时,学员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声乐功底扎实,具有丰富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和相关演出经验;
(2)在读或已取得与本项目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对京津冀民歌文化有一定研究基础和成果的优先);
(3)参加省市级以上的重大演出活动、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或承担省市级以上研究课题(成果较为突出者优先)。
2.招生范围:京津冀地区各艺术院校教师、专业院团演员、中小学音乐教师骨干、在读本科生或研究生及相关从业者等。
3.须经报名者单位同意,能够保证集中培训期间全程脱产学习。
(二)报名方式
1.报名时间:
发布招生简章即日起至2024年6月12日
2.报名流程:
填写报名表(见附件)→提交报名表和所需材料→资格审查→发放录取通知书→报到入学
3.提交方式:
将所有报名所需电子材料形成压缩包,并命名为“姓名+手机号+单位+京津冀民歌培养报名材料”,务必于2024年6月12日17:00点前发送至项目组工作邮箱:
JJJFolkSongs@163.com
4.所需材料:
(1)报名表:见下方二维码,加盖公章。(PDF格式,命名为01-报名表)
(2)本人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PDF格式,命名为02-身份证)
(3)学位证书、学历证书、职称证书扫描件。(PDF格式,命名为03-证书)
(4)如有发表的民歌文化、民歌表演相关的论文或出版物,提供论文或出版物的首页及尾页。(PDF格式,命名为04-论文及出版物)
(5)如有省市级以上声乐比赛获奖,或相关课题项目等,提供与之对应的证书扫描件。(PDF格式,命名为05-获奖证书)
(6)演唱视频:提交2首歌曲(一首地方民歌、一首自定歌曲)的演唱视频,横屏录制,录制过程中不得剪辑,同期录音,完整演唱。(视频格式为WAV或MP4,命名为06-演唱视频1、06-演唱视频2)
(请长按二维码获取报名表)
五
录取及费用
(一)录取名额
30名
(二)录取方式
报名截止后,本项目将组织专家依据报名者提供的个人资料及演唱视频,按相关规定进行遴选学员,并报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审核。
审核通过后,将以邮件、电话形式告知学员入选情况。
最终录取名单将通过邮件形式及相关官方公众号发布。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三)培训费用
本项目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不向参加培训学员收取培训费,培训期间学员的食宿费、交通费及因个人原因产生的费用自行承担。
六
联系方式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翔路甲一号
邮编:100875
联系人:俞墨梵
联系方式:18301123752(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JJJFolkSongs@163.com
出品: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
来源: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
文:李 琳、由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