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从前线到三线
铁二师医院 邹文平
我曾在【铁道兵女兵风采录】写了一篇小文“战火中的青春”。其中有三个小故事:1、奔赴越南 ,2、难忘的经历,3、永远的血库。随着回忆援越抗美的文章越来越多,我也想完善我们301同学援越抗美的最后一段——回国。
我们30名同学(其中27名女兵)1968年2月从学校毕业进入越南参加援越抗美。1970年上半年接到中央军委签署的部队回国命令。1970年6月奉命回国。两年多的时间,特殊的战争环境让我们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并留下难忘的记忆。
接到撤离越南回国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命令,我们就开始做回国的准备:清理医疗器械,整理行装,打包,装箱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标记。领导在动员时鼓励我们,这次撤回国任务要比连队重。因为我们225名医护人员,不仅要把个人的物品和医院的装备带回国,还有250张伤病员床位的铺板,被褥,蚊帐等物品安全顺利地带回国,工作量虽然很大,但没有人说累,喊苦。
那时我刚调到二所担任护士长(医院那时的编制是一所,二所)看到大家都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忙碌着。我接受了拆洗被服的任务,那时医院的伤病员大部分已出院,只有一小部分即将痊愈的伤病员,他们也积极参与到我们医院撤离工作。我们组织起了医护病洗涤大队。每天把大批拆好的被褥放在水盆里或水池边的水泥地上用手揉,有的手受伤的伤病员一只手虽然被绷带吊着,两只脚就在被褥上欢快踩着、踏着。因没有那么大的晾衣场,洗好的被褥就在小树上飘着,在草地上躺着。把清洗晾干的被褥打包,等待和我们一起踏上回国的长途行程。
马秀菁回忆到:印象很深的是要继承我军的光荣传统人走屋净,又因保密的原因要把有文字的清理干净,所以每天认真地检查,清理,焚烧。7月小菜地已是硕果累累,绿油油的黄瓜、紫色的茄子、红红的辣椒、西红柿。我们把他们也整理得精精神神,给越南百姓留下味道的念想。
出发的那天下着雨,但毫不影响我们要“回家”的高涨情绪。天刚蒙蒙亮大家就按部就班地把行李、装备搬上大卡车,卡车行走在我们熟悉的热带丛林路上。大卡车停到一段比较偏僻公路边,不是火车站。我们先把物资卸下放到路边(卡车还要回去拉东西)。然后去找火车的位置时才发现,公路到停靠的火车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约5米宽,水不深只到膝盖。我们冒着雨,挽起裤腿开始搬运物资,一趟又一趟往返于物资与火车之间。突然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有蚂蝗”!跑过去一看,只见她的小腿上趴着一条黑灰色软体的小动物(我们生长在北京没见过这个东西),我们就伸手要把它拽下来。一位生活经验丰富的老战友赶紧说:不要拽!他告诉我们,用手拍打它旁边的皮肤,它就掉下来了。果然,问题解决了。我们赶紧把裤腿放了下来用绳子把裤口扎紧,以防被袭。
雨越下越大,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们也加快了速度,物资终于装卸完成。一群泥猴似的我们坐在地上休息,对这种形象我们习以为常,甚至还互相开着玩笑。物资全部搬上了火车,我们的心情格外好,离“回家”的路又近了。火车开动还有一段时间,又传来要干干净净见祖国亲人的要求。我们看着自己的样子与干干净净实在差距有点大,领导在上游用草席隔开,分男女的两个简易清洗间。我们虽然把自己的脸和头发洗干净了,外衣问题不知怎么解决?因为每人都只留了一套衣服穿在身上,其他的都已打包装上了火车。正在无奈之时,只见一个战友脱下外衣,裤子在水里洗了起来,洗完她就穿在身上,真是个好办法。我们也学着她的样子,把外衣认真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等我们穿着干净又湿漉漉衣服站在男战友面前,他们也如法炮制。很快刚才还是泥猴般的我们,现在已变成了干净威武的男兵,女兵。我们可以骄傲的,干干净净地见祖国亲人了。穿着湿衣服虽然身上有点凉,因为要回国了我们心里是火热的。我们爬上了属于我们女兵的那节闷罐车,打开背包,收拾好自己行军的小天地,焦急等着。火车终于开动了,我们都挤在离火车门较近的地方,让火车行走带来风把我们的湿衣服尽快吹干。坐在闷罐车很新鲜,听着火车发出的咣噹咣噹的声音,我们唱着,聊着。虽然火车开得很慢走走停停,但并不影响我们离祖国越来越近的美好心情。回到祖国在凭祥和南宁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看着鲜花,听着掌声和祖国亲人热烈而亲切的问候,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入境之后我们脱下穿了两年多的蓝绿色工装,换上了久违的绿军装,戴上了红帽徽,红领章。我们从援越抗美战士又成为人民的子弟兵。坐在闷罐车里还有一件有趣的事:一路上的兵站给我们解决吃喝等问题,每到一个兵站火车刚停,我们都会飞快地跑向露天饭桌或卫生间,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不然哨声一响就必须立即回到火车上,掉队可是行军中一大忌。
我们坐了五天五夜的火车,到了西安。在这里部队进行短暂的休整。我们又转乘大卡车出发了。汽车在盘山蜿蜒的山路行进,有时汽车行走到悬崖边上,能把我们吓出一身冷汗。三天后汽车把我们拉到了陕南大山里的恒口县。前面没有公路了(也可能是临时公路运输能力差,不安全)装备是水路运进紫阳,(紫阳县是全国七个不通汽车的县城之一)我们就要靠两条腿走进位于大山深处的紫阳县城。行军对我们可是一大考验。虽然也曾经进行过行军拉练,但基本是轻装行军,两三个小时就返回。这次我们要背着自己的行李爬山越岭,名副其实的长途行军。为了躲避太阳的暴晒,每天凌晨2点左右起床开饭,打背包,3点左右出发。大约10点多到达休息点。炊事班早已烧好了热水,让辛苦了一天的双脚好好享受,不少同学的脚走出了血泡,有经验的老战友帮助挑泡,上药。第二天,天还没亮又要整装出发了。到第三天两条腿已经有些不听使唤,真想坐下来休息,可又怕掉队必须咬牙坚持。师宣传队一路上不停地跑前跑后唱歌,打快板鼓动宣传,给我们增添了无尽的力量。现在想起来还非常感谢他们。路上疲劳的我们总是问领队还有多远,得到的回答总是翻过这座山就到了,我们翻了一座又一座山,终于看到山下位于汉江边上美丽的县城,目的地终于到了,胜利的喜悦让我们忘了一路上的疲劳。这就是我们师修建襄渝铁路的司令部所在地和我们医院的驻地——紫阳县城。
从越南援越抗美战场撤回,历经约半个月的行军到进入紫阳县参加襄渝铁路的建设。我们完成了从“前线”到“三线”难忘的转身。
后记
我把想写“回国”的想法和部分同学沟通,大家都很支持。已过去五十四年有些事已记不清,所以和老同学在微信群一起回忆那难忘的岁月,大家情绪很高涨,好像又回到那青春四射的年代。在这里要感谢:马秀菁,李友珍,韩建新,王桂玲,曾陶,段凤兰,高慧生,王亚明,金志琴,芦凤霞等同学提供的帮助。1968年我们18或19岁参加援越抗美,2024年我们76岁了。把这些难忘的经历写在纸上,完成了我们的心愿。
2024年5月15日
作者邹文萍
槛外人 202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