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
——父辈们和“邵大娘”的那些往事之六
王玉华
周绍南和黄仲华归队向领导汇报了“马棚会师”的善后工作和建立联络站的设想方案,政委林浩和洪涛司令高度肯定了两军会师的重大意义和加快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安排,同意在适当时机派专人回马棚会同地方党组织开展交通联络站的工作。
5月初,四支队在莱芜城鲁西镇以东,与日伪军展开了激战,战斗进行的异常残酷激烈。 10日,莱芜城日寇拂晓向四支队司政机关所在地裴王村奔袭,周绍南在突围中不幸牺牲(年仅25岁)。
战斗中,司令员洪涛不顾伤病,亲自靠前指挥, 因为身体虚弱站立不稳,豆粒大的汗珠顺着他削瘦的脸颊流下,但他仍然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直到战斗取得了胜利。
战后,洪涛司令的伤病严重恶化。林浩政委焦急万分, 急令四支队唯一的军医张一民和当地的刘宝臣大夫想方设法,不惜一切代价搞到了一点药品为他减轻伤痛。
5月25日,部队行进到泰安劝礼村时,林浩政委和张一民十分担心洪涛司令的病情,所以夜里也坚持守在他的身边。
深夜时,突然间,一直躺着的洪涛司令挣扎着坐起身,大口大口地吐起了鲜血。林浩政委赶快一边扶着他,一边端起碗接着洪涛司令口中吐出的鲜血。刚稍停了一会,洪涛司令一把拉过林浩政委的手,从自己枕头下抽出了那支伴随着他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C96驳壳枪,用尽最后的全身气力交到了林浩政委手里。
洪涛司令双眼看着林浩政委,大口大口急促地喘着气,想要嘱托着什么却又说不出话来。林浩政委眼含泪水,一手捧着枪,一手紧紧握着洪涛司令的双手,哽咽地说:“洪涛司令,你放心!我一定带好部队,紧握枪!把日本鬼 子彻底赶出中国!”

洪涛司令原名洪裕良,1912年4月出生于江西省横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洪涛不到10岁就上山砍柴,给地主放牛,饱受饥寒之苦。
1928年春,16岁时洪涛参加了方志敏、吴先民等领导的赣东北戈(阳)横(峰)农民暴动,随即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保卫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洪涛作战英勇、冲锋在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 团长等职。1934年10月,洪涛随红一方面军参加 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任红九军团第七团团长,暂编师代理师长。
长征途中,红九军团担负了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的任务,经历的恶仗、险仗不计其数。洪涛每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多次负伤。最后一次负伤时,子弹射进肺部,弹头残存体内无法取出,给洪涛年轻的身体造成了很大损害。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后,24岁的洪涛被派到延安抗大学习。虽然年轻,但已经是身经百战的一名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0月,洪涛、赵杰、廖容标等一批优秀的红军干部受党中央派遣, 突破国民党的千里封锁,从延安化装来到了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
洪涛随身携带的这支驳壳枪是长征途中缴获的战利品。这支德国造毛瑟C96驳壳枪,俗称“盒子炮”,因为有全自动功能,又称“快慢机”,是1896年德国毛瑟兵工厂专门为高级军事指挥军官量身定制的一款随身佩枪。由于其枪身小、射速快,威力大、精度高,是洪涛的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
洪涛接到中央派遣山东的任务后,他装扮成普通百姓把枪分解后藏在了一把雨伞中, 一路长途跋涉冒险来到了山东。
到山东后,洪涛先后在聊城等地开展抗日工作,被安排在范筑先部,任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支队支队长。洪涛率领新成立的第一支队在堂邑城东一带农村动员群众,扩大队伍。他用党的统战政策和红军的治军原则教育训练部队,使这支游击队的军政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后来,这支部队被编为鲁西抗日游击第十支队,成为党领导的一支骨干武装。
1937年10月,洪涛赶赴泰安参加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1月1日,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司令员。他对部队的政治建设非常重视,亲自给部队作报告,讲红军传统,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经过短期紧张训练和思想教育,四支队军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1938年1月26日,部队下山,在良庄以东的寺岭村伏击了经大汶口开向新泰的日军。2月18日,又在新泰境内的四槐树村附近公路上伏击敌人,用地雷炸了日军运输车队,炸死炸伤40余敌人,取得了振奋人心的胜利。
四支队声威不断扩大,到1938年4月已发展到4000余人。“马棚会师”后成立独立一师,洪涛任师长,林浩任政委。
5月初,独立一师在反顽斗争中,洪涛肺伤发作,发烧、咯血。行军中,他经常咳嗽、大口喘气,嘴唇发青,苍白的脸上不断流下大颗的汗珠,战士们心疼得流下了眼泪。5月25日深夜,这位年仅26岁的师长心脏停止了跳动。
临终前,洪涛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眷恋着党,眷恋着他生活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他更深深地惦记着民族抗日大业。他把自己终生的夙愿托咐给相识相知共同并肩战斗了5个月的亲密战友,把自已的随身佩枪送给林浩政委,就是把四支队这支党的武装力量放心地交给了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