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来龙山人
弥陀灌口险滩(枯水期)
蓝集明 摄
一、引言
弥陀岩下水中坝,
再大洪水都不怕。
自古长江发大水,
顶多淹到坟包下。
四面环水的中坝,何以没有水患?为什么再大的洪水也只能淹到一座坟包脚下,而淹不到坝上?一则神奇的传说或许能为你解惑。
二、中坝的基本概况
神臂山暨弥陀岩长江段险滩示意图(杨世华 绘)
中坝,水中之坝,这里指的是弥陀灌口滩相连的一片沙洲,因在长江之中,故名中坝。
远眺中坝 杨世华摄
中坝的整体地形是北高南低,东西两端相对低矮。
它的北边,陡坎绝壁之下,是长江主航道。南边临内壕河。所谓内壕河又叫“洋叉溪河”,其实就是长江流经神背嘴与弥陀岩间,在九条龙巨石磐处一分为二,左边为主航道,右边经灌口滩在中坝、黄氏坝间形成一条内壕河一一这在长江未治理前的洪水季节十分明显。内壕河与主河在中坝尾部又合二为一,与黄氏坝为邻,场景十分壮观,当地人称为“洋叉嘴”。东面与大桥镇、神臂城大桥(新建)相望。西边则与曾经“恶名”远扬的大、小灌口滩相连。
连接大灌口与小中坝的河堤
杨世华摄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家投入巨资疏浚内河,对长江灌口险滩一带,陆续进行整治、改造一一对江中礁石进行爆破清除,如“猪儿石”、“青蛙石”等;对严重威胁船只通行,洪水季节狂发“雷霆之怒”的大小灌口,以筑堤方式拦水、引水等等。从此,枯水季节,中坝与岸上人们往来,便直接从堤坝而行,再也不用坐过河船绕道了。再后来,与大、小灌口相连的小中坝,又修了一条窄而直的水泥路直通中坝坝尾,则开启了中坝可通汽车(大货除外)的历史。
小中坝至中坝的水泥路道
杨世华摄
中坝上土地肥沃,除种植少数玉米等粮食作物外,余为蔬菜,且品种较多。
改开以后,中坝与岸上往来频繁。枯水季节,岸上蔬菜种植户蜂拥而去中坝租地种菜。近年来,温室育苗、大棚种植盛行,中坝与弥陀镇子上、烟坝等地的蔬菜,既早熟又新鲜,比传统种植的蔬菜整整提前一月以上进入城市居民菜篮子。
中坝蔬菜大棚 杨世华摄
古时候,中坝上有一个张屠户,从小学会了杀猪,以此为业。当时,弥陀一带,张屠户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黄氏坝有一黄氏女,天生丽质,楚楚动人,引人怜爱。经媒婆引荐,张屠户与黄氏女结为夫妻。婚后,张屠户仍操旧业,杀猪卖肉挣钱;黄氏女操持家务,烧锅做饭洗衣,闲时念经拜佛敬菩萨,小两口日子滋润,邻里羡慕与称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刚入中年的黄氏女一病不起。黄氏女死后,其家人在坝上随意择一地块安葬了她。
黄氏女坟 杨世华摄
时光匆匆,20多年过去了。一日,张屠户在弥陀赶集后,经泸合古道爬磨子岭返家。刚到磨子岭石梯上,迎面与一“八抬大轿”相遇,只听轿上人亲亲切切道:“夫君,你还在杀猪卖肉呀?”
张屠户惊愕不已,半响回话:“你怎么叫我夫君呢,我又不认识你?不敢当,不敢当,不敢当哟!”
“停下!”轿上人吩咐道,随即下轿与张屠户交谈。
皇上到中坝后,细看了黄氏女坟及周围地形、山势。道:“峨眉山上两盏灯,红的一盏照黄氏女,绿的一盏照王母娘娘的身。”
然后,吩咐拿来玉玺,在黄氏女坟的左右和脚下方,各盖一印,道:“涨洪水,只准淹到黄氏女的脚,不得淹到她的身”。
这就是传说中的皇上开金口,敕封黄氏女坟的传说。皇帝的金口玉言传至今朝,仍热度不减。现在,在黄氏女坟周围,也密密匝匝挤满了坟莹,恐怕都为沾上风水宝地之光而去的吧。
当地民间代代相传,普遍相信由于皇帝敕封,随江水上涨,中坝也像舟一样在上浮。所以江水始终淹不上坟。
洪水只到黄氏女坟脚部真的是皇上敕封所致?显然,这需要理性认识。
首先是洪灾对人类的威胁。
波涛汹湧的滩流 蓝集明摄
当然,其人其事,也或许有生活原型或基础,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传说越发神奇与完善。正史方志,地方资料,对此又无任何留痕,笔者也无能深入探究,仅据阡陌之访所获而记录之,分享之,请自作鉴赏。
其次、关于风水、堪舆。
说到风水,自然就要提堪舆。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言:“所谓堪舆(风水)者,实为我国上古质朴之科学研究,寄托于生死小道之际,穷究其地质之妙,与道家吾岳真形图之旨,皆为别具肺腑,揭示地球物理之心得也。”
风水术又称堪舆。“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汉书.艺文志》)简言之,堪舆便是上观天文,俯察地理。比如,跋山涉水寻覓山川的起伏与河流的迂回,用从天文中总结出的阴阳、九宫等术数关系去观山测地。相阴阳、观流泉、审土地、尝水味、看草木等等,以臻向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如果地势很平,看起来没遮挡,但只要有水横着流过也不怕。
在风水里,水常常代表财富和活力,而风就是气的流动。水源首要,让气留住,风水才会好。
余以为,弥陀中坝历史以来,即使长江涨洪水都不被淹没,至多仅能淹至黄氏女坟脚下,这是大自然作的“水文记录”;也是中坝人几千年来,保护利用这片绿洲,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证明,极具科学研究价值。
“有关部门”应该把神臂城一带历史遗址的保护与自然地质的保护,结合起来考虑其开发、利用价值。
近些年来,一大批有识之士,众多地方文史爱好者,先后参与到对神臂城一带古战场历史的挖掘、收集、整理中,并陆续发布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使众多泸州人知道了铁打泸州古城的断片历史和民间传说。是为幸事。但对这一带的水文、地质与人文历史的关系关注不够。
这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 这是一片热血浸染的土地! 这是一处人与自然交互、感应,神奇的土地!
天恩高厚,赐此坤灵。
因为,这是一片自然、人文资源厚重而又丰绕的土地!
一切似在此词中!
中坝东端
左长江主航道 右内壕河
杨世华摄
本文传说故事,采访自乡亲何X清、徐X珍(女)两位老人。笔者在此特致诚谢!
(作者 杨世华 笔名 来龙山人)
(编辑 庆悟宅主人202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