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始深入到村庄收集整理有关红色的故事,在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迎来清明节之际,我想把口镇籍四位巾帼英雄的故事讲给大家,旨在:缅怀英烈,牢记历史,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今天,我讲她们的故事,不仅是为了铭记光辉,更是为了笃定前行;不仅是为了重温过去,更是为了反躬自问。
清明节是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牢记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脚下流淌着他们葱绿般生命火红的鲜血。
——作者语
松节英魂永流芳(下)
——记口镇籍四位巾帼英雄
魏佑湖
投身革命一生情的景如英
1924年10月22日,景如英生于桃花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自幼家贫又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没有进过学堂,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缠起了双脚。她5岁失去父亲,12岁又失去母亲。因为生活困难,15岁时,便当了童养媳,被婆家 “团养”起来,说是“养”,实际上就是受苦受累,当牛做马。婆婆看她不顺眼。她整天挨打受骂,被婆家呼来喝去,受过种种虐待。
在1946年大动参时,她常为动员一人参军,几次、十几次登门。她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使多人消除顾虑,参加了革命队伍。景如英是一个“妻送郎”的典型。打铁先得自身硬,景如英深深知道这个道理。她在动员男青年参军抗日的同时,率先把自己的男人送上了杀敌的战场,为群众做出了榜样。
莱芜战役期间,景如英积极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提出了“男女老少齐动员”、“能抬担架的上前线,留下来的搞生产,打败蒋军再团圆”的口号。二月的河水冰凉刺骨,甚至还有没有化完的冰碴子,皲裂的手伸进这冰冷的河水中更是发出刺骨的疼痛;她们用嘴巴哈哈气,暖和暖和手,接着就又伸进水里揉搓那些衣物。景如英她们常常在河边一洗就是几个小时,她们的腰酸了,手冻红了,甚至冻裂的口子淌血。她们没有一个人喊一声苦,叫一声累,在她们心里,每洗好晒好缝补好一件衣服,就是为革命做了一份贡献,再苦再累心也甜。
摊煎饼是支援前线给养的重要一环,景如英她们几个都是摊煎饼的好手。为了让前线的解放军有煎饼吃,她们往往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忙碌。用她的话说就是:“咱摊煎饼推碾磨面为了谁,为了给解放军吃,解放军又为了谁舍家撇业,为了谁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地与敌斗争,为了谁挨饿受冻?为了谁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还不是为了我们,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吗?我们不就是推推磨推推碾么?不就是腿有点疼,眼睛有点红,腰有一点酸么?和他们相比,咱这点苦这点累,实在算不得什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念头做支持,以她为首的妇女们每人磨了40多斤小麦面,为部队的给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段故事至今在当地传为佳话。景如英正是这样怀揣“我是一名党员”的思想,无论是在风风雨雨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位耄耋老人,她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为了党的利益,她追求了一生,也实践了一生。
当我采访完老人,我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她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让我感动,她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的形象。
(景如英老人 <当时92岁> 魏佑湖 摄)
一句承诺坚守终生的魏玉英
魏玉英,1928年农历2月8日生于莱芜县雪野区江水乡河北村(今莱芜区口镇街道办河北村)。口镇河北村,是莱芜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属泰山东麓余脉。该村位于雪野湖南三公里,古嬴汶河西北岸,解放后隶属江水村委会。
口镇第一个共产党党员,魏春舫就是这个村的。他是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由早期革命家马守愚发展的莱芜最早的党员之一。受他的影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村魏氏族人参军的、搞地方革命工作的党员就有62人,形成了一个党组织团体,为党进行秘密革命工作,为部队输送得力骨干力量。很多家庭父子、兄弟、兄妹、夫妻都是共产党员,并积极参军参战进行抗日,仅魏春舫一个家庭就有17人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在莱芜抗战史上也是仅有的一个革命家庭,魏玉英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婆婆哭喊着“今后我们日子可怎么过”,魏玉英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她感觉自己的心好像被掏空了一样,俯在丈夫的棺材上,嚎啕大哭。“我不能亏欠这个家!” 魏玉英一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在丈夫出殡那天,魏玉英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坚持要为国捐躯的丈夫“披麻戴孝”!按照习俗,只有晚辈才为长辈披麻戴孝。公公望着儿子平静的躺在棺木中大声的说:“儿呀你这样走啦,爹多心痛,你为了人民解放舍生忘死,拼杀战场,你身上的伤我记住了,你是好样的,你的死是伟大光荣的,是爹的骄傲,我天天盼望你打完仗回家过日子,可你这样回来了,你安息吧,别挂念我们,一路走好。”老人还想多和儿子讲几句,但悲伤的讲不出来了,乡亲们扶走了爷爷。
料理完后事,魏玉英含泪跪倒在公公崔效林面前,立志为丈夫崔学庆守节,终生不再嫁人。从此,继承丈夫的遗志,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革命活动,为夫报仇。期间小姑子也曾逼魏玉英改嫁,但魏玉英铁了心,要一生一世瞻仰双老,给双老送终。
在以后的日子里,魏玉英把自己的心思全部用在了带领全村妇女开展反霸斗争和土改运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放后不久,一股反攻倒算恶风吹来,一些被斗倒的地主,向分他们的地、房的贫苦人要地要财产,激起劳苦大众的愤怒,他们自觉组织与反攻倒算了地主开展了斗争。他们组织了村自卫队巡逻,为村民看家护院,由于党组织及时正确领导,魏玉英了解到了实际情况,主动向村民宣传党的政策,到每家被复查的人家做工作,稳住了事态,村里没有发生恶性事件,日子总算平静下来了。党组织深知魏玉英在村里有威信,就让她担任了村妇女主任等职务,在任职工作中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权为民所掌,利为民所谋,深受群众爱戴支持。
魏玉英一家,老人住在两间西屋,她住南屋,天天房子里不见阳光。党组织多次提出为两位老人盖几间新房,她知道国家解放后经济困难,不能给国家增添麻烦,无数先烈为解放流血牺牲,好不容易生活安定了,不能为自己搞特殊,再说她住的旧房儿子在这里生活过,她在旧南屋里好像和崔学庆在一起,所以一生住在旧南屋没有改善过,她这种精神太伟大了,堪为后人的楷模。1949年11月参加了莱芜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1959年9月在本村毕同德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记得在备战备荒时期,村住进了挖山洞的解放军,部队要解决住房问题,魏玉英带头将自己住的两间南屋让给了解放军,一家人打地辅睡在小西屋里,她从来没叫苦,她这种精神受到驻军的赞扬。
魏玉英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她的追求和志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魏玉英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积极履行村妇女主任的职责,在修建西岭大寨田时,她一干就是个把月,吃住在工地,手磨成了锉,手背裂出了血口子,她用椿芽树上流出的粘胶粘手继续干。有人说她傻“一个女人,不是挑点轻快的,怎么和男人一样干?!”她总是笑笑。在一次大队会议上,她发言说:“过去的姑娘大门不出,二门不到,过去的媳妇做饭缝衣,喂鸡倒狗哄孩子,如今妇女能顶半边天,我要做那个半边天。”魏玉英就是这样一个人,大伙心疼她,被村民们称为“铁娘子”。
修水利,她和男人一样搬石头,垒石堰,运泥土,起积极带头作用。史书上记载,当年大禹治水时,“身执耒臿,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意思是:在那种艰苦的岁月里,人们也就是拿着简单原始的农具,累得大腿上直接就没有肌肉,小腿上干脆连汗毛都不长,即便奴隶之苦也不过如此。在条件限制没有起重机、没有塔吊、没有挖掘机、没有搅拌机的情况下,硬是靠徒手搬、用肩膀扛、用篓筐抬、用木杠抬。在江水村的创业史上,读到了魏玉英现实版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她为村里的各项建设有她不可磨灭的贡献。1961年被评为莱芜县三.八红旗手,1971年被推选为中国共产党莱芜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多次被评为口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妇女主任、妇女代表等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铁娘子”带头人。
她的一生如叶嘉莹先生所写的诗“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1973年送走了公公,守护了四年卧床的婆婆,1978年婆婆安详的离开了她。操劳一生的魏玉英,1989年因身体不佳,入住莱芜市光荣院。后光荣院撤销,由村及祖人将远房的崔氏孙女过继膝下,现居住在孙女家。
魏玉英一心为公,为村里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党员先锋,值得称赞,值得弘扬;魏玉英用一生坚守诺言,兑现了对公公及家人的承诺,堪称人中楷模,值得景仰,值得宣传。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魏玉英从桃李年华熬到耄耋之年,让一个人在漫长的时间里成为时间的敌人,越过时不时出现的荆棘与诱惑,最终抵达这样的理想之境?!是初心,善良,信仰;是那句承诺,那份责任,那种担当;是一种纯洁高尚的品质,一种宽大仁爱的胸襟。
在这个纵欲汹汹、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个比比皆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的光鲜龌龊肮脏中轮回的当下,有多少人能守节操?!又有多少人能像魏玉英一样坚守自己的初心,一生践行自己的承诺?!
守候,是魏玉英这颗孤独灵魂的救赎。她清浪洁静,执着无悔,她是平凡的,亦是伟大的!
岁月如烟,党性永存。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了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一文的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战争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四位巾帼英雄的精神却值得我们代代传承。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高尚的精神,一个奋进的国家,不能没有崇高的信仰,四位巾帼英雄所展现的高尚情怀、坚定信仰,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今天,我讲她们的故事,不仅是为了铭记光辉,更是为了笃定前行;不仅是为了重温过去,更是为了反躬自问。
面对这四位巾帼英雄,试问我们每一个人是否还有那份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抱负?是否还能把报效国家的信念融入血脉,并烙成永恒的人生追求?!
面对这四位巾帼英雄,我们是否做到了“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我们是否具备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面对这四位巾帼英雄,我们更要叩问内心,什么是真正的勇毅笃行?每一个内心、每一双脚板是否还具有坚实的定力?
历史演进到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如果没有坚实的政治定力,就不可能有宏伟蓝图的顺利实现;也不可能有超越前人的美好未来。在我们继续前行的路上,“路虽远,行者必至。事虽艰,做则必成”。对待每件事情、每项工作,我们应该躬身自问,是否尽了一个公民的良知?一个党员的忠诚?一个公仆的职责?
我们呼唤一个信仰、一份初心、一种澎湃——因为我们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我们有尊严,中国就能挺起脊梁;你我的选择,决定这片土地的未来;你我的未来,就是这片土地的希望。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接在我们手中,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只有心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强抓机遇,迎接挑战,面向未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魏玉英 魏佑湖摄于2023年10月26日)
【作者简介】魏佑湖,济南市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济南明湖诗社会员,济南市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荷境》、《杖藜行歌》。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