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回忆录系列播讲之十三
作者:赵洪洋 播讲:杨建松
早上交完班,科主任斯托伊德让我留下,他告诉我,同济医科大学领导巡视团将到德国校际交流各高校巡视,主要有埃森大学,海德堡大学,乌尔姆大学,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及萨尔州大学。他们将来洪堡医学院调研,萨尓州大学校长和医学院负责人很重视,主任从我这里了解了一下我校与德国几所大学校际交流的概况以及同济医科大学领导的情况,他征求我的意见,看需要向我校领导重点介绍科室哪些情况,我根据大学以往对派赴德国医生的学习和工作要求,结合所在神经外科的特点,向主任谈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主任首肯。
当时同济医科大学在洪堡医学院学习的有同济医院胡道豫医生(放射科),同济医科大学毕业生詹医生(放射科),协和医院普外科医生王国斌(血液科,时任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再就是我(神经外科)。得知学校领导要来看望我们,大家都很激动,一起商量要接待好校领导,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决定凑分子在我的宿舍举办欢迎校领导的宴会。接待工作由王国斌副书记负责安排,胡道豫主厨,我和詹医生当下手,并集体出动采购,大家心情很愉快,准备过程是有说有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校领导来了。
在洪堡医学院院长举办的欢迎宴上,我们见到了我们的校领导,他们是同济医科大学校长薛德麟、校际交流负责人、著名病理学家武忠弼、同济医院院长钟瑞胜、协和医院副院长洪光祥。
在德国见到本校和医院领导,心情很激动,一阵寒喧后,我们四位在德学习医生介绍了各自工作和学习情况,王国斌副书记是自己联系在血液科做博士学位,胡道豫是校际交流名额,詹医生也是自己联系在放射科做博士学位,我是国家教委派赴德国的访问学者。校领导对我们在德国的工作和学习情况都很满意,他们对洪堡医学院和导师们给予同济医科大学医生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我们注意到,虽称是欢迎宴会,但歺食很简单,远没有我在之前德国同事和科主任家坐客时那么丰盛,也许中文应称作是工作歺吧。后来才知道,工作歺是由医学院院长自己掏钱买单的,这与我后来看到的,国内招待外宾的豪华宴会是公款请客大不相同。
接下来,校领导参观团依次到医学院行政楼、放射科、血液科和神经外科进行了参观和听取介绍,他们有几点感触,一是医学院行政楼之小,工作人员之少表示惊讶,对各临床科室秘书和非医务人员之多表示不解。根据我自己在德短暂工作的体会,医学院的行政工作主要是指向性的,基本是上传下达的工作,其中重点是教学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安排,医疗和科研工作由各科室负责计划和实施,各项工作的统计也由科室完成,所以医学院的行政工作只需汇总,然后分析各科室资料,提出改进和评价意见和建议,所需少量工作人员即可完成,而临床科室的病历录入、档案归档保存、科室医疗、科研、教学计划、实施记录、临床科研病例收集、临床随访、科研摄影、幻灯片制作、门诊病人预约、科主任日程安排等一系列工作都需非医务人员主要承担或协助医务人员完成,工作量大,所以,非医务人员的占比相对较高。此外各科室还有实验中心,专职的科研人员人数也不少。
校领导来到神经外科时,斯托伊德教授让我担任翻译工作,在校领导中,武忠弼教授精通德文、英文,据说还会些其它外语,洪光祥教授也会德语。记得大学学习时,有一次武教授带领美国专家在校内参观,正好碰上我们这些学生,美国专家问我们问题,我们怕回答不好,于是面面相觑。武教授鼓励我们说:“不用紧张,这是你们练口语的好机会,不用说的那么中规中矩,只要外宾能听懂你们的意思就行。”武教授鼓励的话顿时让我们放松下来,平时每天收听的“英语900句”浮现于脑海,不仅争相回答问题,而且也反问了外宾很多问题,自那以后,我碰到外宾从不怯场。这次在德国接待武教授一行,更让我倍感亲切,我在翻译前,先请武教授随时纠正我翻译的错误之处,并把我以前的这段经历讲给武教授听,他听了非常高兴。斯托伊德教授讲述了大学和洪堡医学院的历史和近况。萨尓大学由法国建于二战后的1948年(当时由盟军托管于法国占领的萨尔地区),主校区在州府萨尔布吕肯,共有6大学院,只有医学院设在洪堡校区,医学研究在德国处于领先水平。神经外科在颅底和脊柱外科方向处于德国领先水平。介绍完后,校领导又参观了神经外科实验中心、ICU和病区。当来到神经外科手术室时,手术室护士长要求参观者脱光衣服,只留内裤,再换上手术全套服装。武忠弼教授和钟瑞胜院长表示不进手术室了,薛德麟教授和洪光祥教授按要求更换衣服进入手术室参观。我刚来德国时,对手术室这一更衣要求也不习惯,在国内手术室,看见有的医生裸露上身会觉得不雅,从德国回国后,自己也保留了在德国手术室的更衣要求,不知那些没在德国手术室呆过的医生,看我这样是否也会感觉不雅。薛德麒和洪光祥教授在参观完手术后的突出印象是,为手术准备如此之多而全的手术器械和耗材令人惊讶,这提供给手术医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能随意选择得心应手的工具,达到完美的手术效果,这在当时的中国,甚至再往后推十年的中国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参观完各科室,并听取了相关科室主任培养中国医生的情况介绍,德中双方都对彼此表示满意。
(在克拉曼教授家里做客)
接下来就是相关科室主任请校领导聚歺了。放射科克拉曼教授在家准备了自助歺,克拉曼教授对中国医生非常友好,像冯敢生教授(后任同济医学院副院长、校际交流负责人、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放射科主任),还有胡道豫教授(后任同济医院放射科主任),都是他培养的博士。他接待校领导和我们这些医生很随和。他也很低调,不像大多数德国医生喜欢展示自己的擅长技术和炫富。克拉曼教授的夫人也喜欢收藏中国的物品,比如精致的竹篮子和奇异漂亮的石头,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喜欢中国的大水缸,不远千里花昂贵的运费从中国运到德国,院子里堆放的这些水缸又占位置,又显得杂乱。
不仅我们不理解,就连克拉曼教授也对夫人的这个喜好无可奈何,但他说,得满足夫人的喜好,让她开心。
接下来该我的导师斯托伊德教授宴请校领导和大家了。如前文所述,斯托伊德教授很重仪式感,他选择了高档酒店的豪华歺厅招待贵宾,并邀请了州政府及萨尔大学领导攴前致词,每道菜品的选择都十分精致,葡萄酒的选择更是十足的法国皇家精品,风格与克拉曼教授截然不同。我荣幸地再次担任了翻译工作。
在德国的政要和斯托伊德教授先后致词后,武忠弼教授用德语开始了他的致词,他流畅的语调,沉迷在演说中的丰富表情,让在座之人无不被他的风采所吸引,我注意到德国的政要和专家们,一会儿聚精会神地听他演说,一会儿被武教授诙谐幽默的话语惹得阵阵笑声和掌声。
(武忠弼教授,著名病理学家,同济医科大学对外交流负责人)
斯托伊德教授问我:“武教授早年也曾在德国留学或工作吗?”我回答:“应该没有,他的德语应是在国内学的。”斯托伊德教授惊讶地对我说:“难以相信,武教授说德语甚至比德国人还要好,他对德国历史和人文的了解是那样全面和深刻,对德国名句的引用也是恰到好处,打动人心,他的演讲称的上是妙语连珠,堪当经典。”席间,其他德国嘉宾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在座的中国人都流露出为武教授而自豪的表情。我呢,也趁热打铁,介绍了武忠弼和裘法祖教授为中德文化和医学交流所做的巨大贡献,双双被德国政府授予大十字勋章。这也是德国政府给予外国人的最高荣誉。
我的介绍,更使德国朋友们对武教授肃然起敬。这场宴会,我感受至深,心中想着,做人就要做武教授那样的人,专业精通、思维敏捷、学贯中西、语言幽默,博学多才,和蔼可亲。宴会结束后,要送校领导回住处,克拉曼教授的车停的靠近酒店,校领导准备上他的车,他却笑着说:“我的车又小又旧,坐着不舒服,你们还是等一下坐斯托伊德主任的大奔驰吧。”
刚赴过阳春白雪的宴席,压轴戏是摆在我宿舍的下里巴人大排档了。这是个周末,轮到我们这些在德国洪堡的医生们招待校领导了,我找隔壁邻居借来桌椅拼在一起,丰盛的中国家常菜由胡道豫医生主厨一一摆上了简单的书桌,桌上的歺具大小不一,杂七杂八,一看就是七拼八凑,与我导师请客的高档成套歺具形成鲜明对照,也让校领导看到了我们在德生活的真实情况。好在饭菜是家乡味,让连续吃了几天西歺的校领导,品尝起我们的手艺,个个赞不绝口,大呼好吃。武教授仍然是席间的主角,他津津乐道起每次来德国巡视,都精心策划路线,为的是节约旅途经费,这次他就选了周末家庭火车票,节省了不少费用,看着这些大领导、大专家都这么简朴节约,我们在德国生活艰苦一点,有什么克服不了呢。席间也出现了一个不愉快的插曲,一位以前通过校际交流来德并长期滞留德国的医生,不请自来,突然闯进屋来,他对校领导说,当年他为获得博士学位,想在德国延期,申请学校继续给他生活经费,未获学校批准,使他一度生活窘迫,因此心有怨气,边说还边泪流不止。校领导和王国斌副书记对他进行了开导。学校给留德医生的经费都是计划好的,不能挪用的,如果延期要生活经费,就意味着剥夺了下一位赴德医生的经费和学习机会。经过细心解释,以理服人,化解了一度的紧张气氛。从这里,也使我们知道,那时出国在外,不是人们想像的都那么风光,很多人咽下的苦水,有的说了出来,有的不堪回首。
在校领导巡视团离开之际,副院长洪教授对我说,医院拟成立伽玛刀治疗研究中心,经讨论打算让我担任负责人开展筹备工作,并在近期去瑞典学习伽玛刀技术。他希望我按时回国。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让我有些踌躇,因为之前由于我对科研课题重视度不够,课题不能如期完成,需要延长在德时间,斯托伊德教授也准备资助我继续完成课题和博士学位工作。但又一个重要的机遇降临在我面前,我将何去何从呢?
作者:赵洪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第八届主任委员、第九届名誉主委、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总主编神经外科亚专科学丛书一部、主编专著三部、副主编专著二部、主译专著二部。近两年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及朗诵作品6篇,获得2020全国抗疫征文“逆风奔跑的人”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日报、武汉春秋杂志、今日头条、湖北朗诵艺术家公众平台、都市头条、北京天合朗诵艺术团平台发表文学和朗诵作品六十余篇。参编三部抗疫诗文集。
播讲: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赵洪洋更多精彩作品
《出国》回忆录系列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