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君 | 浮生千寻雪 | 82.5×54cm | 绢本设色 | 2024
此图绘白雪皑皑,山川连绵逶迤、银装素裹,长松挺立呈排山倒海之势,掩映房舍楼阁,树影婆娑。麋鹿登远山眺望,白鹤或飞或立,僧侣似千里寻雪问道,荒凉而寂寥的寒冬之下却又顿生一缕仙气。作品力求清新雅致,皴擦点染用笔精巧,设色淡雅空灵,笔墨师法宋元,构图匠心独运,开阔浩淼,意境深远。
全画虽作小品,但山势连绵起伏,近景、中景、远景不断变化,营造出多重架构出人意料的山水空间。我要表达的是有生(生灵)之境,它不是生活中的现实山水,而是人的另一种心象世界。如同诗人郑谷的诗一样:
步步景通真,门前众水分。
柽萝诸洞合,钟磬上清闻。
古木千寻雪,寒山万丈云。
终期扫坛级,来事紫阳君。
——唐 郑谷《终南白鹤观》
古人画山,是一种“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精神体验,蕴含着古人在超越自我,超越自然之后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读唐末著名诗人郑谷的《终南白鹤观》便可感知古人除了纵情于传统山水之间那种脱离尘世,远离红尘之外,更是追寻一种长生不老,没有烦恼与痛苦,逍遥自在的另一种人生境界。
古人山水画中尤爱作古寺及亭台楼阁,意在追求出世,脱离红尘及求仙问道的修为意识。终南山的白鹤道观,印证了诗人郑谷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本色,亦如“庄周梦蝶”一般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除了身临其境,更是给终南山营造出一派如梦如幻的唯美仙境。这或许就是宋徽宗要做“深山藏古寺”的妙趣。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欲借隐居深山古刹来追求长生之意,对于神仙般的生活极为羡慕。当诗人郑谷踏着皑皑白雪,穿过冰冷的山川,来到终南山亲身感受了“真”人的生活,目睹道家之仙境,并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山水之中,便情不自禁地抛却了俗世杂念。他多想寄身道观,哪怕每日打扫道坛上的台阶,一辈子虔诚地侍奉着紫阳真人也心甘情愿。
然而,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有快乐也必定有痛苦与忧伤。而诗人或艺术家,或可以通过避世的思想赋予任何一座山川以仙山妙境或增添一份神秘色彩。人,总得有所追求,追求心中之向往,追求设定的人生目标,尽管这目标难以实现,我们总会为了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无论前面的路途是否平坦还是坎坷,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时,那么只有一点一点的去改变自己,一点一点接近那个不断求“真”的境界,之后大彻大悟。
这正是:
荒山藏古寺。见傍水梅开,一枝三四。兰枯蕙死。登临处、慰我魂消惟此。可堪红紫。曾不解、和羹结子。高压尽、百卉千葩,因君合修花史。
韶华且莫吹残,待浅揾松煤,写教形似。此时胸次。凝冰雪、洗尽从前尘滓。吟安个字。判不寐、勾牵幽思。谁伴我、香宿蜂媒,光浮月姊。
——宋 杨无咎
千锤百炼的笔墨,无数次踏雪寻梅,当你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寒,再普通的一场冰雪,也能让你心中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求仙问道之处,往往与尘世仅一步之遥,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却要经历长长的跋涉,一座天梯由此架起两个不同的世界。一超凡脱俗之仙鹤飞落于长松之上,紧紧看向眼前这尊僧侣,相对无言却似有千言万语在细细诉说。林深茂密,松树连天,移步换景,可谓一步一重天。伴随着习习山风,隐藏于松树中的精灵纷纷隐现出来,给这寂静无言的山岚增添了一丝幽趣和无穷的遐想,并赋予自然以神性。
你的面前,似有一种声音缓缓流过,众山听令:千山万水,千娇百媚,钟馨齐奏,准你鹤唳华亭,你追逐着你,你追逐着我。

高处不胜寒亦可成妙境。有着深刻文化内涵和美好的象征意义的鹿被我赋予以更多的情怀。在佛教中,鹿往往象征着美、通灵、悟性和智慧,成为佛教中吉祥、长寿多禄,追求自由的重要图腾。在远古时期,鹿被人们视为神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万物以俯视芸芸众生,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蕴含在自然的规律中,谁也不可违背,谁也不可改变。“形神备俱,物始以生,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历代画山水者,无一不是心性的流露,无一不是借助“自然”这一人文母题进行抒怀达意,无一不是通过具象的山石、树木、云水来唤起生命意义的精神之源生生不息,长长久久。

在这荒寒之地,有一只仙鹤正从远方穿越山岚而来,一身轻盈,仿佛可见其鹤鸣声声,模拟天籁,给这冰冷的山川陡增几许暖意。在古画中可见禽鸟,大多带有悲天悯人的情感色彩,使观者读起来便进入到一个幽深的环境中去。人鸟共存,那是何等的美意,这会是那尊佛家僧侣的呼唤吗?神话传说中鹤寿可至千年,古人把鹤称为一品之尊的贵鸟,仅次于凤凰。
古寺钟声响彻云端,绵绵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份能量与深邃的气象。于是,我们都希望与鹤同舞,与鹤同侪,让时光慢慢流转。

这里或许曾经掠过铿锵的战马声声、刀光剑影,这里或许曾经溪环翠绕,穿行过美丽的淑女,这里或许曾经屹立着一片亮丽宫殿。如今已繁华不再,残垣断壁,藤萝缠绕,远山缥缈,积雪消融中,似乎有一种钟馨悠远而去,可观赏而不可寻觅。

我第一次画了一种叫树精灵的长松树,这种奇特的松树叶长长的松针中含刺带光。似乎只有神话中才有,当有与之相对应的生灵靠近它时,树叶中便会飘出一颗颗发着光的“精灵”。“精灵”会随着人的心性游荡飘逸,暖色的光芒看起来有一种魔力,它经历千年,成为人类格物的精神之神,但稍纵即逝。
雪是冬季有趣的灵魂,我用它化作千万精灵。这不知道是否是我天马行空的一种创造,从微观的自然界中获取的一种叫“风信子”的生命迹象所产生的臆想,我们需要以敏锐的视角看待万事万物,我们可以成为手绘这个世界的一名特殊摄影师。
我将继续探寻具有生命哲学的绘画语境,融人生哲思、自然于一体,试做最深度的表达,可以疗愈,可以优雅,然后把这一切温文尔雅的美大大方方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未君 2024年2月26日长沙

文章作者简介

未君, 副教授。工笔画大家林凡先生入室弟子,民主党派人士(九三学社),学者型自由艺术家。
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曾在国内多所高校担任中国画研修班导师或举办讲座。作品三十余次参加全国大展并有获奖,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画册20余种。
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兼重彩画艺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画家,李可染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央统战部全国新阶层自由职业服务团成员;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湖南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美协理事兼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