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尔的“主编”生涯
作者:申屠梅祥
一
认识周保尔应该追朔到桐庐打造美丽乡村时,经常看到《今日桐庐 》报上有其大名。有一次看到“城乡统筹”版面有整版介绍环溪村的文章,激起了我也想利用媒体宣传古村老家荻浦。后来在申屠水荣的帮助下,发表了我回乡定居后的第一篇文章《江南大孝子传奇》。再后来,环溪、荻浦两村在创建美丽乡村样板的建设过程中齐头并进,最主要的亮点就是充分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有那么几个宣传本土文化的热心人提供的人文故事。那时,我与周保尔只是神交,从未谋面,但在心中早就有了想结识这位为创建美丽乡村鼓与呼的才子。可惜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直到县餐饮协会组建“美食文化委员会”时,应邀前往钟山乡“隐陌溪上”农庄赴宴,才第一次见面,一见如故,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南乡土话。自那以后交集就多了,成为了县餐饮协会美食文化委员会的文友,很想深入了解一下我心中的这位偶像。
经过几年的接触和了解,渐渐走进了周保尔。对他采访之后,感觉他的“主编”经历有故事,便写下了此文。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眼前突然跳出“周天放”三个大字。周天放是民国时期桐庐赫赫有名的“大编辑”,《桐庐民报》总编,曾与中国画“一代宗师”叶浅予合著《富春江游览志》。“主编”周保尔与“大编辑”周天放,他俩都姓周,会不会有某种联系呢?原来他们的老家都在江南古村落,相隔三里地,周天放是深澳人,周保尔是环溪人。据周氏家乘记载,他们俩系“桐南·爱莲堂”一族,都是爱莲堂的后裔,论辈分,周保尔管周天放叫爷爷,是祖孙辈关系,果然有血缘和文脉传承。
二
本文讲讲周保尔的“主编”故事。周保尔是桐庐第一个主编美食专著的人,也是目前主编桐庐餐饮美食书籍最多的人,至今已经编辑出版《桐江美食》一本、《桐庐味道》四本。他对笔者说:“我是冥冥之中要与美食结缘的。妈妈告诉我,我的曾祖父在苏州阊门一带经营香干作坊,爷爷奶奶都曾为学校烧过饭。”更为奇特的是,在《爱莲堂周氏族谱·艺文卷》中,周保尔发现了“桐邑味道”四个字。他感慨地说:“一个到了二十几岁还吃不饱肚子的人,而今在研究美食,也算是修成正果了。”
周保尔在县政协工作,曾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文史资料主编。他在任十三年共编纂出版桐庐文史图书有:《桐庐桥韵》《桐庐古建筑》《桐江美食》《潇洒桐庐茶》《桐庐古树名木》《叶浅予与故乡桐庐》《桐庐,这方热土》《畬乡红》《桐庐富春江名画精选》《桐庐富春江文化集萃》以及一些书画摄影展览作品集等,其中有的被省市政协评为优秀文史图书奖。2012年,周保尔被浙江省政协授予“文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全省政协文史界小有名气。
2005年,应桐江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县政协文史委委员童锦波的提议,这一年的文史资料选题聚焦“美食”,书名《桐江美食》。这个课题由县政协文史委与桐江职业学校合作,因该校开设餐饮专业,书成之后可以用作校本教材,编纂出版费用由桐江学校落实负责。遗憾的是,该选题上报县政协主席会议审议时,因主要领导“县政协去搞吃的东西不太好吧”的一句话被否决了。但学校还是有刚需啊,文史委当时也没有备选课题。怎么办?经协商,《桐江美食》的书照计划编辑,县政协文史委在书上不署名,不出面。的确,在2005年,去搞美食课题是有些超前了。你想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到了2013才年播出。
由于是第一次编纂美食方面的文史书籍,史料资料缺乏,业内人士也少,文史委就邀请相关人员参与其中。郦初良是当时县内少有的国家一级厨师,也正好在桐江职业学校任教,把他请来了。还有在桐庐餐饮历史、美食文化方面略有研究的人士。这样,我们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桐江美食》一书出版,香飘桐庐,引起良好反响,特别是为桐江职业学校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的校本教材,为桐庐培养出不少优秀厨师,至今仍然活跃在桐庐餐饮界,有的已经成长为中国烹饪大师、浙江烹饪大师、浙菜大师、县市工匠、省市劳模,有的担任酒店行政总厨,为桐庐整个餐饮业的提质发展打下了专业人才基础。
作为主编,周保尔总觉有些缺憾,书出版了,却没有文史委的名分,心存不甘,深感对不起文史委全体同仁。不过,《桐江美食》的编辑过程让周保尔学到不少,从一个餐饮美食文化的“小白”一跃成为懂餐饮、知美味、爱美食文化的人。他常说:“编辑一本书,通晓一件事。”把一件事做深做透了,也把自己炼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周保尔善于学习,干一行爱一行,并且干出色一行,他就是这样炼成的“土专家”。
三
编辑《桐江美食》之后,周保尔爱上了美食文化。时间来到了微信推文时代,美食节目也大量地出现在各种媒体,充斥着电视屏幕。手机抖音、快手、小红书上,美食视频更是司空见惯。政府也开始不遗余力地推介地方特色美食,文旅局甚至是县级领导都亲自为本地美食代言站台。也许这就是“新食代”吧。
2017年,桐庐县餐饮行业协会邀请周保尔担任《桐庐味道》一书的执行主编,他爽快地答应了,并通过一年时间的工作,于2018年在杭州出版社正式出版,开创了县级餐饮行业协会编纂出版餐饮美食专著的先例,引起轰动,影响到周边县市,甚至省市餐饮协会,受到高度关注。杭帮菜课题研究组组长周鹏程博士称“《桐庐味道》是桐庐人的《随园食单》”,给予高度评价。
当问及这本书为什么取名《桐庐味道》,有什么讲究吗?周保尔回忆道:“当时,在取书名问题上,餐饮协会智库成员董利荣、李志坚、石樟全、周保尔,以及餐饮协会会长吴土荣等举行过一次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桐庐味道》最有味道。就这么定了。”
因为有了《桐江美食》的编辑经验,周保尔对《桐庐味道》一书的编纂充满自信,第一时间从目录、前言到正文篇章都作出详细计划。正文突出桐庐名宴、名店、名菜、名点、名厨“五名”,系统全面地介绍桐庐餐饮业的发展历史和美食文化底蕴,讲好桐庐餐饮美食故事。《桐庐味道》成了桐庐本地人的做菜参考,外地游客的美食向导,深受欢迎。
从《桐江美食》到《桐庐味道》,周保尔对美食更加充满敬意。为之,他一口气写了十篇“寻味”文章,在周晔老弟的“周公推手”公众号上推出,收获了不少点赞和关注。他不仅自己带头撰写美食美文,还积极鼓动一些文友参加。提议县餐饮协会成立“美食文化委员会”,把他在政协文史工作岗位时培育起来的“编外”文史队伍的骨干力量,吸引到美食文化领域。他认为桐庐餐饮美食文化这一块还是“处女地”,需要大家一起来开垦。他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崇尚“独乐乐不如众乐了”。
他任文史主任时,推崇“社会力量办社会文史”,始终坚持开放态度和包容胸怀。正是充分发挥了美食文化委员会成员的作用,“桐庐味道”的美食文化底蕴越来越醇厚有味,桐庐菜肴越来越芳香四溢,桐庐美食故事更加韵味悠长。
四
周保尔通过编辑《桐庐味道》一书,对“桐庐味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为必须作为一个大品牌来认识,来构建,来推介。因此,在他的建议下,桐庐县餐饮行业协会注册了“桐庐味道”公众号,及时编发相关推文,宣传“桐庐味道”品牌。《桐庐味道》作为县餐饮行业协会会刊保留下来,并每年或两年刊出一书。2021年,县农业农村局举办了一次桐庐县公共区域品牌名称的征集活动,周保尔被邀请作为评委参与征集作品的评审。征集活动收到了不少好名称,但周保尔认为这些都不足以反映桐庐的优秀产品和优雅气质,遂向主事者强力建议采用“桐庐味道”作为区域公共品牌名称,并附上一篇《桐庐味道解读》小文,以便他们理解。文章首次提出“桐庐味道,有味有道;品味论道,味以载道”的观点,呼吁一起向“味”来。当年12月,“桐庐味道”被采纳,并官宣发布。桐庐县首个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共品牌正式确立。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运作推介,“桐庐味道”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周保尔在《桐庐味道解读》一文中,深度阐述了“桐庐”与“味道”两个概念相结合的叠加涵义。简而言之,潇洒桐庐,古桐江山,富春形胜,真山真水真空气,原汁原味原生态;山好水好食材好,好食材做好菜是硬道理。他对“味”与“道”又作了深入分析。就菜肴而言,桐庐菜到底是什么味?2022年,杭州市厨神争霸赛在桐庐举行,活动主办方杭州市餐饮行业协会给出的定义是“鲜、香、辣”。在此基础上,周保尔和餐协智库成员一班人提出了桐庐菜的“三色”概念,即“徽菜元色,杭菜秀色,桐庐特色”。而“道”的境界就高了,涵盖之广,无所不包。何为道?古人云:“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周保尔以他在文史知识方面的优势,帮助大家理解,提出“品味桐庐,向道而行”的理念。
他认为餐饮行业要提质发展,必须遵循行业之“道”。如管理者讲究经营之道,大厨要坚守厨道。总之,餐饮人都应该遵守职业道德。民以食为天,“饮食”无小事。“食”要求做一个“良人”;“饮”是说做餐饮永远存在那么一点“欠”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阐述,深入浅出,为理解“桐庐味道”的核心意涵提供了帮助,也促进了餐饮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操守的提升。
五
主编周保尔在图书的编辑上有实践经验,在诗文方面也有一定的功底。在挖掘传统名宴“十六回切家宴”过程中,他收集资料,寻访老者,撰写成《江南名宴“十六回切”》一文,被多种书刊收录。更为重要的是该文直接指导了“十六回切家宴”的恢复。他是“十六回切家宴”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重现“十六回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市有关部门专家来调研时,均由他作汇报说明,得到认可。经过课题组几年努力,“十六回切家宴”不仅成功恢复,还被列入市、省非遗名录。他的新诗《鸿宴·桐庐味道》堪称上乘之作,以及为“桐庐米粿”“酒酿馒头”等十大点心而创作的歌谣,也颇有乡土气息。
以“十六回切家宴”为引领,推动桐庐“一桌好菜”工程,近几年县餐饮协会一直在发力,第一个小目标是各个乡镇街道“一桌好菜”全覆盖,争取创建更多省市级文化名宴。周保尔担任一桌好菜研究院院长,主抓这项工作。2018年以来,桐庐一批宴席脱颖而出,如“桐江鱼宴”“窄溪鱼宴”“雪水云绿茗宴”“桐君药膳养生宴”“分水老八碗”“分水迎宾宴”“金秋蟹宴”“美丽乡村宴”等等。特别是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一桌好菜研究院深入乡镇街道,帮助挖掘整理和恢复当地传统名菜,创意文化赋能,提升一桌好菜的美誉度。在周保尔领衔之下,帮助合村成功开发出“生仙里端锅宴”、旧县母岭村的“星空桂花宴”、横村镇凤联村的“凤联黄精宴”、瑶琳镇的“瑶池宴”、“瑶池茶宴”,莪山畲族乡的“高山流水长桌宴”等等,其中“星空桂花宴”“莪山高山流水宴”获得“浙江省地方文化名宴”称号。这些宴席的文化背景材料全由周保尔院长创意并主笔撰写,他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笔者问周保尔为什么要推“一桌好菜”项目,他娓娓道来。一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一桌好菜”代表着桐庐味道和桐庐人的待客之道。二是挖掘传统名菜,弘扬美食文化,讲好美食故事。三是发挥“一桌好菜”产业链平台作用,通过提升“一桌好菜”品质,拉动食材产业,推进农业种养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共富。
六
这也是县餐饮行业协会的责任担当。周保尔就是这样一位有使命担当的开拓者。他经常自喻是“垦丁”,还自嘲是发煤饼炉的“发火柴”。他喜欢在“未被重视”的领域“先行一步”,践行着他的“探索欲发现”。如上世纪80年代上叶,周保尔领衔复兴桐庐书法,被誉为“桐庐的周志高”。他创办并主编《硬笔之雏》,培养了一批书法爱好者,是公认的桐庐硬笔书法先驱。上世纪世纪中叶,他率先在老家环溪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创建“爱莲书社”,首开中国农村书屋建设之先河。周保尔当了一段时间的《爱莲书社》社刊主编。“爱莲书社”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村书屋”光荣称号。环溪村建设成为了中国美丽乡村的样板。周保尔,1958年生人,笔名呆人、环溪之,兴趣广泛,在书法、篆刻、摄影、诗词、写作等方面都有涉及。爱好体育运动,酷爱打乒乓球。但是阴差阳错,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1978年,他竟然被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录取,毕业后回原籍当了个英语老师。因为他的南乡口音重,普通话都说不好,讲英语是可想而知了。而相比口语,周保尔英语文字功底比较扎实,算不上“学贯中西”,在那个年代也算是难得的学识了。就是因为口语太生硬,又加上咽炎严重,只得被迫离开了他热爱的三尺讲台。
七
周保尔最早开始“主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他还在读中学,班里出黑板报是他承包的。农业学大寨时期,农村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大集体。“双抢”期间,学生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为家里赚工分。周保尔体质比较弱,但他脑筋灵光,记忆力超群“写写画画”在村里是出了名的。那时的“双抢”县里有工作队进驻,“双抢”进度抓得比较紧,宣传工作也很重视,周保尔就被抽调到大队报道组,主要任务是向深澳公社广播站、县里投稿,他和周华松办起了环溪村《双抢简报》,并担任主编。他每天夜晚到各个生产队采访,生产进度、好人好事,回“洋房”编辑部写稿,编辑,刻蜡纸、油印,一直干到次日凌晨,稍事休息,就去各生产队发简报。这在当时的深澳公社也是有点影响力的。粉碎“四人帮”那年,刚好有杭州市公检法联合工作组驻村在环溪,来的都是副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他们看到爱莲堂沿街墙上张贴满了《打到“四人帮”漫画》,问是谁画的。村干部回答:“我们村里的秀才周保尔。”
那时,周保尔刚刚高中毕业,在村科技组负责水稻杂交制种,是科技组里最年轻的高中毕业生。只可惜他错过了一次去海南学习培训杂交制种的机会,差一点成为袁隆平的弟子。那段时间,他利用空余休息时间,按照县文化馆下发的十厘米左右的小样,依葫芦画瓢,把漫画样稿放大画到半张白纸大。二三十幅漫画贴满了爱莲堂一路大墙,吸引了干部群众驻足观看。省城来的大干部都觉好奇,农村里还有画得这么好的人。大干部见了周保尔,左右打量直摇头,都说“不像农村人”。认为他有城市人的气质。后来,因周保尔文笔好,被工作组吸收为“记录员”兼“翻译”。他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完整记录工作组找村民的“谈话”。他圆满完成任务,得到工作组的一致好评。
八
1977年,周保尔在杂交制种田里接到了可以参加高考的通知,首次高考受挫。第二年改考中专,语文考得高分,却被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录取,结果英语的入学分数他全班最低。他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学业上猛追快赶,两个学期下来,他的专业成绩已是名列前茅。业余时间,他经常帮助宣传委员一起出黑板报。
那是1977年的下半年,第三学期,周保尔当了一回学校黑板报的“总主编”。
一个早上,全校所有黑板报都非常醒目的刊登着一个“主题”即改革食堂就餐体制,犹如一颗炸弹炸开了,引得全校师生员工前来观看热议。学校在一座不太高的山顶上,黑板报集中在学校进门的坡道一侧,围观的多了,看上去真有丢“人山人海”的样子。这件事情是周保尔发起的。他经过观察了解,认为学校食堂的“盆菜制”不科学,也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性体验,每餐一大盆,八人一桌站着吃。俗话说“人齐脚不齐”,后来者常常吃菜汤,既尴尬又狼狈。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向学校食堂的盆菜制“宣战”,提出废除大锅菜,改为“点菜制”。
他起草了所有“宣战文稿”,与班宣传委员商定后刊出,形式有建议、呼吁、对话、口号、标语等等,集中反映改革吃饭问题的主题。他把全校其他四个专业班的黑板报全部“借”来,统一使用。把各班出黑板报的美编高手集中起来,布置任务,他要求在一个晚上同时行动,快速完成,美编上一定要醒目,刺激眼球,目的是能在次日一早起到“轰动效应”。
果然,此举爆棚,吸睛无数,惊动了学校高层。因为“吃饭问题”人人相关,成为整个校园的热点话题。学校召开多个层面的紧急会议,征求“民意”。“民以食为天”,学校高层竟然决定采纳改革吃饭体制的建议,并很快试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大获成功。实践证明,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顺“民意”的。
那时,学生生活费是国家供给制,学校按定额发菜票给学生,菜品也从原来单调的一盆菜增加到十多个,不仅保证有的吃,还可按自己的口味选择。后来,“点菜制”在学校总部推行。这一改革为全校师生谋得了实实在在的生活福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事情,说实话如果没有点胆量是不敢去碰的;没有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也是提不出来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号召力、组织力、动员力和执行力是做不到的。周保尔做到了,被同学称为“吃饭问题改革家”。
九
师范毕业后,周保尔被分配到分水中学任教。那时的“分中”在县内仅次于桐庐中学,高考录取成绩有时比桐庐中学还好。周保尔教初一、初二各一个班的英语,他又开始了“主编”业务。这次他别出心裁地办了一份《初中英语兴趣教学》报,发动他师范同学一起参与,稿子来自杭州各地中学师生的投稿,刊出以后寄发给各相关学校,作为教学交流。这是一个“创举”,有新意,也有实际指导作用,可惜因工作量实在太大,未能持续。
离开了教育战线,周保尔辗转来到了县计生委任宣教科长,从事计划生育、人口理论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次的“主编”任务是桐庐县城街上的“计划生育宣传橱窗”,从素材采编、图版装裱、编辑、写画,到拆装等等,全部由他一个人搞定。这个“主编”周保尔一干就是十三年。
时间来到了1994年,周保尔来到桐庐县江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担任办公室主任,兼任宣传工作。他与《桐庐报》合作开辟“来自江南开发区的报道”专栏。那时,大作家陆春祥是分管这一块的《桐庐报》社副总编。周保尔作为开发区的组稿“主编”干得也是有声有色。
2008年,县诗词楹联学会换届,周保尔当选会长,这会长一当就是整整十年,又当了十年《桐江吟》会刊主编。他当会长时,注重吸收优秀年轻人进入理事会,吸引和培养了一批新鲜力量,使诗词楹联学会年轻化,更有活力,在“中国诗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和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俗话说:“盛世修谱。”环溪村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样板村之后,于2016年环溪周氏计划续修家谱,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环溪爱莲堂周氏第一次修家谱。“主编”周保尔担任《桐南·爱莲堂周氏族谱》副主编。2018年,在爱莲堂隆重举行圆谱大典。对家谱的文字,周保尔自责地说,他没有完全投入,付出不多,造成一些错误没有及时得到纠正,留下遗憾和歉意。
十
周保尔真正意义上担任“主编”是2001年调到县政协文史委之后。2008年起,他还兼任《桐庐政协》月刊主编,直至2013他从职位上退下来。《桐庐政协简报》是在他手上改为刊物的,他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开设人文专栏,大篇幅刊登当时桐庐书画、摄影、诗词界人士的艺术简历和成果,成为《桐庐政协》的一个亮点,备受关注和好评。后来,《桐庐政协》改为双月刊。“主编”周保尔说:“很幸运,一路走来,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爱好。”
他的退休生活充实而精彩,研究美食,拍短视频宣传桐庐,作为地方文史专家活跃在文化领域,他很享受,也很珍惜。
我们有理由期待周保尔在他退休后的“黄金之年”,编纂出版更多芬芳浓郁、香飘四溢的《桐庐味道》。
作者简介
申屠梅祥,笔名:上下求索,浙江桐庐人,桐庐县作家协会会员,荻浦乡村(公益)图书馆常务馆长,《世德之家》村刊常务主编。早年供职于中国煤炭工业部33处,于2005年回故乡定居。热心公益,为挖掘、传承弘扬古村文化,十几年笔耕不辍,发动组织荻浦《申屠氏宗谱》续修,引进杭州心远公益,以众筹方式创建《荻浦乡村图书馆》志在推广阅读,教育低龄儿童,为传承弘扬古村文化,推动创办《世德之家》村刊。
(图文供稿:申屠梅祥)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