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潭吴氏大宗重修碑铭》
作者:林济仁

《礼》云:“君子将营官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则宗庙之立,所以妥先灵、序昭穆、奉时祭,合本支于百世也。司马温公有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骘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所谓席聚族之娱者,方知诒谋之远;事骏奔之烈者,益念祖泽之深。自昔门第之兴盛,莫不由祖宗积德之所致,其见诸诗书者尚矣。如于公之高闾、范公之义田、王公之植槐,其奕世弥光,不尤彰彰著哉!

水潭吴氏始迁祖林茂公,号龙蓭,原籍常州府无锡梅里。乃入粤始祖、宋嘉佑进士、后知枢密院事居厚公第十一代孙。居厚公第七代孙荆蓭公,于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游学高凉,后定居茂名高逻上旺岭(今吴川市浅水镇新屋村委会辖区),为高州始迁祖也。荆蓭公第五代孙林茂公,先由茂名迁梅菉三官塘水口坡,因羡水潭山川之灵秀,及妻乃近乡薛村人士,遂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卜居焉。林茂公娶薛氏,出二子;长子继开公,名乾,配李氏,出六子:传学公、传圣公、传贤公、传进公、传德公、传修公;次子承开公,名坤,配陈氏,亦出六子:传业公、传仁公、传义公、传礼公、传智公、传信公。迨至六世祖韬素公与七世祖述素公,一生谦退自下,修真茹素,广积阴德;幽感神明,显格强暴;江流为之改道,盗贼为之敛锋。自二祖修行积善、培植宏深,嗣时厥后,诗书世业,衣冠奕奕焉!水潭吴氏由此开枝散叶,自明迄今五百四十三载,裔衍二十二代,人口约六万,子孙蕃派于粤、桂、琼诸省;簪缨鹊起,兰桂腾芳。夫志士束修,岂期福报?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信不讹也!

水潭吴氏大宗始建于明万历卅五年(公元1607年),时经宗亲有识之士倡议,由六世祖韬素公和七世祖述素公,几经绸缪,备尝艰辛,率族人建之。祠成后,春秋二祭,俎豆馨香;才丁骏起,科第蝉联。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由十一世祖云亭公主持重修,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由十四世祖宣诗公主持再修。

大宗建筑群共三座,右为七世祖道南公祠,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左为长房宗祠,面积约六百平方米;中为大宗,面积一千四百平方米,坐东向西(乙辛兼卯酉)。祠前良田万顷,阡陌纵横;平畴沃野,物产丰饶;面揖尖山,背倚修竹;门环绿水,榕树婆娑;衢宇齐整,祠庙辉煌。昔时,高凉郡诸水经化州汇合后,蜿蜒而达吴川三江口,循泗岸经山圩,至大宗前而潴为巨潭,后再折而南,由那邓经黄坡而出海。其时潭广十里,深数丈,水潭因而得名。而潭江一体,形如罗带,绕村洄环;江因潭而水聚,潭因江而流长。暮汐朝潮,气象万千。若夫日丽景明,波澜不兴;碧空万里,江天一色;千帆竞发,万商云集;农桑畅茂,玉树青葱;鸥翔鱼跃,渔歌晚唱。至若夜幕降临,银汉群星灿烂,渔舟灯火通明,上下交辉相映,流光溢彩。水潭者,大江之潭也!

大宗乃祭祀祖先、商议族务及老人休闲之所,现为吴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宗为御敌之指挥部,故本村曾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革命先烈,水潭因而被市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并荣膺“抗日救国革命村庄”美誉。解放初,乡人以大宗办学,卅载杏坛,桃李芬芳,至八零年始重归族人管理,恢复其宗祠之功能。

然大宗因历四百余年之沧桑,经已祠貌受损,堂构失辉;既有违先贤建祠之初衷,更难彰后代子孙敬祖之孝道。今逢盛世,政通人和;为重振吴氏家风,慎终追远,保护历史文物,启迪后昆;经族众商议,成立理事会,倡议有志之士,慷慨捐资重修,因筹金不足,难以兴工。幸得十八世孙玉荣、玉泉、玉光、玉鑫、玉辉昆仲五人,秉其先严礼明公遗志,为族争光,乐捐人民币陆佰九十万元,并承担修葺主管重任,兢兢业业,计从众议,事必躬亲。尤可嘉者,乃玉光君,为保古迹,力主按原貌修复;苦心筹理,十载不懈;翻江觅遗碑,筑路运奇石;为聘名师巧匠,跋山涉水,走遍神州大地;殚精竭力,劳勋卓著;古云:成如容易却艰辛,信不诬也!玉荣昆仲,慷慨解囊之义,玉成其事之功,必流芳百世,传颂千秋!

大宗今之修葺方案,乃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论证而定。木雕为浙江东阳工艺大师陈应红先生主雕,灰塑及壁画由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邹成村先生主持。砖瓦、灰浆严格按古建筑材料工艺特制。木料以花梨、紫京、铁棱为主。大宗共分四进,古建筑名“四马拖车”。首进为门厅,二进名忠厚堂,三进名聚德堂,后进名忠孝堂。内置六厅十二房,大小九天井。首进祠脊,灰塑一对鳌鱼朝宝珠;其余三进祠脊,塑有山水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造型生动,形态逼真。前墙角之上,左塑阳德为日神,右塑嫦娥为月神。内墙壁画,彩绘汉代名典、山水景物与草尾龙等精美图案;千姿百态,古朴大方,堪称国内壁画之精品。中座屏风,雕龙凤呈祥、麒麟献瑞等图案。忠孝堂上,悬挂吴族历代祖先画像,庄严肃穆,栩栩如生。聚德堂上,悬挂宗规、族戒、族约,以启后人。堂柱悬挂古今名人题赠金字楹联,中两联为少年女书法家、本村吴诗妍手书。雕梁悬挂清道光癸未科状元、邑人林召棠公赠予“让德可风”题匾及本族举人、进士金匾。后厅前八对花梨木花鸟屏风,新颖古雅。厅内供奉着水潭吴氏入粤始祖居厚公与水潭吴氏始迁祖林茂公等先祖之牌位,左昭右穆。大门正上方金匾“吴氏大宗”四字,乃清翰林、邑人陈兰彬公书赠。饰品陈列井井有条,各色灯光交辉璀璨。重修之大宗,技艺精湛,气势恢宏;飞檐翘角,斗拱交错;红墙白瓦,色彩斑斓;精雕细刻,古色古香;可谓一颗建筑艺术明珠!

大宗于丁亥孟夏兴工修葺,庚寅正月十二日告竣,水潭吴族隆重举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暨大宗重修落成庆典。祠貌重光,举族欢腾;礼炮齐鸣,鼓乐喧天;贵宾云集,盛况空前。吴氏司礼子孙,身着礼服,按旧礼举行升座与祭祀仪式。

铭曰:
奉祖升龛,满座祥光。各安昭穆,春秋蒸尝。德泽悠悠,祖荫无疆。
功业鼎盛,瓜瓞绵长。英才继起,凤翥龙骧。堂基永固,合族蕃昌!
己丑季冬邑人 吴川林济仁敬撰
水潭吴氏大宗重修理事会立
公元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孟春吉旦
【温馨提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与石刻微异。

贺水潭吴氏大宗重修落成
林济仁
悠悠潭水溯渊源,祠貌重光景物妍。
暮汐朝潮腾瑞霭,春花秋月祀先贤。
簪缨鹊起家声远,科第蝉联世泽绵。
让德高风千古仰,延陵福荫永无边。
(1)春花秋月:春秋二祭。(2)让德:典源春秋时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出逃至荆蛮号勾吴(今江苏无锡梅村)。后因以称出亡而让君位与弟者之高风亮节。清状元林召棠公曾题“让德可风”金匾赠予水潭吴族。(3)延陵:为我国吴族发祥地,遗址在今之江苏省常州市南淹城。

水潭吴氏大宗重修落成庆典
林济仁
(一)
(主席台兼戏台联)
祠宇重光,箫鼓喧阗开盛典。
宗支并茂,亲朋贲集庆佳期。
(二)
人才辈出恢先绪;祠宇重光裕后昆。
(三)
谱牒溯延陵,百世秉仁风,喜祠宇重光,四海宾朋同庆贺;
科名传粤峤,八方崇望族,仰先贤德泽,满堂兰桂竞腾芳。
(四)
自宋迄今,脉连旺岭,基肇水潭,源远流长,祠宇重光昭族望;
由吴入粤,裔出荆蓭,支蕃琼桂,地灵人杰,英髦蔚起报宗功。

水潭吴氏大宗重光三年庆典
林济仁
重光三载,科甲蝉联,蔚起英才绳祖武;
共赏元宵,管弦迭奏,悠扬粤韵颂时和。
【注】水潭村于壬辰年(2012)正月十二日隆重举行大宗重光三年庆典,此联乃典礼台及戏台联。

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林召棠赠水潭吴氏大宗联
周隆端委,汉重台衡,黼国黻家,骏业仍光海峤;
礼肃笾型,训尊彝鼎,兴贤举孝,鸿仪远上云逵。
【注释】
①周隆端委:周,周朝。隆:兴、重意。端委:古代礼服。《左传•昭公元年》:“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杜预注:“端委,礼衣。”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礼衣端正无杀,故曰端;文德之衣尚褒长,故曰委。”
②汉重台衡:汉,汉朝。台衡:喻宰辅大臣。台,三台星;衡,玉衡,北斗杓三星。皆位于紫微宫帝座前。
③黼[fǔ]国黻[fú]家:谓国家文教之治,美如锦绣。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我天朝万万年作人之治,所由黼国黻家,天道无不彰之美;金声玉振,天理靡不畅之机。”
④海峤:海边山岭。唐张九龄《送使广州》诗:“家在湘源住,君今海嶠行。”宋文天祥《战场》诗:“三年海嶠拥貔貅,一日蹉跎白尽头。”
⑤笾型:1.笾,笾豆。古代祭祀燕享时所用的器皿。笾盛桃梅,豆盛肉酱。2.型,铸造器物用的模子。
⑥训尊彝[yí]鼎:1.训,典式、法则。不足为训。2.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礼器。
⑦鸿仪:盛大的典仪。
⑧云逵:比喻仕宦之途。唐顾云《题致仕武宾客嵩山旧隐诗序》:“故能振清风於戚里,飞逸驾於云逵。”宋范仲淹《祭陕府王待制文》:“凡有志于时者,皆望公於云逵。”









作者简介
林济仁,男,字布德,号梧桐居士,1959年9月生,广东吴川籍深圳人,中共党员,土木建筑工程师,诗人,企业家,楹联家,星相家,有岭南才子、知名儒商之誉;其曾任冶金部海南铁矿工程开发公司总经理,现任深圳市万利来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万利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深圳市社区建设学会高级顾问,岭南师范学院吴川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川市政协特聘文史资料研究专员,吴川市林召棠状元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秘书长兼《状元文化》主编,湛江市楹联学会荣誉会长,湛江市诗社理事,深圳市湛江商会会刊《商潮》、梅录(深圳)商会会刊《金鹿》总编,吴川市总商会会刊《鉴水流金》常务副总编,吴川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吴川市吴阳梅花诗会荣誉会长等职。其曾主编《传奇水潭》、编撰《吴川城隍庙》等书籍。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辞赋社等会会员。
其代表作有《吴川赋》、《霞街林氏大宗赋》、《水潭吴氏大宗重修碑铭》、《水潭广福堂维新碑铭》、《吴川城隍庙宝像维新碑铭》、《吴川延华池重修碑铭》、《荣居碑记》、《状元林召棠传略》、《李汉魂将军传略》、《浅论吴阳双峰塔与吴川风水》、《相人与品诗浅论》、《寿郑母八秩晋一序》等。其作品常发表于《中华诗词》、《当代诗词》、《岭海风骚》、《深圳诗词》、《湛江日报》等刊物,并多次获得各种楹联和辞赋大赛奖项。
作者在三十多年的繁忙商旅中,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数十年如一日,广交硕彦,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楹联、碑文、序文、论文、杂文、祭文、名人传记等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约120余万言,获得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高度好评!
其个人事迹曾被《湛江日报》、湛江电视台、吴川电视台、中国网、环球网、凤凰网、中华诗词网、大众艺术网、湛江市政府网、湛江市新闻网、吴川市政府网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图文供稿:林济仁)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