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朋友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马东文
领袖说得好,“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宗旨意识的升华,也体现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更高要求和必胜信心。
之所以会聊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由于利益、关系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人趋炎附势,失去良知和良心,不但不对不良习气歪门邪道开展劝导斗争,反而巴结奉迎有不良习气之人,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败坏了社会风气。有的还是领导干部,却自恃清高,我行我素,自认为是小节小事,不会影响仕途。殊不知,有的言行是道德败坏或道德品质恶劣,属于黑色的东西,仍要打肿脸充胖子,义气地要挺黑色的东西,丝毫没有正义感。其实,这是傻到可怜,根本不划算的事。毕竟挺黑色的东西自己也跟着黑色了,给舆论留下了黑色把柄,因为非正义是失民心的,在当地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有道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成败,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领袖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我们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公平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理想
公平与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两个重要理念,每个人都有理想,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一是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人类社会总的发展进程来理解正义在历史或一定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二是从一般道德意义来理解人类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领袖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将人类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理想目标也就是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人类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既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也是当代世界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公平正义是世界人民的理想价值目标,需要世界各国建立互利互信、互惠包容的平等互尊的伙伴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着公平正义
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结晶和升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质与精神气质,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梦想与追求、历史与未来、技术与文明,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行久致远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有机统一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领袖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历来注重德昭邻壑、生死与共、合作共赢,坚信和平共处、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对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具有对人类本质的深切关照。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超越狭隘的民族利益,对整个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深切关照,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超越历史和空间的人类本质。
要坚决维护我们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作用,就要把民族精神作为强大精神动力,立足今天的伟大实践,面向未来的复兴梦想,把民族精神继承好、发展好、践行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保持斗争精神,坚决反对一切抹黑中华民族精神的言论行为,必须有理有节地打击一切错误言论,同一切错误言行和敌对行为作斗争,捍卫神圣崇高的中华民族精神。
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伟大梦想
进入新时代,领导人围绕尊重和保障人权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崇尚和践行正义价值观
自古至今,无论君主还是平民,对于正义的追求都始终如一。当今社会,在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崇尚正义的优良传统的时候,需要培养当代人的正义感。
崇尚正义,从来就是中国人的无私之举。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正是因为始终不渝地倡导、培育、践行正义价值观,才有了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昌盛之世、中兴之世、仁政之世、太平之世,才有了连续不断、光耀千秋的雄君、贤君、明君、仁君,以及匡扶社稷、治理国家、忠心不二的能臣、贤臣、忠臣,和舍身求道的能工巧匠和科学大家,更有不畏强暴、舍命亮剑的侠义之士。古人能够做到舍生取义——为维护正义而甘愿付出宝贵的生命——就在于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气,有一种正义感。对照古人的义薄云天,现实中见义不为或不敢为的情况时而可见。因此,弘扬中华民族崇尚正义的优良传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养国人的正义感。一个人有了正义感,胸中有了正能量,所作所为也就必然具有正能量。
培养正义感,必须明辨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在当代,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救死扶伤、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等行为都是有正义感的表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正义感,就要明辨现实中的是是非非,明了当代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在法律的范围内实施正义之举,而不使自己的义行逾越法律与道德的红线。
培养正义感,要创造能够激发正义感的社会氛围。主要靠制度、规范、舆论、榜样来打造。制度保障是最终能否发挥人的正义感、实现正义社会的关键。在制度建设中,不应只是注重对非正义的惩罚,更应该注重对正义之举的激励。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人们践行正义,就能确保行正义之人不吃亏,就能让正义之举大行其道。此外,舆论的正面导向和榜样的正确引领作用巨大。通过经常性地媒体褒扬见义勇为、抨击不义之举,对社会上激浊扬清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注:如何培养正义感,参考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章)
培养正义感,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践行的正义是最高境界的大义,要有“四气”:坚持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志气;诚实守信、大义凛然的豪气;敢于实践、善于创新的勇气;忠于职守、执政为民的正气。如果能养成“四气” ,就能主动地维护公平、主持公正;就会自觉地维护公理,不徇私情;就会坚决地拒绝利诱,不畏强暴;就能坚持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从而引领社会培育正气、引导群众崇尚正义。
作者简介 马东文,本科,北方世家,云县县管副科,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见长特优,诗歌爱好者,著有《滇鲁情缘诗文集》,“诗画云县”城市品牌首推,媒体资深通讯员,统一战线中央级报刊杂志全覆盖,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云县首上,首创省市八个头版头条,获省市县表彰奖励34个次,八年奋战脱贫攻坚云县先进个人,二野四兵团27团亲属,世界佤乡 中国临沧城市品牌积极宣介者,第二故乡沧源佤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