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天池,甘肃陇西人,高级教师,毕业于陇东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后进修于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级美术教研员,作品《陇东厚土》《陇原秋色》《陇乡秋色》《黄土秋情》《陇上风情线》《陇山清幽图》等在省市县以及各大大型展览中展出并获奖。


阅“黄土脊梁下的墨香情趣”
鱼天池作品赏析
多年来画画陪伴他左右,生活在农村的他从小没有感受过艺术的熏陶,只能感受到黄土脊梁的贫瘠,在贫瘠的黄土脊梁下的教育只有数学,语文,原始学校的学生对绘画艺术一无所获,但绘画艺术早已在他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从小到大他每天面对的是厚厚的黄土和憨厚的农民,山里人都想走出大山,寻找梦想,而他只是从大山中体会水墨淋漓的快感,也许大山里的一切早已在他眼里都是艺术,随着他年龄的过度、学问的渐进、阅历的积累、社会的发展等,所有一切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迁,他才对绘画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认识,才关注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众多绘画流派作品所带给他的语言内涵,他才向命运挑战寻求自己的艺术语言。由于他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自己的绘画艺术扎根于厚厚的黄土之上,作品题材都是可亲可敬的厚土,他对黄土的眷恋依依不舍,每一棵树、每一座山、每一道沟、每条河、每一个人、以及黄土上的所有都是他的亲人。他眷恋着大山里的一切,用他自己的墨色绘制着一幅幅山山沟沟、梁梁坎坎。在他眼里:大山里的一切都是一幅幅憧憬的画,他用笔墨对厚土的勾画也是他对绘画艺术语言的表达、既是对厚土的寄望、也是对厚土的抒发。他每次创作一副新的作品都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激情。当然,他自己也深深感到绘画的瓶颈,要突破传统绘画风格,不但要突破笔墨风格,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作品还要让人们喜欢,还不能脱离传统,更要接轨国际,这一切已是当代中国画家责无旁贷的事。他认为中国画仍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开拓视野:“探索、解决、研究、深挖”据他理解,即要不失传统又要革新是一条绘画艺术的坎坷之路,但他自己深知传承是一种吸取更多营养的手段,创新是一种尝试完善生长的过程。

在跨世纪的今天,他认为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绘画的欣赏水平早已改变了口味,审美的追求也多元化发展,最主要的是切近生活,从生活中来,也到生活中去。他认为切身的生活写实才能表达他自己最真诚的思想。
他一步步走来,只有感慨,他说画画的人都说穷困潦倒,但在读者,阅者面前他内心充实,强大。兼程是他一直以来的工作,他从没放弃他的生长点,并积极广泛的吸收绘画艺术营养,他在现代化、民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探索中寻求发展,结交广泛画友良师,虚心请教,认真钻研。虽然他所处环境弄人,但他每次沉醉在创作之后有一种忘我的快感。

由于环境影响,他幻想远离城市的繁华、浮躁、寻找一片净土,那里虽然很少能与时髦相提,但他想那是传统文化保留最原汁原味的地方。
他生活的地方风光是自然的,真实的,有意义的。他认为黄土脊梁的贫瘠虽然颗粒无收,但有时老天也会眷顾厚土,也有绿油油的麦田、金色的麦浪、高梁玉米一排排一行行,巍峨的大山,不只仅仅是绿色,更重要地是他那里的厚土孕育着丰收;在他心中,厚土高原更有着清山绿水,果园飘香般的美丽,这就是他渴望的乐土——空气清爽、自然舒适、憨厚无比、心归于零的世界。

由于社会的日益变迁,人们追求欲望不断上升,生活节奏不断紧跟,人们的思想甚至凝固,多数人浮躁不堪,当他处在一丘之貉之群时唯一能给他精神空间的就是绘画艺术,绘画能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当他拿起画笔时忘掉了所有,置他自己为另一个国度,潇洒的挥,尽情的悟,他会忘掉所有。
绘画是他的精神支柱,没有了绘画也许在他的世界里会变得空虚潦倒。在浮躁的世界里只有画画才能让他静下心来,画画也刚好给他自己一个情感宣泄的所在,使他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他认为:“风雨兼程,绘画永远没有晴天,也不可能永远是阴天,绘画路上最难走的是回归路,爱上画画就得享受孤独,他坚信黄土脊梁下永远有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