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美美的小寒
信义庄
1月6日“小寒”,新年第一爬,队长即安排:赏“胡山”胜景,揽最美乡村“马家峪”,探神秘“太平庄”。
因有美女新驴加入,队长温柔地降低了此次驴行的难度,并亲自驾车接送,一个怜香惜玉好暖男的光辉形象,在群内冉冉升起。
胡山,章丘“十二景”之一,作为一个章丘人,俺却从未登临,不得不说十分的遗憾。俗话说:好饭不怕晚,今日登临,也许就是最好的缘。
知道“胡山”已是很久的事了。记得上小学时,看连环画《爱民模范盛习友》,书中讲:盛习友烈士为抢救落水女社员,就牺牲在胡山脚下的兴隆官庄。为了纪念这位“为人民操心最情愿,为人民斗争最幸福,为人民吃苦最愉快,为人民献身最光荣”的英雄战士,当地政府专门发文,将胡山公社改为“习友公社”,将“兴隆官庄”改为“习友”大队。英雄已逝,精神长存,烈士的光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步伐。

沉思中,车至集合地点“马家峪村”西广场。看队长还未到达,即与“立奕”等人村头溜达。清晨,小村静谧,冷风凛冽,别说无人,就连一声狗叫,都未曾听到。
村口,古老的文昌阁静静伫立,上面杂草丛生,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早已荡然无存;金光穿洞,拱门下的青石板熠熠生辉,无言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一旁石碑上两行红色的标语,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看来这“马家峪村”,还是个有历史、有故事的美丽乡村啊!
八点半,队长携美女驾到,人马齐整,一番寒暄,众驴即穿文昌阁悄悄进村。醒目的青石板路笔直规整,令人赞叹。这路,据说已有一百多年了,是光绪年间村中一位马姓武举人出资修建的;村中至今尚有他早年生活过的故居,有户人家,还保留着一个当年他练功用过的“礩石”,听说三个人合力才能勉强搬动一点。
从文昌阁前行一百多米,忽见路旁有一怪异的棚房,凭经验,感觉不是碾房,就是辘轳井房。走近,果然是辘轳井房。细看,这井房竟颇有历史,让人有些小小的惊奇和震撼。不大的棚房内,除了那辘轳犹在的古井外,三面墙上嵌有大小不一的八块石碑,时间跨度从清雍正到民国,内容均为修缮泉井有关。从碑刻看,这处井泉,曾称过“德泉”,也称过“十字路管井”,不过村民日常习惯,还是称之为“马家峪泉”。

从“马家峪泉”北走,拐过两个路口,走过一条三十几米的卵石路,众驴即一头扎紧旷野,悠悠地踏上攀登“胡山”的驴程。
胡山,从山下看,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想想能够入列“章丘十二景之一”,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应该是为了降低攀爬的难度吧,队长率领众驴,没有选择从中间古道垂直登顶,而是选择了从西部缓坡登顶的线路。没想到,好心却没有成就好事。这路线,让众驴受尽了折磨,那新来的美女驴友,更是发出了“再也不跟你们爬山了”的呐喊,郁闷的队长,只有低着头嘿嘿赔笑,啥话也不敢说。
最初的小路平淡无奇,行走之上不说惬意,但至少非常地轻松。那美女新驴健步如飞,很快就将我等几个老驴,远远甩在了后面,且还边走边讲,你们速度太慢了、太慢了,令我等几个老驴简直汗颜无地,不得不感叹,岁月无情。但十几分钟后,无论是老驴还是新驴,皆都顾不上发声逗趣了。先是走着走着,路没了,杂草、荆棘、带刺的花椒树,让你上不行、下不行,左不行、右不行,只能郁闷地原路退回,重新探索路线。
新路线几乎看不出路的影子,队长坚持说:这就是路,不会错,难走只是多年无人走的缘故。其实这路根本就不是路,我们走过了才能称得上路。忘带登山杖的队长,着急地向“花婆婆”要去登山杖,在前面奋力为众驴开路,但即便如此,稍不留神,那灌木的枝条就会抽到你的脸上,那荆棘就会划破你的衣衫,刺破你的手掌。路上,运气不佳,一根坚硬的酸枣刺,刺透我的登山鞋,深深扎进了右脚大拇指,令我疼痛难忍,但陡峭的路线,让你根本无法停留,只能忍痛攀到崖顶,方得拔出那恼人的尖刺。
这路线,必须从一处陡坡翻上山崖,这样的陡坡,别说新驴,就是登山几年的老驴,攀登起来也是十分的困难。队长身先士卒,披荆斩棘,众驴勇往直前,紧紧跟随。还是老驴厉害,戒酒后的队长和那久疏战阵的老尹,还在我等望崖兴叹的时候,早已如岩羊般三下五除二攀上了崖顶。那新驴,此刻再也不抱怨速度慢了,只是低着头,撑着登山杖,拽着身旁的灌木、野草,全力攀登,上到崖顶的时候,一屁股坐下,气的对着队长说:早知这路,说什么也不来了。喜的几位驴友抿嘴偷笑,似乎在说:这算啥?比这险、难的路走的多了。

翻上这处山崖,路果然好走起来,虽说坡度略大,但脚下几乎没有大的羁绊,众驴在荒草和山石间快乐前行,仅仅休息一次,就上到了海拔553米的第一个高点。高点处,不知何时何人,竟垒了一个高高的如玛尼堆样的石堆,令人好生感慨。我想,这肯定不是什么玛尼堆,但它所表达的意愿,一定与那玛尼堆有众多的相似之处,美好是人类共同的心愿。


石堆处稍作停留,众驴或摄影或感慨或游目骋怀,兴致勃勃,一番赏玩后即沿山脊迅速下行。下行的小路坡度适中,松软适宜,两旁景色优美,令人心情十分愉悦。翻过两个不大的小山包,众驴来到一处垭口。队长指着掩映在荒草中的一段石板路说到,看到吗?那是一段古道,是过去马家峪村村民,翻胡山去章丘县城的必经之路,原打算从山下由此上山,但想想若如此,这新年第一爬就太没挑战性了。闻此,众驴大都抿嘴偷笑,唯老李在一旁自言自语地说到:我还以为队长走错路了哪!
既然是古道,近在眼前,焉有不探访之理。这段古道沿山势而建,用石多为就地取材,看建筑风格及石板磨损程度,实为近代民间所为。岁月流淌,古道悠悠,掩映在漫漫荒草中的古道,除了偶见几头野驴之外,早已无人光顾,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就是尽在眼前,也难以被人发现了。

离开古道,众驴继续沿山脊向胡山主峰挺进,大家谈笑风生,快乐前行。老李说:今天驴行的主题是古道、荒草、媳妇。说荒草可以,说古道也行,说媳妇就有点虚无缥缈了。不过今日老尹重新出山,老李这样说,想想也是很有道理的啊。
驴行总在征服中前行,快乐享受在征服的分分秒秒。越过三个小山头,前方一段陡峭的山崖耸立在眼前。队长说:爬上前面的悬崖,就看见落鹰台了,这是胡山最美的风光。
这最美的风光还等什么?就在我等几个“驴毛”还在议论之际,老李等人早已冲上了悬崖。
雪后虽已数日,但崖顶仍有厚厚的积雪,有的地方还冰雪相间,让攀爬难度骤然增加。大家聚精会神,小心翼翼,相互提醒,十几分钟后总算顺利接近了崖顶。

从主路侧出右转,一处十几平方的平坦之地,恰是欣赏“神鹰台”的最佳位置。只见左面山体上,写有“神鹰台”三个红色大字,其上画有一支展翅翱翔的神鹰,其下画有一驴友卡通人物,惟妙惟肖的神态,令人捧腹。抬眼前观,右方山下,半山腰中,一块30多米高的巨石拔地而起,陡然挺立,就像一把利剑直刺蓝天。明代章丘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收藏家李开先,将其誉为“胡山八景”之首。 李开先(1502年—1568),字伯华,号中麓、中麓子、中麓山人,这胡山恰有“西麓、中麓、东麓”,我想,先生这“中麓”之号的来历定与胡山相关,那在山上“中麓堂”创作的《宝剑记》,名字的由来,也一定是受这“神鹰台”的启发。

“神鹰台”传说众多。一说,此处有巨鹰巢居,枭雄勇猛,每年抱两雏后升天飞去,被称为神鹰;另一说,这“神鹰台”是胡山山神的居所,每隔60年,山神便召集鹰群在此聚会。此事真真假假,不得辨析,但“神鹰台”下石碑上的一段文字,却让这看似神话的传说,多了几分真实。文曰:“胡山胜景,鹰落石为巨观。但来自何季,通无记载,已成憾事。兹于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岁次丁丑十月初一日,神鹰至矣,观者如市……漫山遍野,不啻数百,或飞或止,毫不畏人。状大如鹅,背黄眼红,一在尾,一在两翅,一在腹下,飞则黑白成章。此日绕山三匝,夜宿马头崖。迨至初二时,观者愈多。至初五日,渐次飞去,至午时全无也。”
清朝章丘进士李廷棨曾作《神鹰赋》,赋中称其鹰“细筋铜练,啸侣命俦”“振神笠所威棱,御风飘而不倦”,震慑山中狐鼠之孽,“摧山魈之猖獗”。好期待,有生之年,能够观赏到这神鹰聚会的奇景。
快看,这“神鹰台”上怎么有面旗子?张洋的话音,将我一下拉回现实。凝神望去,果然看到一面红色的旗子插在顶端。这是谁这么不要命?这样的绝壁悬崖也要刷一下存在。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吧!

欣赏完“神鹰台”,沿台阶拾级而上,十几米的地方就是“夕照门”,但意外的是,这十几米的路竟是步步惊险,令人胆颤心惊。
刚踏上台阶的时候,看积雪未化,禁不住加倍小心,每一步前行,都在确认好三点支撑平稳后,方迈步前行。但即便如此,行走几个台阶后,那腿还是禁不住哆嗦起来。此时,台阶上已不是雪,而是变成了一层厚厚的明亮刺眼的冰。左面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右面是积雪覆盖的山体,这样的台阶路,谁不哆嗦才怪。

群有一老,如有一宝。老李就是群的定海神针,老李就是群的安全保护神。关键时刻老李挺身而出,先是施展十八般武艺,贴着台阶右面山体,手脚并用上到台阶顶端,边爬边提醒大家,务必小心,没有把握不得前行;随后,从包里掏出用床单自制的安全绳,拴在崖顶灌木之上 ,然后双手使劲用力后拉,确认拴牢后用力抛下,让大家拉开距离,拽着安全绳依次上行。有了这安全绳,大家的心情一下放松了下来,尤其几位自称菜鸟的女驴友,那脸上的表情瞬间阳光灿烂,很快就有惊无险地踏入了“夕照门”,来到了胡山中麓。
说来有一事一直想不通,一项恐高的队长,在攀爬这段线路时竟快步如风,在最险要之处,连安全绳都不拽,只是紧盯着攀爬的每个队员,嘴里一边不停地提醒众驴注意安全,一边还腾出一只手,或托或顶或拉,帮助每位队员前行。事后想来,那是队长不恐高,是这一刻全队的安全,让队长彻底的忘我了。

胡山中麓实为胡山最美、最奇之所在。众驴先是在一片榆树林中惬意前行,幸福、开心溢满了每个人的脸庞。有个词叫“笑靥如花”,以前总是理解的似是如非,但当你身临其境,看到女驴友开心的笑容时,这个词就深深理解了。队长说:这片榆树林是北方最大的一片野生榆树林了,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令人欣喜的是,此刻,这榆树林中竟还铺满厚厚的积雪。阳光普照,树影婆娑,光影斑驳,踏着“吱吱嘎嘎”的积雪,在林中小路中穿行,那心情别提有多美妙了。


穿过这片别样的榆树林,像企鹅一般摇摇晃晃,走过一段布满残雪的黄栌林,众驴很快轻松来到胡山“神石崖”。只见高高的崖壁上,上刻“锦屏老人”手书的一个大大“寿”字,十分耀眼,众驴纷纷上前手摸祈福,合影留念。“寿”字飘逸秀美,但其旁的两行小字,让人感觉有些俗不可耐,实在引不起俺的兴致,倒是四周隐隐露出的几个洞口,令人十分好奇,忍不住前去探究。来时,听队长讲,胡山有一奇,就是满山遍布深不可测的洞穴。什么妖精洞、神仙洞、朝阳洞等,大大小小几十个洞穴隐藏于山崖密林之中。大有“九妖十八洞,洞洞有妖精”之势。当时就想,如果有可能,一定要进洞探索一番。抱着这样的心理,在众驴拍照留念之际,俺一人即向附近的洞穴走去。但当真的近前,望着那散发着神秘莫测气息的洞口,心里还是咚咚咚地打起了小鼓,终是怯怯地退了回来。

移步前行,10.55分,众驴爬高513米,终于来到了胡山海拔698米的最高峰。此处地势平坦,远山近景一览无余。北面县城尽在咫尺,南面黛青色山峦起伏,朦胧神秘。几位驴友站立山巅,凭栏而立,游目骋怀,心旷神怡。

岁月悠悠,风云变幻,山巅之上的建筑,据说唐代时曾有“翁婆庙”,后毁于战乱,宋代时又在其遗址上建有“天公地母祠”。看遗迹留存,过去的遗址应该十分宏大。岁月沧桑,如今山顶遗存,竟只有民国期间建造的“老君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修建的碉堡了,想来,实在令人唏嘘。
“老君祠”坐北朝南,临崖而建,看外观也就几十平方的样子,小的可怜,实在无啥可观之处。而那碉堡却十分巨大,走进探究,狭窄的洞口幽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下行三四米后赶紧退出。这碉堡细看,你会发现,所用石料几乎都是用这山巅古建筑遗存石料,说不准,那“天公地母祠”就是被鬼子所毁,取其石料用来修筑碉堡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永世铭记!

下山去“太平庄”了,在队长的催促下,众驴循胡山东麓新修盘道向山下走去。这道不宽,台阶与水泥路面相间,最初走的轻松惬意,但其中一段几十米的路线,由于积雪融化结冰,让众驴行走颇为艰难;还好,路边有灌木、杂草、山石可抓、可拽,众驴还是很快迫近了神秘的“太平庄”。

胡山摩崖石刻众多,在胡山东麓东天门盘道转折之处的崖壁上,刻有“镜子崖”三个大字,“崖”字旁竖题“宝镜悬崖上发祥光”八字。字迹柔和圆润,没有落款,不知何朝何代何人所为。据说在胡山东南的栗家峪、亮甲坡等村庄,天气晴朗之际,即能够看到这片山崖,象镜子一样反射阳光。
古时“宝镜佛光”为胡山八大景之一。传说谁能在山下看到佛光,谁就会得到佛的保佑。宝镜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也不知保佑了多少人。可惜,不知何时被人破坏,祥光不再,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与遗恨。所幸,摩崖题字尚还完好。
匆匆又匆匆,埋头下山的路上,竟忽略了如此奇景,让众驴好生遗憾。无奈,只有期待下次重攀时好好补救了。
从主路右转,密林中一条小路忽隐忽现,蜿蜒向西奔去,踏行其中清幽自在,恍若隔世。来过几次的队长,边走边为众驴介绍着小村的来龙去脉。“老李,这村是你们青州老乡建的,你这是来走亲戚吗?”老李听后笑而不答,但脚下的步伐明显加快了许多,那对古村的观察也愈发细心起来。
快看,这里有口古井。走在前面的张洋大声喊到。古井距路边一步之遥,荒草、野树几乎将其掩盖,斑驳的井石,已经与周遭环境浑然一体,不仔细观察还真难发现。丢块石头进去,竟传来澎澎的水声。队长说:村里有两眼水井,这是其中一眼,据说当年村民喝水皆取自此井。

继续前行,小路右侧一大片的柏树林让人颇感压抑,凭经验感觉应该是墓地。果不其然,还未相问,队长就淡淡地说到:这右侧就是村庄李姓一族的墓地,这“太平庄”的创始人李秉帅就葬于此。墓碑立于嘉庆七年,碑文讲“族居青州府益都卧铺庄,自乾隆八年避荒来此章丘县东南十五余年,流离转息无恒安处,至二十四年间方卜居于明三里胡山前,独立创造自立烟户为太平庄。”天已过午,墓地阴气太重,我们就不去探访了。
“太平庄”所处位置为胡山中麓“二起山”。这里藏风纳气,林莽葳蕤,是一处极佳的修道之场。李秉帅云游四方,之所以在此建村,就因为看中了这里阴阳中和,最宜无为而居的特点。队长讲,离村不远,悬崖峭壁之下,还有朝阳洞、神仙洞两处洞穴。这朝阳洞,洞悬绝壁,风景清幽,据说当年李开先曾读书于此,明代大书法家雪蓑道人也曾光顾;神仙洞门楣刻石铭文众多,显示此处是当年胡山僧侣尼姑修心悟禅的场所。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胡山算不上什么名山,想不到竟也有众多僧侣前来,这李秉帅更是携家带口在此安营扎寨,真是令人感慨。
不知不觉,众驴已经进村,只见村庄四处残垣断壁,没有一点生气。队长说:八十年代末,考虑到村民生活的方便,政府将村庄整体搬迁到了山下,这里的一切就慢慢废弃了。队长你看,上次来,这面石墙还没塌,窗户也在,看现在这都啥样了?立奕指着眼前的一处院落,感慨地说到。队长说:是啊,自然的力量太大了,也许用不了多久,这里的一切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边走边看,边看边聊,嵌在路边的一块石碑起了大家的兴趣,那老李更是看的仔细,鼻子几乎都要贴到石碑上去了。可由于年代过久,石碑字迹有些模糊不清,急的老李抓耳挠腮。一旁立奕见状,赶紧掏出一瓶矿泉水,均匀地洒向石碑,那模糊的字迹一下神奇般地显现了出来。“村落之立非偶然也。李氏之先祖秉帅公自乾隆四年从益都卧铺庄……于胡山下之南坡买地修宅建碑立庙名太平庄,属明三里至今烟户十余家”。原来这就是那大名鼎鼎的“胡山八庄首事碑”啊!
辩识完石碑上的文字,众驴对这“太平庄”的了解又深了一层,时间已晚,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小村,下白马岭,踏悠悠石板路,大步向山下奔去。
队长说:快走,山下有美女在等……。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