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中一路走来
——济阳区新市镇段家村印记
王良杰
走进段家
当我们驱车从济阳沿省道241线(原249线)往西北方向行驶,驶过新市西北的葵花桥,就会发现路边有一亮眼的路标——“济阳区第一党支部(旧址)”,由此再往北沿薛白路大约900米,路东一块巨大的黄色村庄标识牌“段家村”就赫然矗立于此。从路标处往东慢慢行驶进入该村,我们就会被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房屋,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村级公路,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手绘文化墙所震撼。这就是省级文明村——段家村。
段家村位于济阳区新市镇江店管区。村西紧邻薛白路,村北贴靠江唐路,沿薛白路往北3公里便是济阳区第一党支部旧址所在地史家坊。村南900米处土马河流经此地。村北1公里紧靠薛坊村,村西1.5公里是江店村。村东南、东北3公里左右分别与大庄村、双柳村遥遥相望。
段家村有6条东西主干道,其中3条各15米宽,3条各10米宽。南北主干道有3条,1条15米宽,2条各10米宽,另有7条南北向的胡同。全村居住的都是长26米、宽17米的四合院。村两委办公室位于村西,是两层洋楼,楼前是一个小广场,广场南是一处荷塘。
行走在新市镇段家村,让人感受到
近年来,段家村利用自身优势,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中央储备粮济南直属库有限公司济阳分公司、济南华菱药业有限公司及大宝养殖济阳分公司等企业都位于段家村。段家村共有1539亩耕地。村办农场除了
集体富裕了,自然要共享发展成果。自2015年起,段家村每年拿出15万余元,为全村村民缴纳水费、庄稼保险、村民意外险、养老保险、卫生费等各类费用;从2021年开始,村里为每户发放200元左右的春节福利。每年村里还会评选“人居环境示范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并进行物质奖励,走访慰问残疾人、困难群众等。每户村民平均能享受到村里近900元的各种福利补贴。2023年初,村里投资20多万元,升级改造5间旧校舍,并新建了4间幸福院。幸福院内设有医疗室、休息室、健身室、娱乐室等,村里老人看病、娱乐、健身都可以在这里完成,每周3次还可在幸福院免费就餐。这就是曾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无数荣誉的段家村之幸福生活。
村名溯源
据村里老人们讲,段姓人1393年于此定居立村。后来陆陆续续有多个姓氏人家来此安家落户,而段姓人烟不旺,消失殆尽,其他姓氏在此繁衍生息,由此形成了今日段家村。村名的由来还有另一种版本:村东南方向约500米处,历史上自然形成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凹地,水流直接入海,此处到大庄村间有一座桥,称断粮桥(传说苏武在此断粮,史称苏武断粮桥,济阳古八景之一“苏桥曙色”就在此地),“断”与“段”谐音,亦称段家桥,本村离此桥较近,久而久之,该村也被叫作了段家村。
段家村现有165户,675口人,4个生产队,党员27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有3人,分别是:李风银、王学广、崔长友。全村现有李、崔、张、常、王、孙、刘、纪、燕、徐、齐、肖、贾等13姓。人口众多的姓氏分别是:崔、张、王、李、常、刘等。
张姓据说是由河北省南皮县迁住此地,李姓是从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定居。其他姓氏无家谱,不知何时何地迁于此处。古时段家还有一些姓氏,如段、胡、毕、尹、黄、魏、马等姓在此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发展,魏姓一家迁往山西,马姓一家迁往东北,其他姓氏人烟渐稀,淹没于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
村庄沿革
由《济阳县志》《临邑县志》等有关资料可知,民国时期,段家村属济阳县第四区(滨骇区);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村庄地处济阳和临邑交界处,段家村一带的村庄隶属关系常在济阳和临邑两县转换,尤其是党的组织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需要,经常发生变化。1943年7月,济阳县与齐河县合并后,段家村隶属新成立的齐济县;1944年1月,撤销齐济县,恢复济阳县,同时济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段家村隶属济阳县;1958年12月,济阳县并入临邑县,实行人民公社化,段家村隶属临邑县新市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国务院决定临邑跟济阳分开,段家村随新市公社隶属济阳县;1965年6月,济阳县将9个公社分为20个公社,成立贾寨人民公社,段家村隶属贾寨人民公社(此时,公社驻地仍设在贾寨村);1969年前后,党政和社直机关单位先后搬到交通更加方便的江店村;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将贾寨人民公社改为江店乡;2001年3月,全县20个乡镇合并为8个,江店乡并入新市镇,如今段家村隶属于新市镇江店管区。
物产民生
一、农业生产
解放前到解放初期,段家村共有土地1900亩左右,约700亩是重盐碱地,分布在村的四面八方,其中村西180余亩,村南130余亩,村东南100余亩,村东120余亩,村东北110余亩,村北30余亩,其余1000余亩,全是白趟地。真可谓:雨天水汪汪,旱天白茫茫;十年九不收,一年半季粮;外出去逃荒,要饭扛活忙;家家多光棍,娶妻二婚伤。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段家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兴修水利,挖沟排碱,上水压碱,盐碱地变成吨粮田;同时,兴办副业,积累经济,加大投入,由穷变富,村民逐步过上了小康生活。
段家村现有耕地1539亩,人均2.3亩,土地较为肥沃,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村大量种植棉花。更早时,还大量种植谷子、高粱、大豆、地瓜、花生等。
1977年3月底,在崔玉芳书记的领导下,把村科验田从东坡洼地迁到南坡,(今中储粮仓库地片)。种植桑树,开始养蚕,发展经济,还种了30亩的苜蓿,外贸出口。
随后在国家扶持的50座机一台、水泵一套的基础上,在洪山站职工崔长春,垛石供销社职工崔玉正的帮助下,由支部副书记具体负责建起了扬水站,办起了香油坊,面条加工,解决扬水站的维护费用。
1953年全村入社时,各生产队地块分布杂乱。1977年秋,在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助下,全村4个生产队全部按照一队一个方向的地块重新进行调整,既方便了各队土地管理,又为农业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7年冬前,薛坊片领导调动了全片的劳动力,从段家村扬水站出水口,沿村西南北路到村北江唐路挖沟筑土,修建了1500多米长的地上水渠。到了1978年春就能调水浇小麦了。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80年年底,段家村的粮食亩产、人均占有量均跃居公社前列。
1981年春,段家村实行了责任制,分田到户,生产小队的公共生产资料不再保留,但农户需承担国家分配给的公粮等各项义务。
1987年春,为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由村集体投资,在4个队选了四片地,种植70多亩苹果,全部分到户,集体不收任何费用。1994年前后停止种植。
二、村企创业
1.高压输电
2.段家砖厂
3.段家棉花加工厂
为发展经济,1987年秋,在崔玉芳书记领导、张兆升、李克俭具体负责下,由王学广帮忙,段家砖厂买来40片锯齿机,打包机,贷款10万,办起了棉花加工厂,开始棉花收购、加工、销售工作,当年获利。
4.济阳县第一气流纺纱厂
经济阳县计划委员会批准,占地53.7亩的段家气流纺纱厂开始筹建。1988年4月至10月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建成7间办公室,18间工人宿舍,8间车库,安装好2台250千伏安的变压器配套设备,2.5吨的供暖设备。1989年1月18日,济阳县第一气流纺纱厂正式建成投产。崔玉芳担任董事长兼厂长,张学文担任副厂长,王学广担任供销科长,李宝胜担任财务科长,后来江兴贞担任财务科长,王富贵担任会计,纪德坤、常玉明、崔乐义、李风顺分别担任车间主任。纺纱厂兴盛时期,有工人100多名。由于政策问题和资金周转等问题,该厂于1995年进行了破产清算。
后来政策回暖,在济南纺织局的帮助下,增加部分贷款新建车间2500平方。增建厂办公室8间,工人宿舍16间。1997年5月又引来济南四棉第二纺纱车间全套设备,由四棉二纺人员负责生产销售。2000年,该厂经营无法维持,历经转包等多重坎坷,2006年段家村和济南四棉协商同意分两次将所有设备全部处理掉,基本上还清了债务,只剩下3600平方米的车间和其他房屋和配电设备等。
5.段家面粉厂
1994年,在济南纺织局的帮助下,段家新建了面粉厂(村集体企业)。该厂占地10多亩。王家民为法人代表、张兆升任会计。1994年5月18日,在面粉厂院内,段家村举行了济南纺联实业总公司成立大会,暨面粉厂开业庆典。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济南纺织局书记、局长,济阳县委任书记,还有相关科局、县农行等部分领导参加了公司成立仪式。段家面粉厂隶属于济南纺联实业总公司。该厂运营了大约3年,后来改为孵化厂。
6.段家养鸡场
为增加村民收入,1994年成立了段家村养鸡场,占地60亩。2000年秋,安丘养鸡大户接管了养鸡场和前集体面粉厂,办起了孵化场,年租费3万元。2003年非典期间,安丘总厂大乱,资产全部抢光,段家孵化厂受此影响,欠下十几万债务,留下两栋鸡舍,两台破孵化箱,160千伏安的变压器1台等配套设施。2004年1月,村里引来新泰大宝养殖公司承包孵化场,初期年租金6万元(从2015年开始,年租金增长为8万元)。后又投资扩建了7栋鸡舍,1栋饲料加工房,上了300千伏安的配套动力,包括线路,至今经营良好。
7.华菱药业原料厂
为增加集体收入,2008年秋,段家村引进济南大型企业——华菱药业有限公司原料厂,该厂占地10亩,产品全部出口,至今仍在经营中。
8.奶牛养殖场
2012年春,在镇政府领导下,在村西(镇政府划定的地片),协助刘献云建起了奶牛场,奶牛场占地90亩左右。刘献云和新市镇政府签了20年土地租赁合同,由镇政府每年每亩1200斤小麦,按当年的国家最低保户价位计核返还村民。
9.纺联新型建材厂
2019年,由付家付家磊在段家村南投资兴建了纺联新型建材厂。房屋20间,429平方米,总占地2.3亩(原纺纱厂地盘,房屋)。
教育发展
1.村小、幼儿园
解放前,段家村有一处私塾学校,主要教授《三字经》《百家姓》等,学生人数不多,任教老师是王文荣。
为扫除文盲,让本村孩子学习文化,1951年在李化成院内成立了段家小学,任课教师是孙长怀(白家村)。筹办初期,规模为1个班,有20名左右的学生,当时采用复式教学。初期教师还有江瑞章、张加皇、贺连珠等。1958年10月至1958年12月,学校合并到董家村,后又搬到薛坊村小学。1959年5月学校又搬回到段家,在张来贵的北院。1978年春,由村集体投资在村南新建五间教室。
1986年段家小学又翻建房屋5间,共125平方米。1984年左右,段家小学迎来了学校发展的繁盛期,有4个年级,2个班(复式班),学生总数达到了70多名。刘善民是段家小学的第一位公办教师。几十年来,段家小学先后有贺连珠、李秀云、刘善民、李兆功、齐兴贵、李克俭、王玉香、赵德明、李兴民、谷大智、张宝祥、苏传浩、霍宪忠、杨兴宏等老师在此任教。1994年,段家小学合并到薛坊中心小学。
本村除了兴办小学,也很重视对幼儿的教育与培养,1993年秋段家成立了村公办幼儿园,属于乡管村办,招收本村3至6岁的幼儿学生。成立之初招收了一个班,20多名学生,不设大中小班,都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学习游戏。任教教师是王金玲。1998年,段家幼儿园解散。为解决本村学前教育,满足群众对幼儿教育的迫切需求,2006年段家村又成立了私立幼儿园,村集体提供场所,教师自聘,教师是张霞。2020年,因本县关于私立幼儿园建设大整顿,段家私立幼儿园被取消。
2.优秀人才
段家村原是个穷村,村民们都没钱读书,没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段家村很重视教育,特别是近些年本村考出了20多名大学生,还有4位研究生。
崔富贵(1985.11—),男,中共党员,2009年7月菏泽学院生物科学本科毕业,2012年7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王鹏(1989.5—),男,中共党员。2011年6月菏泽学院本科毕业。2021年12月取得辽宁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
崔莉莉(1991.7—),女,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南京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毕业。
常雨(1998.7—),女,中共党员。2020年7月鲁东大学本科毕业;2021年考入五邑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2022年10月,荣获广东省优秀研究生。
历年来本村中专和大学毕业的优秀代表有:崔乐友(1955.6—),男,1980年山东省临邑师范毕业。燕路海(1966.2—),男,1989年山东省轻工业经理管理学校毕业。李大伟(1978.10—),男,2002年济南大学专科毕业。崔新升(1980.4—),男,山东师范大学2000级本科毕业。燕建国(1984.8—),男,曲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张建(1984.9—),男,青岛理工大学2004级本科毕业。崔金涛(1990.1—),男,2013年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张波(1993.1—),男,湖北民族大学2012级本科毕业。李超凡(1993.2—),2015年青岛大学本科毕业。燕鹏(1996.3—),男,2018年山东建筑大学本科毕业。崔敖玮(2000.11—),男,烟台理工大学毕业。等等。
民生状况
1.村庄规划、美化绿化
村庄宅基地统一规划,不仅可以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也是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1987年春,通过村民大会通过,段家村庄规划正式开始。本着先外后里、逐步迁出、腾出空间的原则,组成了以崔玉芳、李风银、李兴国、张学文、崔玉田、王加福、李兴春、张文兴、刘传富、王家强等为核心的村庄规划领导小组,开展旧村改造。每一个户安排建房的村民,一座屋村集体补助1万块红砖,个别困难的另加5000块。历时七年,至1993年,东西16座、南北10排的段家新村基本形成,整齐统一美观的房屋建筑让段家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也走在了全县村庄规划行动的前列。
1990年秋,村集体自筹3万多元,从村西路的南头(241省道边)到村中大街西口,铺设了总计1150余米的柏油路,同时新建9座桥涵洞,(县公路局承建)。柏油路的铺设,改善了村里的交通条件,村民的出行方便顺畅了。
2002年,村西柏油路经过12年的重车碾压,路面破损严重,同年春天,由村集体投资重新铺修了柏油路。2005年,村里新修了总计1700米的道路。其中,3条东西路,1100余米长;一条南北路,340余米长,鸡场路(村南),250余米长。国家解决了900米的道路资金,其余款项全由村集体投资。2008年,段家村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2012年麦收期间,政府投资,村集体协助,将村西路扩修成6米宽的柏油路。2013年秋,村东荒地片区,争取了整整十年的复耕项目开工复耕了。并修建了村东路沟桥涵5座,村南路排水涵1座,村东北、东西沟、村东田间路北石桥1座,硬化了村南田间路700米,村东南北路560余米,不仅改善了村居环境,而且方便了村民种地收粮。
2014年春,村集体投资,修建了广场东、南北路边沟,并上了部分盖板,广场路两旁、广场南种了国槐,广场南池塘、广场西池塘边种了垂柳。县林业局扶持绿化了广场两侧、村中大街两旁。由此,段家村成为全县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同年,还被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市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2018年至2021年段家村在上级拨款,并自筹部分资金的基础上,进行了村内道路硬化。2022年,段家村又进行了道路拓展硬化,一共投资70多万元,硬化16000多平方米,绿化1000多棵。2018年1月,段家村被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省级卫生村(2018—2020)荣誉称号。2019年10月,段家村被山东省自然资源局授予山东省森林村居荣誉称号。
2.村办公楼等
2013年春,村里调土4000余方填平村西洼地,新建了村委办公楼、村广场、村老年幸福院,院墙、伙房,广场东150米的南北路及广场全部水泥硬化,另建广场西南角石桥1座等,总计村集体自筹资金75多万元。其中,村民活动场所(包括村办、计生室、村老年幸福院)450平方米,伙房、医疗室等150平方米,院墙32米长。广场1560平方米,夯土、压实(硬化),总占地16亩(包括广场南、广场西水池)。
3.幸福院
4.自来水
段家村地势低洼,水质略咸,千百年来村民只能喝苦涩的咸井水为生。原来村内有人工开凿的砖井10口,分布在村内和村外各个位置。其中4口水井是村民的常用饮用水。大家依靠肩挑手提,把一桶桶井水弄到家洗衣做饭。为解决村民吃水的困难,2003年秋,一队和二队在纪德坤、张来学、张来茂、张广亮等领导下,大家集资在村东湾边打了10米深的压水井,铺设管道把井水引流到各家各户。2004年6月,段家村借助国家部分扶助资金,又自筹近3万元,在村砖厂甜水井上装上自吸泵、压力罐,把饮用水输送到各户。2006年,县里统一投资,把太平水库的自来水从村西主管道往东接到鸡场西原村主管道上,再输送到每家每户,水费和维修费全部由村集体承担。由此段家村结束了千百年来吃咸水的历史,村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5.村级祠堂
2012年麦后秋前,在县烟草局、县民政局的帮助下,在村东南由县土管所划定的地块,段家村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村祠堂。
6.天然气安装
民以食为先。做饭问题自古是大事,从前段家村依靠小麦、玉米、棉花秸秆或树枝杂草等烧锅做饭,厨房内烟熏火燎,炝味难闻。2018年冬,在国家清洁能源的优惠政策下,段家村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安装上天然气管道,改变了千百年来靠烧材做饭的悠久历史,村民做饭既干净又卫生。古时村民冬季没有取暖设施,数九寒天大家只能靠烧土炕抱团取暖。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烧蜂窝煤炉,小小的铁皮蜂窝煤炉成了各家各户做饭取暖的绝配。天然气安通后,村民自费购买取暖壁挂炉,政府负责接通天然气,这样段家各家冬季取暖问题彻底解决了。国家每年补助百姓1200元的气费,村民不花钱既可做饭取暖,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7.村医、卫生室
上世纪六十年代,党中央号召培养赤脚医生,为满足本村群众基础医疗保健的迫切需要,1963年段家村有了第一位赤脚医生王学广,村里没有专门的卫生室,王学广就把自家当做卫生室。赤脚医生没有正式编制,属于半医半农,可享受工分待遇,在为本村群众打针吃药等基础医疗服务外,有时还要参加村集体的田间劳动。王学广当了8年的赤脚医生,随后张文德接续,他一干就是38年。李新华1976年当上了赤脚医生,与张文德一起共事多年。李福勇于2001年接替父亲当上了村医。2013年,段家村修建了村级卫生室。如今段家村医和村卫生室主要承担村里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如老年查体、防疫保健等工作。
8.民间文艺
本村有影响的民间艺术是高跷和迷戏。这些民间演出大多集中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
据村民回忆,村内流传着“先有高跷,后有迷戏”的说法,足见本村高跷的起源更早,兴于何时,村内老人也说不清楚。村内流传着有人痴迷高跷,曾把家内三间房梁拆下制作成高跷的故事。代表人物主要有刘传文、张兆兰等。
据村内80多岁的老人回忆,本村迷戏不知兴于何时,解放前就曾兴盛过一段时间。早期迷戏演出剧目主要是《铡美案》《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代表人物主要有:魏凤春、张善智等。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迷戏在本村也繁盛一时。主要剧目与前期变化不大,代表人物为:崔乐彬、刘兴福、张文德、王养新、孙世清、刘兴邦、刘兴华、崔玉振等。在本村迷戏演出中,流传着“铡夜国老”的一大绝活。至于这种绝活的具体表演过程,如今老人们也说不清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村样板戏还繁盛过一段时间。演出的主要剧目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优秀演员分别为:肖传贵、李风银、孙世芳、崔玉芳、王玉美、张玉兰、李兴东、张兆栋等。崔乐彬的小品《瞎子关灯》,幽默滑稽,每次演出常常赢得群众的阵阵掌声,如今成为村民常思常忆的一个典型节目。
物人忆思
一、历史物件或遗迹
1.考古发现
新市建城实际比今济阳县城还要早300余年。考古发现与文物调查证明了新市地域历史的源远流长,确曾是一县区域的整治、经济、文化中心。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段家村发现的元代杂技陶俑:人物骑大象、人物骑马俑、麒麟、战车、大象等。人物表情丰富,衣纹清晰;动物骨骼健壮,形象逼真,这就是今天马戏团的前身。这也说明了当时该地人们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国槐
在村内刘传兴家有一棵古槐,据说有100多年了,何时栽种已无从知晓。
3.历史证件
王学广保存有1960年他在北京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时的学徒工人证一本,1960年11月2日北京市西城区选举委员会颁发给他的选民证一张,1962年6月5日北京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给他开具的“工人还乡支援农业生产证明书”一份。
李风银保存有1971年4月25日,贾寨公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证明材料一份。
4.北岗子
该岗子位于村东北角,原来是一片荒地,如今已挖成了一片池塘。传说古时济阳县枪毙犯人,都集中于此就地正法,即古代的刑场。据村内80多岁的老人回忆,二三十年前,此地曾挖出过许多大青砖,挖出的土呈黑色,与周围的土质、颜色明显迥异。此处还挖出过无数的陶片,大都呈现黑色或青色,与一般陶瓷器具颜色不同,由此可推断此处应为一处古建筑,可惜后人不知详情。
5.西岗子
位于如今村奶牛场西侧。相传,以前村里有红白大事,桌椅板凳不够用时,派人夜间去岗子借,大家带着贡品,去烧纸烧香,第二天早上在岗子边就有桌椅板凳了,用完再送回去,放到原地,隔夜就不见了。
二、重大事件
1.在1938年10月份的吕家河涯惨案中,走亲戚的段家村民燕贵路,张召峰、张闻喜、张之华的妹妹、燕文德的弟弟5人惨遭日军杀害。遭还乡团残害的有当时的村长刘玉珍。
2.纪文祥于1944年最早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1945年段家村就有了党小组,主要活动于周围的村庄。1946年村里成立党支部,同年成立党的武装组织——小队部。
3.1961年济阳发生了史上罕见的水涝灾害。同年阴历十月初一下午,段家村70%的村民在公社领导带领下,开始迁民去沂源县生活。大家沿途费尽周折,不过在各地干部等搀扶帮助下,历经几天颠簸,终于到达了沂源县相关公社驻地。
移民们被分散到多个村庄,按人口供给粮食,各类蔬菜,过年过节都分给小麦、猪肉、大白菜、白萝卜等。住各公社带队干部和当地领导、村干部定期步行(那里是山地),沿山沟小道到移民村嘘寒问暖,关心备至。移民们不仅能吃饱喝足,更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1962年农历三月二十,移民们开始返乡。他们两天爬山越岭220多里地,后又从淄博八陡火车站坐火车,二十二日到济南火车站下车,然后再由本村统一组织的各户劳动力带着推拉车装上带来的粮食,推着老人、小孩,当天上午过黄河,三月二十三日下午都相继到家。连涝三年,在国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加之前苏联逼债,全党全民同心同德,胜利地度过了难关,这也让段家村全体村民深深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这方人!
三、烈士、老革命
孙玉杰(1928.1—1948.11),男,194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所在部队及职务: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十三纵队战士。1948年11月,孙玉杰参加淮海战役,战斗中壮烈牺牲。
纪文斌(1914—1996),男,解放前参加八路军,后复员回乡务农。
纪文祥,生卒年不详,男,解放前参加新四军,参加过淮海战役,后复员回乡务农。
张文山,生卒年不详,男,中共党员,1949年参军,随部队南下,解放上海后部队精减,后复员回乡务农。
张文河,生卒年不详,男,解放前参加县大队,随后加入八路军,后复员回乡务农。
崔玉正(1927—2013),男,解放前参加革命,曾给县长当通讯员,后转业到济阳县垛石镇供销社。
纪德新,生卒年不详,男,1949年参军,随部队南下,解放上海后部队精减,后转业到上海工作,工人。
张文祥,生卒年不详,男,中共党员,解放前参加革命,后担任莱阳人武部部长。
王养正,生卒年不详,男。1949年参军,随部队南下,解放上海后部队精减,王养正转业留海州工作。
崔长江,生卒年不详,男。1949年参军,随部队南下,解放上海后部队精减,后复员回家务农。
张文金(1930—2015),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曾担任志愿军某部通讯班副班长,荣立过战功。1953年10月荣获抗美援朝纪念章。后复员回乡务农。
李凤岐(1935.2—),男,中共党员。1953年2月10日加入解放军热河七团三营十二连;1953年6月转入志愿军二〇三师六〇七团三营十二连;1955年1月,志愿军二〇三师军士教官营机枪连,学员;1956年2月,解放军〇二二三部队一支队三中队五分队,班长,上士军衔。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5月为加强国防建设转业到黑龙江鹤岗煤矿工作。1953年10月获得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还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一枚。
畅想未来
乡村振兴是富民工程,也是造福百姓的光荣事业,任重道远,行则将至。未来段家村两委将依靠党的惠民政策和村民的大力支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为村民谋福利,让村民共享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
(在本文采写过程中,崔玉芳、崔乐军、王金玲、王学广、李兴传、肖传贵、李风银、崔长财、常玉明、崔乐友、孙世芳、张光友、李兴民、李新华、张文兴、李兴河、李福勇等人提供了大量的村史资料,村两委班子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王良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第三十届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济阳区澄波湖学校教师。有70多篇散文或小说散见于《当代小说》《读者》《语文报》《山东教育》《山东工人报》《中国乡村》《德州日报》等。
散文《火爆的儿时花花集》荣获2022·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散文组二等奖;散文《妈,我想对您说》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纪实文学《驰援滨州,抗疫有我》荣获2022年济南市作协“战疫”征文纪实类金奖;散文《暖心代购》荣获2023·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散文组二等奖;小小说《套路》荣获山东省首届语文教师“杏坛杯”写作大赛中学段小说类优秀奖;小小说《十双棉鞋》在“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2021济南市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及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散文《您长眠,我常念》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