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教授深情怀念幼时启蒙老师
我的启蒙老师——萧敬轩
张杰
"快来!快来!快来!快快来比赛!
到此大家欢快,一望齐整排。
鼓也响,号也吹,勇敢小兵队。
快来!快来!快来!快快来比赛!"
其实,这里既没有鼓,也没有号,只有一位老师带领着一批小学生到郊外去春游,时间是1939年的清明节。这位老师的名字叫萧敬轩。
一
"七七"事变以后,我们全家离开了故乡新泰县谷里村,到距家乡12里路的萧家庄去避难。
萧家庄也不是个安乐的绿洲,仍然是兵荒马乱,人心不宁。就在这动荡的局面下却传出消息:萧敬轩老师要办个小学。家长和孩子们听说后都十分兴奋,因为他总算给战时失学的儿童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1939年春节过后的一天,家里人将我送到萧老师创办的小学上学去了。
说是小学,其实,没有校名,更没有校牌,只是萧老师从家中不甚宽敞的房子挤出两间来挂上黑板作为教室而已。萧老师则身兼校长、教员、工友三职,学生管理是他,教课是他,上下课打铃还是他。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总算入了学。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是感到心满意足的。
说来可怜,全校学生只有30几个。这30几个人还分成四个年级,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算个复式班吧?别看学校人少,但萧老师从不马虎,治理得井井有条。每当萧老师将铃一摇,学生们就鱼贯而入,端坐在教室里。他就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提问,授课,布置作业,整个教学活动组织得有条不紊。
当时所用的教材是凑合起来的。有的是商务印书馆印的,有的是开明书店出的。
每天晨读一小时,同学们都用清脆的童音朗读着:"春季里雨打玻璃窗,我当是锣声响铛铛!夏季里雷隆隆,我当是鼓声响咚咚!"有的读:"我把谷子喂给鸡吃!"有的读:"人、手、足、刀、尺"。萧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高声朗读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萧老师的朗读是抑扬顿挫,像唱歌一样,我们听起来十分悦耳。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篇什么文章,由于听老师朗读的遍数多了,有些话也就记住了。当然更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萧老师所朗读的是清代著名学者彭端淑写的《为学》,是鼓励人们勤奋读书学习的一篇美文。
萧老师还教我们注音字母,写字的笔顺,查字典,写大仿,从三年级就开始练习写作文。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在课堂上经常提问,让学生背诵,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他教过的知识一定要学生牢牢地掌握,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他批评人很严厉,但却不打人,唯独对他的两个上学的儿子有时是要体罚的。
因为是私立学校,全部经费是依靠学生缴点学费来支撑。尽管学校没有任何运动器械,也没有文娱用品,但我们的生活并不枯燥。每当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蜂拥到院子里踢毽子、跳绳。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萧老师就带领我们到郊外去春游,当时叫远足。我们迎着春风,排着整齐的队伍,用童音唱着那清脆的歌,到大自然中去尽情地欢乐。我们在草地上捉迷藏,玩"瞎子"捉"瘸子"。每当这时候,萧老师就成了孩子王,他和我们一起玩耍。
总之,这所学校尽管是私立的,却与当时农村中大量存在的私塾不同,不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使人感到新鲜有趣。
二
萧老师家境比较贫寒。他上有父母,下有三个孩子,还有一位未成年的妹妹,八口之家的生活担子压在他的肩上实在够沉重的。他家大概有几亩瘠薄的土地,由他年迈的父亲耕种,他自己则以教书勉强糊口。我见他经常吃高粱掺糠的煎饼,家里人偶尔给他买点豆腐,算是特别的优待。每年冬天他总是戴起那顶破旧的灰色棉帽,那身黑色的,由于油渍过多而发亮的棉衣,一入冬季就穿在身上。
萧老师当时约30来岁,白白的脸庞,大大的眼睛,举止温文尔雅,尽管穿得破旧一些,然而,一看就知道他是位有知识的人。
萧老师在右腿裤角上经常缝着一块红布。因为他的右腿上长着一个难以治愈的疮,乡下人叫连疮,那块红布大概是祈求逢凶化吉的意思。有时他的疮发作起来,经常躺在炕上呻吟,看样子是十分痛苦的。他那个腿疮已经多年,可能限于经济和农村的医疗条件,一直没有治好,因而他走起路来有点跛。
萧老师自幼勤奋好学。因为家里穷,依靠亲戚的资助才取得新泰师范讲习所的学历(相当于后来的速前师)。他毕业后因为日寇侵入中国,只得失业在家。
萧老师为人耿直、率真。据说他向人家借钱,一旦手中有了钱,立即偿还。他办事十分认真,即使和朋友下棋,对方若悔棋,他也会和人家争得面红耳赤。
萧老师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每星期一早上,他就把印着孙中山头像的课本打开,恭恭敬敬地摆在黑板上。
他呼唤着:全体起立,向孙总理遗像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然后领着我们背诵:"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然后,他就向我们讲日寇的暴行,讲青少年们在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时刻的使命。他每讲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就拍拍自己的右腿,无限感慨地说:"要不是这个腿,我也不会在这里教书,早就到前线去抗日打鬼子了,唉!……"
这话我们是相信的。萧老师有满腔的爱国热情,这不仅表现在纪念周上他那激昂慷慨的演说中,也不仅表现在平日他的教学中,还表现在他教唱的洋溢着爱国激情的歌曲中。
我们的教室里经常传出阵阵歌声:
"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
"拿起我们的刺刀来,对准了鬼子的头,誓死不作亡国奴,拼命争自由……"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这歌声,激励着30多个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奋发、上进!
这歌声,传遍了村庄,田野和山岗,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青年走上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疆场!
这歌声,显示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通过这歌声,萧老师将他的爱国激情渗透到孩子们的血液之中!
三
抗日战争后期,我们全家搬回故乡。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与小朋友们告别,向母校和启蒙老师告别,从那以后再也未见到萧敬轩老师。
然而萧老师那可亲的笑脸总是浮现在我面前,他那“天下事有难易乎”的琅琅读书声,也常在我耳畔回荡,时时激励我前进。
我听说,自我离开母校后,萧老师一直依靠教书糊口,后来萧家庄去了八路军,萧老师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不幸被敌人杀害!
我不知道,他那老实淳朴的父母亲是怎样地度过后半生,他那两个可怜的儿子又是怎样度过那艰难的岁月?他们倘若在世的话,算起来也该到了耄耋之年了吧!
1990年5月10日山左初稿
2024年1月 1 日泉城定稿

作者张杰教授
张杰,山东省新泰人,1931 年1月生,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泰山学院教授,离休干部,曾任泰安师专中文系主任、《泰安师专学报》主编、《泰山研究论丛》主编、泰山文化丛书执行主编、山东服装学院院长等职。著有《现代三作家论集》《高兰评传》等学术著作,散文集《春风桃李忆吾师》《翘首东海忆故人》,诗集《心中的歌》《筛月楼诗稿》《筛月楼诗稿续篇》等。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