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启龙,男,1936年生于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祖籍浙江绍兴。本人为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名誉顾问、中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院艺术创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艺术网顾问、中华文艺画报社荣誉理事、北京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顾问、北京中国奥林匹克书画院名誉院长、世界华人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中国兰亭书画院高级书画师名誉院长、中国国礼出版社荣誉社长、艺术人物杂志社荣誉社长兼创作委员、北京紫禁城书画院名誉主席、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日史编辑委员会诗书画院理事、香港书画网艺术顾问、香港书法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网络教育中心客座教授等。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多次,得到国际国内著名的院长、专家好评。
艺术美术界评论专家对冯启龙点评:
张驰——(清华大学材料系副研究员、作家、政论家、美术评论家)
冯启龙的例势是没有在画中讲故事、而是抒发感情和情绪。表露内心的认识,以神行气,所以他的画主观个性色彩很浓,找到了绘画i艺术的本质性的感觉。创作中,想象不是动力感情才是动力,而且是第一位的。情感的激发应是来自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市美经验与现实生活碰撞的结果。冯启龙的作品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杨悦浦——(原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秘书长、著名画家、理论家)
冯启龙出了不少作品,这些年他的画有了很大变化,除了重气势以外,还很重视语言的丰富。中国画远看气势,近看其质就是石绘画语言的丰富表演,一幅画要有势有质,那么中国画的艺术效果就出来了。冯启龙的画在这一点上有势有质,有大的势,大的格局,在具体的艺术语言处理又非常细致徽妙。艺术语言在中国画艺术中很重要的是笔墨,但笔墨不把握整体格局的话,笔墨与整体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我觉得冯启龙的画既注重大的方面,又注重小的方面,这是他的一个 很重要的特点,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他还会有很广阔的前途,我觉得冯启龙在当前的画坛还是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画现在有人光研究笔墨,但光研究符号不一定有好的艺术效果和精神内涵,所以这种气势和微妙的处理相结合,有一种文化内涵在里面,光研究气(势或讲究笔墨效果都没有文化内涵,这是当前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人的画远看很有气势,但细看不行,中国画既要经得起远看,又要经得起近看,所以它不仅是画面效果的问题,它还是一种精神内涵的问题,精神内涵在艺术语言里微妙地表达一种文化精神,而冯启龙的画就具备了这种文化精神。
范迪安(原中国美术馆馆长、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冯启龙是一位出名很早的画家,他的一批作品就以很新的个人面貌在画坛暂露头角。这次媒体工作给广大观众带来了他艺术创造的比较整体的面貌,我作为一 个美术评论工作者,为他在艺术上扎扎实实的积累很感到高兴,对他认认真真做学问的精神表示敬重。在这批作品中,无论小写意的山水,还是更具有抽象或象意的国花,都形成他非常独到的艺术面貌,这种面貌的后面当然是他不懈地追求。他的作品,一方面来自传统,从中可以看到龚贤、李可染这样一些注重 大山大水,注重浓墨、注重立体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在长期的生活感受过程自己对山水的观照角度,特别包括对水分的用法等。
浅析冯启龙书画艺术---- 箸名美术评论家江汉
自古江浙出文人。冯启龙先生是土生土长在浙江的文化人,他没有坚实的家庭背景,严格意义上讲没有进过正规美术“科班”,当过勤杂工、从事过小学教员,退休之前依然是一个工厂的钳工。冯启龙先生出生于民国25年,一生中遭遇无数坎坷,历经变革风霜、风雨交加,江山激昂。冯启龙先生没有显赫的光环,唯一与其相伴、永恒不变的是,最幸苦的工作和最钟爱的书画创作形影不离,结伴而行。冯启龙先生自幼研习书画,60年笔耕不缀,其书、画作品同样带着“江浙文人”不悔的心态,一路走来。拜读冯启龙先生书、画作品,透过茫茫宇宙,解读出作品中蕴含的卑然与苍穹,看到一个人内心世界博然庞大的艺术灵魂。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人品: 二是艺品。古人言:论艺品先论人品。尽管没有深交,早在年前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电话给冯老师交流不是一次两次, 忙碌的身影视乎古据老师多数时间,言语中心气十足, 仿佛见证一个颇具孔孟“中庸之道,犹然源白付人生。对艺木的种越然自信
这段时间以来,电话交流中直想开读马启龙老师的最新作品,多次系邮术果就再以不好意思死皮赖脸给别人要了。好在当今是知识创造财富的“知识经济”年化,通过网络搜索和了解,终于有一天收到了冯启龙老师发来的电子邮件,翻开老师作品,览无余,不管是《天上珍珠挂满星、地上翡翠放光明》,《扇面书法》、《夏荷飘香》、《一行和尚观象图》、《弥勒佛》、《面壁图》、《皆大欢喜》、《荷塘情趣》,《怀素学书》、《快乐的春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歌舞升天》、《得悟图》、《年年有余》、《凌空展翅》、《福满堂》诸作品,运笔流畅,结构合理,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心潮澎湃,此起彼伏中,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书法与绘画并行,人物花乌与山水齐飞”。汉字书法美,美得丰富。甲骨文之神秘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书之端庄美,楷书之飘逸美,各各美得其所。尤其是笔走龙蛇的草书美,很难以用语言形容,足可见冯老师对汉文化的深入探讨和研究,这种研究不是单纯意义上书法创作,而是对传统文化之精髓深刻理解和吸收。
中国书、画的大美不是“照葫芦画西瓜”,书法的最高境界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作后盾,所创作品始终无法摆脱“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谈何传承文明?冯老师的书法,给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神飞翰逸”。他的作品结构谨严,线质朴雅:章法亦如其人,大气而不张扬。他在书法实践中迁想妙得,加上他自身的书法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故而在创作时能心手相应、才情毕现,使作品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书法,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对艺术的一片深情。他不仅刻苦钻研书法技艺,学习名家长处,而且能从名家作品中感悟出艺术的真谛,使自己的书法艺术与心灵的感悟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自家特色的书法作品,让观者感悟出他的作品是蕴藏在心底的一种精神,是书法艺术与心灵的构通。冯老师的绘画作品,构图精准,运笔流畅:拜读其人物画作,不用看其他色彩艳丽之处,只看人物结构,五官和比例是否协调自然,与人体学相匹配就知绘画功底:花乌鱼虫,比如我需要的并不是鱼儿画得如何逼真、形象,而是看鱼儿和水的共存是否符合逻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只有观察到这些细微之处,才能评价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实力,以及未来面对市场的增值空间。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尽管我不知道冯老师现在的视力状况,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冯老师在起笔、运笔和收笔之间,技术的处理得当,浑然天成,看不出丝毫牵强,做作。当然这并不是说冯老师作品就是完美无缺,在创作中不断学习、完善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 社会的文明进步只有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调整才能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