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遇见庄子“鲲”背上的桃花源
◎文 _ 未君
◎写作时间 _2024年1月2日夜
记得很多年前,一天可以画几幅小画,面对市场应接不暇。最近几年反过来了,越画越慢,几天、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画一幅画。但我是大画小画,即把小画当大型创作来画。究其原因,就是创作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了。
这些年一直在读纸本书,或许是正当读书的年纪自顾贪玩、没好好读书的缘故,以至于现在不得不恶补起来。但记忆却是大不如年轻时,好在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帮助记忆,帮助表达内心。有时很奇怪,感觉年龄越大越想往回走,回到那个天马行空的少年。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作品历来不是单靠笔墨和技巧取胜,也不是靠题材和画的花样多少而延续生命力的。它是靠创作本身,靠的是作品背后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意境,和审视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艺术家成熟的绘画语言与修为等。
所有自然界的题材都有表现美好的寓意,无论梅兰竹菊、花卉植物、动物禽鸟、山川云海等,故千百年来一直被历代艺术家不厌其烦的反复创造并加以描绘。大家因不同的学识学养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差别,也就出现了对任何题材的描绘各有自己的意向符号。我们看看我们熟知的任伯年的人物画,所有的线条都是挺拔有力并及尽夸装;在他的花鸟画中,所有的鸟在他的笔下都成为一种鸟。还有八大山人的山水,所有的树木在他的山水画中都成为一种树,所有的山石到了他的画中都成为一种山石。这就是艺术家独有的艺术意向符号。范宽有范宽的意向符号,李唐有李唐的意向符号, 石涛有石涛的意向符号......我们常说“画如其人”,什么样的性格和审美就会创造什么样的艺术作品。
如何打破传统的绘画题材,或者说如何更深入传统绘画题材中去,是我近些年一直在反思的一个学术课题。我们敬畏自然,敬畏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在当下已经逐步去边缘化,人工智能化已经大阔步浮现出来。而我希望用我自己的作品,一种全新山水画架构 来诠释我对于经典文化的再度深入研究,重回思考的轨道。不求教化于人,只求度己。
或许是我少年时爱上写诗的缘故,这一份诗情和浪漫主义情怀,成为我进行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追求点。于是自然而然地对《庄子》就多了一份浓厚的兴趣。虽然对于这样博大精深的传统经典作品我的认知还只能触碰其皮毛,还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其中的景象和涵义,更不容易渗透到《庄子》的哲学内核中去,其高超的文笔,深刻的思想,圆融的智慧更是深不可测。但我已迫不及待的想去表达这些具有神秘性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故事,用自己粗浅的解读来表达我对于新山水画语言的重新建构,并借此创造一个天马行空和绚丽多彩的神秘山水世界,一点一点的接近和对话一个不一样的另外一个精神家园和宇宙。
艺术表达历来是多元化的创造,它无关题材和命题。艺术从自然生活中来,最终要回归自然中去。我要做的是如何更进一步营造画面,提升观者的想象力并启发其心智和能量,在繁杂的艺术界中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或许这是我现在和将来应有的一种创作状态。 冬天来临,我在期待春天的百花盛开。我无意花开花落,只当感概这自然生灵,山川与鲲,似幻似真,一实一虚,皆可寓意福禄绵长。

未君《庄子·与鲲同游》66.5×50cm 绢本设色 2023年(手机拍摄)
《庄子·与鲲同游》依然是我提取《山海经》和庄子《逍遥游》中的“鲲”作为主要形象来塑造画面的。何为“鲲”?庄子是否真的见过没人知道。我想,《山海经》中的“鲲”也是在不断幻化的一种集天地灵气的神兽,遇山化山,遇云化云,无比魔性。
好在《逍遥游》中,庄子对“鲲”进行了解读和细化: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鲲”有多大,有几千里长,还说大鹏是由鲲变化而来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或许便是庄子“无为自化”与“清静自正”的精神境界。天地宇宙,放浪形骸,超然物外,游于逍遥。据传,一个人从鲲的头部走到尾部需要走七天,庄子描述的鲲鹏形象何其雄伟壮观。但人们也因此只看到了“水击三千里”的壮观,而忽略了由“鲲”转变成“鹏”的艰辛和种种磨难,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地使自己努力而蜕变并获得如此荣耀的呢。几千里长的“鲲”到底是大还是小呢?其实庄子并不刻意关心“鲲”的大小,当作为人的旁观者看几千里长的一条鱼,一定是惊呼的,这么大啊!但当站在宇宙的角度来看“鲲”,“鲲”不是很小吗?再多的“鲲”加起来,也如同沧海一粟,不过野马尘埃一般。
庄子通过“鲲鹏”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怒而飞”,要排除杂念,一心向前,要不断精进,开拓思路,追寻更高远的境界,才能达到人生艺术的巅峰,也就是真正达到所谓的“逍遥”状态。如果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庄子,那就是“乘物以游心”。庄子是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看起来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实则蕴含哲学、美学方面的大智慧。一旦拥有这种认知和境界,我们便可以从无助的痛苦与彷徨中解脱出来,培育一个属于自己的灵性世界。
厚积薄发,志存高远。这是庄子逍遥游释放出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们要勇于否定自己的无知,勇于打破艺术上的条条框框,不循环守旧,勇于创造,才有机会成为“鹏”,才有机会从“北冥”去往“南冥”,才有机会获得自由的心境。
《庄子·与鲲同游》通过截取远古神话故事的一分子来表达澄怀味象,"乘物以游心"的心境,除了精致的描绘一头巨大的神兽“鲲”的形象翱翔于天地之间,它张开的翅膀如同巨型鸟翼,每扇动一下,均可撼动茫茫苍穹。不可思议的是我奇思妙想的在“鲲”背上画下一株 开得正盛的千年桃树,它的花枝四散开去,如同一座移动的桃花源,一位穿蓝色僧袍的人独步于桃花源之中。画面还巧妙地将天地宇宙介乎其中,一座高高大大的灵山横空涌现,还有飘渺的仙石,宝塔,飞翔的仙鹤浸润画面,形成动静相宜,游离世外的有趣对比,使 整幅作品弥漫着一种独特浓郁的玄学之境。
时光不可倒流,繁忙不尽。“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每一个个体就像一粒微尘。在《与鲲同游》的虚静世界里,我欲追问生命的初始,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终将去往哪里?
桃花初放,开在一片寂寞的眺望里,开在一切外在的温情世界里。在心灵的回望处,除了有一种佛性同在,还有与“鲲”同游的生命体验。 宇宙虽大,灵山虽远,如能“物我两化”,亦可达到心灵的彼岸,看尽世间繁花。

未君《庄子·与鲲同游》局部1

未君《庄子·与鲲同游》局部2

未君《庄子·与鲲同游》局部3

未君《庄子·与鲲同游》局部4

未君《庄子·与鲲同游》局部5

作者简介

未君, 副教授。工笔画大家林凡先生入室弟子 ,民主党派人士(九三学社), 自由艺术家,独立学者。
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曾在国内多所高校担任中国画研修班导师或举办讲座。作品三十余次参加全国大展并有获奖,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多次。
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兼重彩画艺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画家,北京李可染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央统战部全国新阶层自由职业服务团成员;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湖南省文史馆研究馆员,湖南省美协理事兼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