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马山
宋文东
我们上个周日去市中区蛮子村的南山探了两个山洞,算作2023年的收官之行。那天下山后在农家乐吃饭的时候,有驴友问我,新年第一爬打算去哪里?我说,不是有个成语叫作“马到成功”吗?一年之初,咱们就去爬马山,咋样?众驴都说好。豌豆花说,我老爸周六过生日,如果安排周六,我就去不成了。君哥说,我周日有个亲戚孩子结婚,得去喝喜酒,如果安排周日,我也去不了。我就有点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梦醒老哥插话说,还是6日吧,好像还是个周六,六六大顺,多好!众驴都说这日子好。有驴友看了天气预报说,周六正好是个晴天。我就顺了大家的意愿,爬山的日子就这么定下了。
爬山那天,我们三辆车从市立第五医院集合点出发,先走104国道,后走五马路,及至跨过了104省道那个路口,就到了马山的东麓了。但辰桑的导航也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却指示我们继续前行4公里。因为这里的道路我还比较熟悉,就笑着对司机高哥说,别听导航的,咱们拐弯。又对辰桑说,快让导航的那家伙闭嘴吧。车上几个人都笑了。
大家都不明白,导航有时候的确是胡导,谁也不明白问题究竟是出在了哪里。有时候还导的人晕头转向的,不知如何是好。但导航毕竟是高科技,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或许是导的另一条路线,也未可知。
我曾经在10年前来爬过马山,那是第一次爬马山,之后我还写了篇游记《神奇的马山》发表在《江山文学网》上,2022年收在我的文集《行走漫记》里面了。
我于六七年前成立了济南周末户外爬山群以后,又带着驴友们来爬过几次马山,却多是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冬天爬马山大概这是第二回吧。
我们在山脚下的“观马亭”下了车。今天的天气太好了,虽然气温在零下几度,有点冷,但天空湛蓝,万里无云,风也不大,空气中的能见度甚好。眺望马山,山呈南北走向,头南尾北,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像一匹卧在大地上的骏马,可知其山名的由来。

马山的下半部是漫坡,生满了灌木,更多的是松柏,一片萧索苍然。由松柏植成的巨幅标语“毛主席万岁”前三个字清晰可见,后两字因树木过于茂密,字体已经不甚清楚了。关于这条植物标语,它是1959年当时的马山公社组织2万多名群众集体种植的奇观。每个字平均高约235米,宽142米,南北长达765米,一共占地约277亩,在马山东侧数公里以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目前该“标语”已经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为植物标语世界之最。
山的上半部石壁嵯岈,危崖临空,横亘如屏,南北绵延长达几公里远。我们沿着山下的雪桃园里的小径上山。路经桃园里的一户农家,见小院里堆着许多尚未采摘的小巧而饱满的花生果,我们就停下了脚步。正好男主人在屋门口,我们与之打了招呼。男主人有50多岁,见我们的装扮,就知道我们是来干什么的,直接问道,你们知道上山的路吗?我一听这问话就知道是个善人。我说知道。辰桑问道,你这花生卖吗?他说卖。怎么卖?辰桑又问。3块吧。辰桑说,这样吧,给你3块3一斤,你摘吧,我们下山后过来拿。我补充说,多摘点,我们几个人都要。男主人说,我今天有事,没空摘。我说,你让家人摘嘛!快安排吧,我们下山过来拿。
告别了这位农民,我们继续上山。到了环山公路,大家稍稍休息,因为往上的山坡更加陡峭了。小路隐在灌木丛中,虽然路径清晰,但灌木丛中也不乏荆棘,稍不留神就会被挂住衣服,比较烦人。可能我们是上一场大雪之后第一批来此爬山的驴友吧,厚厚的积雪仍然未化,遍地的乱石被积雪覆盖着,甚为难行。多亏了有灌木丛帮忙,否则上山更难了。

一个小时后,我们爬上了小路尽头的石壁跟下,正好对着那个“钻心洞”。洞口旁边有人用红油漆写了“仙人洞”三个字,好像以前来没见过。大家争相拍照留念。关于洞名,我知道马山上还有若干个洞,其中也有个“仙人洞”,但具体位置在哪里我却不大清楚。不过这个“钻心洞”,是早年跟一位驴友队长来爬山他告诉我的,我觉得应该是对的。现在有人公然用红油漆乱写洞名让我们不知道相信哪一个说法是对的了。如果有关管理部门能给山洞挂个正式的名称牌子,该有多好!

钻心洞口大致呈圆形,高2米多,宽1米多,通过时仅容1人。洞径东西走向,比较直溜,估计洞深约有50米长,从东洞口就能看见西洞口的微弱亮光。洞内也不宽敞,两人不能并行。洞壁凹凸不平,但相对浑圆。地面较为平坦,有部分大大小小的乱石。此洞的位置,从外观上看,应该为马山的心脏部位,这与马山死于泰山奶奶的簪子之下的传说似乎有某些契合之处。传说泰山、五峰山、马山都是玉皇大帝的女儿,三姐妹正在长高的时候,有一天马山奶奶建议三姐妹比赛,看谁长得快,长得高,谁就当老大。结果马山长得最快,却遭到五峰山、泰山奶奶的嫉妒,两山乃联合起来用车轧马山(至今马山脖子部位还留有两道车辙沟),以阻止其长高。见马山被轧后仍然继续增长,泰山奶奶便使出狠毒手段,拔下头上的簪子直接捅入马山的心脏部位,马山这才停止了增长。最终泰山、五峰山都长得超过了马山,泰山也如愿成为了老大。更为神奇的是,钻心洞东口外围像是被人用力钻洞时留下的痕迹似的。洞径也大致是圆的,且直溜溜的,这些特征都与这个传说有点契合,就像是真的似的。

西洞口外,北侧有道巨大的石罅,南向的石壁上有尊人像石刻,以前竟然没注意到。看帽子和面部的凶悍相像一尊武士像;看巨耳垂肩,宽大的衣袖,则有几分佛象;看隆鼻阔嘴,双手叠压在心胸,还把一只光脚捂在肚子上,就让人难以判断其什么身份了。

石刻旁边是一座高耸的石峰,似乎是从马山主体上分离出来的,两者之间形成一道仅容一人通过的“一线天”。站在“一线天”里,举目仰眺,天空澄蓝,像蔚蓝色的大海一般,令人心怡神荡。地面高高低低,坎坷难行,有点小刺激。

“一线天”有点弯曲,由几段连接而成,长达20几米。在“一线天”的尽头,有一道小断崖,有2米多高,对于个子较矮者来说下去有点困难。我蹲下身子伸出脚也够不到下面的石头,便只好采用驴友下山的传统办法——腚刹,也就是坐下出溜。待脚踩到下面的石头就不怕了。大家相互照顾着、指导着,一个个出了“一线天”。

到马山胜境坊,大家稍歇,补充点水,零食,然后集体合个影儿,作为此行的纪念。照完相已经11点多了。我说,时间不早了,咱们不去“马尾巴”上逛了,直接登顶吧。

到西北角“天梯”的下面,西侧山脊上有一块巨石,两米多高,一米多宽,像一块飞来石,又像一个方方正正的印台,正面刻有一个红色草书的“龙”字。大家纷纷与之合影,也讨个吉祥。

爬上“天梯”,走进山门,站在山顶,往西北望去,只见众山俯伏,山岭逶迤,寒烟衰树,黄草漫漫,一片萧瑟之状。唯有几处大大小小的水库、水塘,那碧蓝的湖水与蓝天一色,上下互映,仿佛才有一丝暖色,让人舒心、畅快。但仔细看水库周边,我发现小麦种植面积却稀稀拉拉的,大量的应该种植小麦的良田却闲置着,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山顶上最宽处不到20米,最窄处仅有几米,狭窄的山脊上却云集了若干栋古建筑,如马山圣母殿、玉皇殿、碧霞元君殿、伟人纪念馆等等,我们都拜谒了一遍。看建筑物普遍比较低矮,但好像近年都进行过修缮,显得干净利落。在这些建筑物当中,丰施侯殿,又叫马山圣母殿,是山上主殿。庙宇三间,青砖碧瓦,红色门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庙门楣上挂有“马山圣母殿”的红底金字牌匾,内供马山奶奶塑像。关于马山圣母,又称马山奶奶,也有一个传说:当年唐王派大将薛仁贵东征,在马山后山被困,正在将士们人困马乏之时,一位老太太送来了一篮子烧饼和一罐汤水。奇怪的是将士们都饱餐一顿,一篮子烧饼却没有吃完,但当有兵士要带走烧饼时,烧饼却变成了生硬的石头。薛仁贵得胜后上山拜谒马山奶奶像,却发现送烧饼的人就是这位马山奶奶。薛仁贵回朝向皇上禀报了此事。皇上颁布圣旨:封马山奶奶为丰施侯,并下令重修殿宇,重塑金身。

至今庙前仍存古碑数通,有的年代久远已经看不清哪年哪朝立的了。但年代较远的还有明万历八年(1580年)立的的一通龙头碑仍在,碑头写有“重修隔马丰施侯庙记”的字样。古时候的马山也叫隔马山,现在一般都叫马山了。

在碧霞元君殿南面,有一座伟人纪念馆,好像是新建的。纪念馆门两侧有副对联: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馆内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位伟人塑像。毛主席塑像两边有两位解放军战士侍立。见到毛主席塑像,大家都感到颇为亲切,我们几个进馆的驴友都向毛主席郑重地三鞠躬。

出了古建群,我们来到了东面刀切一般的山脊边上,远眺数十公里以外的泰山、灵岩山、五峰山,蒙蒙淡烟之中,巨峰依稀,层峦逶迤,山川如画,美不胜收。近处的马山镇政府附近崛起了几片居民楼,像一个个小区似的。有知情驴友告诉我,那是马山镇合并村庄建的,目的是让村民们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还能腾退出土地,也算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我觉得农民住楼固然好处很多,但也有诸多不便之处,看看山下田野里那些零零落落的民舍,你也许会明白一点。

下山的台阶因在山阴,加之都在林荫里,而且冰雪已经被游人踩踏得结实滑溜,所以下台阶必须格外小心。尽管大家相互提醒,但驴友蓝蓝的天还是不小心打了个滑梯,吓得我不轻。好在蓝蓝的天爬起来说,她没有事,大家也就放心了。
我们回到雪桃园卖花生的农民家门口,已经快13点了。但那个农民家里没人,我们就没辙了。辰桑说,当时留下个电话就好了。
2023年1月8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