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张俊杰老师又有新作《李世民传》问世,自己通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了他。

(谈话间孙子打来电话,笔者抓拍照了一张)
张老师是地地道道的武功镇人,他已经退休多年。自己和他的第一次见面是1989年4月下旬。当时,我们作为武功师范的实习生从位于武功镇好几个实习点一起去武功镇桥东小学听他讲《藤野先生》一课。具体的讲课情形已经不怎么记得了,而他的《三环七步反馈教学法》以及不同于好多老师是在上完一节课后才写教案的备课方法让我们印象难忘。听罢课,自己站在校外小手工作坊看手艺人做砖瓦,看武功镇西塬那远处的景色。那时,东西两塬下还只是一条经武功镇的西宝公路,对面那黄橙橙的油菜花开得正盛,络绎不绝上坡下坡的车辆也尽收眼中。看着这些景色,让自己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对个人的未来也有着一种懵懵懂懂的憧憬。至今,那一幕幕景象还是挥之难去。

虽然说自己距离张老师并不远,可工作后时至今日,自己只是从不同媒体报道以及偶见的张老师的文章中知道他退休多年,时不时也有新作问世,但从来再未见面。在了解到张老师已经出版了他的第七本作品《李世民传》后,自己终于下定决心一定要拜访一下他。
适逢元旦假,红红火火的武功镇河滩会正在进行。当来到张老师住处后,得知他正在下面广场看戏,自己便一直等候他。戏还没完,张老师独自回来了。原来,老伴近年身体不好,他便陪着老伴。他回来后,让俩孙子先在那照应着老伴。
自己在自我介绍了后,便说起当年听课之事。张老师记得的是那年他的确在桥东小学工作过。毕竟,时隔快三十五年了呀!顺便,话题就转到了他写作的《李世民传》这本书上。张老师说,从写作到出版,前后历时五年。为了写好这本书,他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很难想象,在多少回穷经据典翻阅资料,在多少个日日夜夜呕心沥血,在多少次伏案于书桌挥笔书写之后,才终于有了这本四十余万字的宏篇之作。这,只有心无旁骛,潜思静虑驰游于浩瀚的古籍文海中者方可做到。此时,白日那喧嚣的世界绝对是不属于他的,也绝不能闯入只属于他的思想世界中的。张老师还说,在递交这部作品稿子后,出版部门要求严格,逐字逐句审阅,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出版推迟。
谈话间,张老师还赠送了他写的另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追梦》一书。连带他赠送给自己的《李世民传》这书一起,这两大本书被自己拿在手里,方方正正,厚厚实实,沉甸甸的。自己觉得,这岂止是书,这分明是张老师殚精竭虑为家乡,为这片故土上所有洒过和正在洒着汗水的奉献者挥写的宏伟诗史。在自己真有些过意不去,想付些润笔之费于他时,结果被坚决推辞了。

言谈间,我们还谈到了共同的教育话题,谈到了他的《追梦》,谈到了他退休后的其它工作,听罢这里面的坎坎坷坷,自己越加对他起敬。
是的,张老师无疑是教育界的骄傲,也是家乡的骄傲。退休前,他在教育上无私奉献并有个人的教学研究成就。退休后,他挖掘本地本土的家乡文化,诉诸于文字,那一本本文学作品就是他付出的结晶。而且,有了他的挖掘,有了他的记述,有了他的宣传,故土文化才得到了大力的传承。
正因如此,在个人认为,张俊杰老师已经不仅仅是一位老师,他更是一位学者。毋庸置疑,他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武功文化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