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才殿岭//《泉城晨话》第217期
杨延斌
李殿岭老兄的历山根雕艺术专栏,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刊发了第一期。这使我猛然想到“耗子拉木锨,大头在后头”的俗语。李殿岭老兄的创作计划很庞大,首先给读者留下个“大头在后边的”寓意,我猜也是殿岭老兄让老鼠排头的本意吧?



我在204期写过《趣说老鼠》。别看我曾经和老鼠有过我活它死的斗争,但我不仅不憎恨老鼠,还很崇拜老鼠生命力的顽强。什么恶劣环境下都能看到老鼠,我认为老鼠的生命基因值得人类深入研究。巴望有一天,人类能在老鼠身上获得救命元素。老鼠是在夹缝中生存的顶级高手,我很佩服它的聪明狡黠。
老鼠在动物世界中是基数庞大且最顽强的物种之一,也是很多动嘴里的美味。但有句话叫一物降一物,大象就怕老鼠钻进鼻孔一直钻进肺里要了它的命,这是一物降一物的精彩例证。

李殿岭长我三岁,我们相识于2019年夏天。那是在济南某座财富大厦,正赶上有人采访他。我看到他的第一眼,感觉他在麦克风前说话有些紧张,而且那种紧张与他的年龄很不相仿。我一眼发现他身边桌上摆放几件根雕作品,看上去惟妙惟肖,引起我的极大兴趣。
所以被李殿岭老兄的根雕吸引,是因为我在黑龙江省浩良河化肥厂主管群众文化时,主管过一个根雕艺术协会。那十来个老头精神头十足,为寻找好坯料,几乎跑遍小兴安岭。我的作用就是给他们报销差旅费和胶卷钱、冲洗钱,后来我常常在暗室忙到半夜,给他们洗相片,组织报刊专版。省级市级报刊一期接一期,还给他们搞了个作品陈列室,引来报刊记者和各级工会领导专程来厂采访观摩,和我管辖下的摄影协会、版画协会、写作小组一样,在黑龙江引起很大影响。在我调离时的1991年夏天,几个老根艺作者专门举办一场送行宴。席间他们都哭了,说你杨延斌主管群众文化期间,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支持帮助,你调走了,以后再没有像你这样的热心人了。
以上原因,使我对李殿岭先生的根雕艺术感到亲切。别人介绍李殿岭说:“这是历山根艺非遗传人李殿岭先生”。人和桌上的根艺对上了号,这让我很感意外。我心里想:一个看上去不善言辞,好像在生人面前说话都有点紧张的人,竟有这般高超手艺,这个人一定很有故事。那之后,我就有意识走近他,去他家拜访过两次。我发现,这个不善搭讪的殿岭老兄,一张口就是新鲜精彩的边寨故事。他眼里的胡杨形成文字,和别人笔下的新疆完全不一样。
李殿岭不但根雕艺术了得,自由体诗歌,无虚构散文,都有相当的味道,而且文采斐然,思绪敏捷,激情如歌,能显现出文学功底的厚重和知识的宽泛博学。时间久了,了解也多起来,脑海里就跳出个“奇才”字眼儿。
人说有才无德,不如无才有德;有德无才,可以以德积才,而我认为李殿岭老兄既有德又有才。
李殿岭是个把才华藏在身后的奇才。听他在任何环境下说话,从无言过其实,更无吹牛显摆,总是一说话先脸红的样子。这个社会,会脸红的人已经不太多了!我喜欢他的主见性,一般,有主见的人必有谦虚美德,我以为李殿岭比较谦虚。毛主席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我和他交集的几年中,他各方面提升很快,从气质上也越来越像个艺人。
在四年多时间里,我们一同参加过几次文事活动,渐渐就熟悉了。我逐渐发现,李殿岭老兄每一次活动,若不是别人点名,他是不会主动说话的,有点贵人语迟的感觉。不过我在见他第一面时,就通过眼神表情的机敏变化,判断这个人心中的世界极其丰富多彩。真想把殿岭老兄肚子里的故事掏出来!尽管他不善于交流,我心里早就把他认知成好朋友。
去拜访他是有目的,因为通过交流得知,他的根雕也是有个系列计划的,他说过要雕刻济南七十二明泉,说过要雕刻齐鲁七十二历史名人,我以为他的创作计划正巧和我的《泉城晨话》相吻合,我就想根据他两个七十二个根雕,写上一百四十四期《泉城晨话》。结果发现我们的创作不在一个节拍上,我的设想就成了痴人说梦。
殿岭老兄参加了《泉城晨话》刊发百期庆典,这也是写这期《泉城晨话》的缘由。李殿岭老兄还参加了自去年9月1日至11月30日山东省写作学会、《都市头条·济南头条》举办的《泉城晨话》阅读有奖大赛征文。我觉得他的征文有血有肉有感情,今天附在文后,以作留念。
殿岭老兄创作的历史人物雕刻,我欣赏过一部分。比如我国古代圣明君主大舜;因知人善用创造“管鲍之交”成语的鲍叔牙;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战国末期齐国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西汉时期经学家,秦时焚书坑儒于璧中藏《尚书》的伏生;等等。虽然我不知道这些人务到底长得啥摸样,但从殿岭兄把每个历史人物雕刻得活灵活现看,我就有看到真人感觉。
所以我说李殿岭是个奇才!
2024年1月5日于济南

作者简介:杨延斌,笔名水务。《都市头条·济南头条》首位特约专栏作家。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附:
读《泉城晨话》随感
李殿岭
读杨延斌老师的《泉城晨话》及他的其他文章,读其文如见其人。如同一个乐观立志、爱憎分明、敢说敢做、努力勤奋的好友交流。从2022年1月21日《泉城晨话》第1期开始到2023年9月8号《泉城晨话》祭袁隆平第170期发表。令人欣喜之余是敬佩。就产量而言,这不是他的全部,仅仅是他以杂文的形式“每天醒来第一时间想要在济南说的话。”可见他的努力勤奋之用功。
2023年2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山东省写作学会、山东金融文学主办的《泉城晨话》出刊百期坐谈会。当时有感而言:作家杨翁不老松/天资聪颖人勤奋/敢说敢写敢评论/再接再励再登峰。说实话,因忙于其他事务,对杨老师延斌兄的文章读的不是太多,只是碰到眼前,随时阅读。但从片言只语中已看到一个从小失去父母,在姐姐们的关爱中渐长成人, 如 在《泉城晨话》第61期 闲说节约一文中写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某年春天的一天,面黄肌瘦的三姐兜里装着两个馒头,决意要从德州走回100多里外的平原县王凤楼镇水务街的家。半道上“三姐把留下的半个馒头用手绢儿包起来装进兜里,心里发誓一定要让弟弟吃到嘴里。”当“天大黑下来了,连累带饿至精疲力竭的三姐用身体撞开了家门后,手里攥着半个馒头,一头扎在锅台旁昏死过去。……苏醒后的三姐有气无力地说:“弟弟呀,俺只拿回半个馒头,你就当塞塞牙缝解解馋吧!” 12岁时随二姐远嫁东北,可说背井离乡,苦难重重。可从这些经历中,我们看不到他怨天尤人,见到的是他在艰难困苦中学会了生活,懂得了感恩。用一本字典学会了写字,用捡到的一本《苦菜花》学会了写作。见到的是一个少年立志成长的形象。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他爱憎分明的品格,敢说敢做的性格。
在《泉城晨话》170期祭袁隆平一文中,他为“一个能让地球人吃饱肚子的人,”高呼“万寿无疆!”因为他认为“被呼作万寿无疆都是帝王,可是,没有了袁隆平的万寿无疆,就是有再多的万寿无疆又有何意义?”他为袁隆平这样的能改变世界的大人物投以大爱,没得说。而对小人物甚至小动物们的爱也是满满的。如在《泉城晨话》第60期祭奠野鸽一文中,对“鬼使神差般地撞到汽车的挡风玻璃上”的野鸽子,他“心里一阵阵愧疚痛惜。”在《泉城晨话》24期采蒿情趣一文中记忆着50多年前,端午节清早采蒿时,掏得一窝(30个)野鸭蛋。本是可改善生活的高兴事儿,可“走在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心里忽然觉得不踏实。我想到了野鸭回窝后找不到它的蛋,会急成啥样子。这不就像大人丢了孩子一样,还不活活被急疯喽啊?说来也很奇怪,我想着想着,就想到了自己也是没爹没娘的孩子…… 索性,我把一捆艾蒿藏在小路边上的草丛里,毅然回头,要把野鸭蛋送回远处去。”我被这些不起眼的爱,平凡的爱,湿润了眼睛。而在《泉城晨话》169期日倭当灭一文的标题,便可看出作者对日倭的憎恨程度,因为这些日倭“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全世界凡是有海洋的国家,都将无一例外地遭受日本这次核污染水排放的毒害。我们的海洋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日本排放的核污染水毒化,”因此‘日倭当灭!’同时这些日本人还叫嚣‘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那我们也可以回怼日本:‘在台湾和钓鱼岛闹事,就是找死!’”回到《泉城晨话》第61期闲说节约,“号召节约粮食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尤其盛赞要节约粮食的号召。”文中列举“前些年我经常看到有人把咬了几口的馒头随手扔掉,……每每想到这种浪费现象感到十分可惜并痛心”,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及对不同事务爱憎的成度是多么的分明。
此外:读杨老师延斌兄的《泉城晨话》和他的其他文章,你还可感受到他豁达开朗勃勃上升的正能量。从《泉城晨话》第144期远离火炉,“猛然想起了查哈阳,想到了魂牵梦绕的稻花香的夏天,想到留在稻花香的许多牵挂。我和老伴儿一商量,决定领着双胞外孙儿去北大荒过个夏天”开始,大约到《泉城晨话》166期写巨人毛毛,作者把我们拉回到55年前,“我1968年8月12日从山东来到查哈阳的稻花香,”他的人生中一段魂牵梦绕的日子,这段日子延续了23年。这段日子也正是中国从动荡到变革的日子,他浓缩成了23篇《泉城晨话》。在这里他让我们又听到了铁姑娘、北京知青、工农兵大学生、支援北大荒开荒建设者这些带着时代烙印的名词,他让我认识记住了查哈阳,记住了查哈阳的稻花香和这里的黑土地,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在这块黑土地上有一群人,有一群生龙活虎、自强不息的人,55年前在这里刨河挖沟、下河沤麻、扛着麻袋上跳板等修理地球的劳作。于是在这片黑土地上生产出了麦子、玉米、水稻以及使作者怀念的“雪花”奶粉。在这片黑土地上,在这群平凡的劳动者中发生的平凡而又生动的故事。如:《泉城晨话》147期穿越万年里,考古热爱者陆洪川老师的故事。148期50年情怀里,铁姑娘梁二姐一家无奈于命运不公的故事。150期糗事难忘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偷吃菇娘的故事。151期老奶味道里,通过吃冰棍和奶粉反映出来的愚昧和情感依托的故事。154期场院印记里,老同学王宝财一家勤劳的故事和一个女知青为请假,在副连长脸上留下一个带血的五指手印所反映出的艰辛故事。157期三次大错里,打赌、较劲、放炮记错顺序所体现出的以打赌、较劲争强好胜方式反映出的力争上游的故事。159期小桥故事里一个知青以不光彩方式改变命运走向歧途的故事。161期沤麻记忆里,记忆着下河沤麻那些辛勤劳作的故事。166期巨人毛毛里,侏儒矮人毛毛自强不息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反映和记忆的是那个年代里一些小人物的平凡的工作、生活和命运。但有的仍可憎可恨,有的可痛可泣,有的可歌可颂。但给人的感觉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作者朝气蓬勃的正能量。从艺术的角度去体会,在作者的谈笑风生中,让人总能感受到作者含泪的情感。
因栏目名称为《泉城晨话》,本文结尾本想提一建议。多用点济南方言,如:木乱、截就、杠赛来,拉呱、狼窜、蹦木根,郎闲芝麻盐之类 ,以突出晨话的泉城济南特色。 但当我看完作者讲给我的那些故事,我撤回了这条建议。因在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在作者生命中最需要关爱的成长阶段,是那片被称作第二故乡的黑土地,给了他充足的情感养分。在这些情感养分里,有着作者需要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的各种成长元素。是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给了他足够遮风挡雨的爱,这些元素和爱已溶解到作者的血液里,使其成长为一个乐观立志、豁达开朗、爱憎分明、充满勃勃上升正能量的作家。因此还是多保留一些查哈阳水的甘甜,多保留一些查哈阳稻花的清香与读者分享。撤回了建议,倒是多了企望,能读一本《再回查哈阳,又闻稻花香》。
2023年9月14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