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文化
杨春杭
“家和万事兴”这一铭刻在万千中国人脑中的“至理名言”,早已成为老一辈教育孩子们的口头禅,平日里我没有对此过多的想些什么。最近,我对这句古老的谚语乃至家庭文化的深刻理解,缘于一次做客、走访和当地家庭文化研究会的成立。
节日里,我受邀到一亲戚家做客。期间,亲戚四代同堂的一家人,自始至终没有高声喧哗和孩子吵闹影响他人休息或聊天的现象,大人、孩子们说话几乎都是柔声曼语。席间,儿女和孙辈们主动争先给老人夹菜、倒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幸福的家庭情景,似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觉,着实让我欣慰和感动。

此外,在我走访亦亲亦友的“杏坛国际”创始人王庆东那一刻,目睹他在1.3万平米的办公大楼里创建的建筑面积500多平米的“王氏家族文化馆”,顿觉眼前一亮,震撼不已。王庆东创设的“王氏家族文化馆”,将他的祖先王阳明,这一集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明代“心学”奇人,将他的立德立言立功传后于今的故事以及老物件,陈列摆设并配以文字说明。溢满家庭气息的展品陈列,令人重温与家人幸福团圆的美好瞬间,真切感受到代代相传的王氏“家文化”精髓。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我逐渐加深了对家庭文化的理解,引发了对家庭文化探究的浓厚兴趣。
《礼记·大学》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亦即我们经常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是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个人的品性、修养,另一头连接着国家的安定、发展。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从遥远的先秦肇始,重视家庭、亲人的“家文化”代代相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国风正。如果家庭是一棵大树,父母是树干,孩童则是树梢枝头含苞待放的嫩色花朵。千百年来,在一代一代中国人的薪火相传中,这棵家庭的大树更加健壮、蓬勃。
家庭文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家庭文化是指家庭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的总和。它是一个家庭在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作风,还有传统习惯和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它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感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
文化不同,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也不一样。家庭的精神生活离不开家庭成员读书思考实现人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成员的相亲相爱、尊老爱幼、共建共享和心灵互动,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邻里关系的和谐,是重要的家庭文化内容。
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什么样的家庭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未来,而那个精神内核其实就是家风,它由父母的用心付出、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等构成。在家庭里,人人都相互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几乎决定他的人生。孩子喜欢模仿,又对世界充满好奇。你给他什么,让他看到什么,让他触摸到什么,他就会慢慢爱上什么。即使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从他成长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小时候让他天天跟杀猪的先生在一起,他也会天天去模仿杀猪的样子。
就像所有的文化一样,家庭文化也是在不断积累和不断被成功强化中逐渐形成的。从古至今所谓的祖训、家训、家规、家教、家风都是家庭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在历朝历代中国人的生活里、骨血中,家文化不断传承、赓续。家是通过家庭各成员之间不同家庭角色的扮演,共同经营组建而成的。家庭文化是个人经历的开始,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所有的外界的言语都会对家庭文化产生影响。家庭文化的稳固性也可以通过外界的影响可以看出来。比如,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是有温度的。粗声大气冷如严冬,寒彻人心;轻声细语暖如春阳,化解世间的薄凉。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控制自己的音量,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的自我修行。
家庭文化一经形成,人们就可以有效的自我管控,自动地去做他们需要做的事,不再需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这就是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这一理论有助于反思和指导我们营造各自的家庭文化。当孩子有一天需要独立面对各种艰难的抉择,而父母无法在他们身边帮助他们做正确选择时,那只能是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而最好的培养孩子价值取向的途径就是家庭所营造的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不是我们所说的知识水平,而是内容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的构成,是许多元素复合叠加的体现。所以,不能认为家庭成员教育程度低就认为这个家庭没文化,同理,也不能以为家庭成员教育程度普遍高就以为具有了优质的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是为家庭成员认同的价值观,这是家庭的精神支柱,也是家庭文化的压舱石。家庭文化不是愚忠愚孝。如果家庭没有精神的信仰,没有家庭成员所认同的价值,那么,这个家庭在本质上就是松散的,不可能凝聚起向上的力量。做父母的,不能将孩子的品德教育、精神涵养全交给学校,或者误以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其他自然也就好了。这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是情感的寄托。一个人的幸福是从家庭幸福开始的,无论你在外面多疲惫。回到家中,一束可亲的亮光,一句贴心的问候,一碗温热的羹汤,足以让幸福感涌上心头。如果父母注重家庭文化,注重家庭成员价值观的培养,夯实家庭的精神基础,具有了家庭成员都认同的精神理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自然会和谐起来,也就不会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南辕北辙。因此,长辈首先要担负起价值观的引领。当我们的家庭成员都具有了崇高风尚的价值引领,这个家庭一定是阳光的,一定是乐观进取的,也一定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相比其他主体的文化,家庭文化是一种关系文化,而且必须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文化。家庭成员相处最要紧的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做父母的要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比如婚姻不要替他做主,不该包办的事情不要包办,要与子女平等对待。汪曾祺曾有一篇散文写他父亲,写他父亲与子女的关系,题目叫《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在有些人看来,也许觉得汪曾祺笔下的这个家庭关系,简直不成体统。相反,这恰恰是理想的代际关系。
家庭文化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家庭成为一个学习型、成长型的家庭。从榜样与引领的角度讲,长辈的成长更重要。家庭教育的要义之一是家长要做好自己,做家长的做好了,孩子自然会模仿。
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子女时,可以借鉴我国民谚中有关家庭家教家风类谚语,该类谚语通俗活泼,内容警策有力,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谈及勤俭持家时,则有“人勤地不懒”“勤快勤快,有饭有菜”“夫勤无荒地,妇勤无烂衣”等;在谈及孝顺之意时,则有“千里去烧香,不如敬爷娘”“孝顺自有孝顺崽,忤逆自有忤逆人”等;在谈及家庭和睦时,则有“姑嫂和睦好管家,兄弟和睦好成家”“兄弟齐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婆媳和,合家乐”等;在谈及自立自强时,如“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不信命,不信神,发家致富靠自身”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莱芜家庭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可谓应运而生,继天而作。家庭文化的意义,从根本上讲,就是用文化贯穿在每一个家庭之中, 并且对这个家庭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家庭文化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真正意义所在,才有可能将文化贯穿到生活当中,这一过程需要各阶层的共同努力,更多体现在教育事业对青年一代的影响作用。
作者简介:杨春杭,笔名白杨,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多年来,在市地级、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稿500余篇,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尚金花》一书。2018年7月,被莱芜市政府授予“赢牟和谐使者”(现为“泉城和谐使者”)称号。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