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是故事的质地
文/费国平
一口气读完郁林兴故事新作选《一字集》,直呼过瘾。这本故事集既可视为读故事人的感官之作,亦可作为学写故事者的蓝本。
郁林兴是个对民间故事家,对故事创作颇有研究,有一种与“民间故事”打交道的偏好与激情。故事都是由民间而生发,郁林兴始终牵着“民间故事”这个牛鼻子,自然也就把身边的故事加工整理成老小皆宜的精神大餐。看完《一字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郁林兴对“民间故事”认知的深刻理解:烟火气是故事的质地所在。

《一枚核雕》《一方砚台》《一颗夜明珠》《一块汉代石碑》……故事在历史的特定节点上发生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重大选择面前都有坚定的信念和民族大义,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展现着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一对紫砂壶》《一张肖像画》《一道名菜》《一对半路夫妻》……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巧合中发生着、上演着,让人感慨人生的多变和无奈,这就是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折射,感觉故事亲切而又温暖。
《一个红薯》《一口窨井》《一支竹笛》《一双翡翠筷》……故事在特别的人生时段发生,主人公遇上了人生的选择。在是非、利益面前的特殊时刻,人性的善恶就在决择的细节表达出来,故事的真实到直抵人心。
故事的烟火气不仅仅在故事内容的本身,更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古城墙下的历史沧桑;大街小巷里的热闹生活;千山万壑中的古老村落……这样真实地场景才是故事宝塔的“底座”,才是故事应该有的民间样貌。而这一切,郁林兴都关注到了。故事一出场,那似曾相识的场景,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有了近距离就有了更深地代入感。为此,我们对“故事在民间”的认知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郁林兴老师本人有了更高的崇拜。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写的精彩绝伦,而读起来且能朗朗上口。这样既保证了故事的可读性,也保证了故事的可传播性。“故事写作是书面文学,而故事的传播却是口头表达。”《一字集》大众化地再现了故事的生命、给人的启发,让每一个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故事的来由与其中的内涵所在,从而使故事更好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链中发扬光大。

《一字集》的后记《随便说说》,其实一点也不随便,而是郁林兴老师的谆谆教诲,是他对故事写作技法毫无保留的精彩指导,是对全书25个故事的总结。郁老师说故事写作要有“一件事三二个人转几个弯”的架构,故事情节要有“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结果,这是在故事中总结出写故事的技巧,是对我们学写故事最为直接、有效的指导。
在读完作品后有了写作的技术指导,真好。“新、奇、巧、趣、智、情、险”的故事要素在25个一字开头的故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展现出郁老师对后辈的关爱与关注。
“再好的故事也需要更广泛的传播,而传播的故事内容本身必须是精品,不然参与继承传播的人群会越来越少,就会成问题。而从在理论上加以点化,在实践上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郁林兴老师通过《一字集》的故事,做到了精品故事与写作指导的两者合一。

在新时代,故事除了要有本体的精彩的“内修”功夫外,更需要讲好故事的“外在”方式,讲清故事现在与未来的美学与价值所在。而抓住读者大众的眼球这个环节,尤其是“故事”这个传播载体,是让故事融入时代大潮并焕发出新魅力的重要路径。
郁林兴老师的这本故事新作选《一字集》,在今天的文学艺术竞相斗艳中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作者简介
费国平,浙江省民协会员、嘉兴市作协会员。教师一枚,工作之余爱好读书、写作,先后在《中国旅游报》《语文报》《浙江教育报》《楹联博览》《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今日桐乡》等各级报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