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馬曉芳北京報道)大型原創系列交響組曲《融合之光》開篇——草原篇首演音樂會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舉辦。音樂會由指揮家譚利華執棒北京交響樂團,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馬頭琴演奏家包朝克、圖瓦三弦演奏家塔米爾等藝術家獨奏。作曲家方崬清向記者表示,作品歷時兩年多打磨而成,期待作品走進粵港澳大灣區,用音樂向大灣區青少年展現中華民族風采。

原創交響組曲《融合之光》草原篇首演,作曲者期走進港澳展民族風采,圖為音樂會現場,記者馬曉芳攝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著名大提琴教育家娜木拉介紹,該作品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以原創大型交響樂形式表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藝作品,以音樂會形式展示中國傳統民族器樂和民族音樂歌舞藝術之美,創作團隊用音樂藝術作品為媒介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讓音符變成音樂,讓虛擬變成現實,讓石榴籽開出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通過音樂藝術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融合之光》——草原篇已經由太平洋影音公司以1:1母帶直刻,HQII,U-DISK等多種高清格式的唱片和載體已正式出版發行。作曲家方崬清向記者表示,這部作品醞釀打磨兩年多,曾多次到草原採風,創作者必須「深入淺出」,才能將深厚民族之情轉化成藝術作品。他特別期待這部作品走進粵港澳大灣區,「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機整體,希望港澳青少年可以通過作品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用音樂的形式提升對祖國的認同感。」作曲家方崬清近年創作了多個大型交響樂作品,包括展現大國工匠精神的交響樂《夢·橋》,譜寫「兩路」精神的交響組曲《夢·路》,刻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建設的交響套曲《灣區暢想》等。

音樂響起,身穿56個少數民族服裝的少年合唱團在音樂中唱響民族融合之聲。11歲的德國籍學生張繼元告訴記者,作為中德混血的孩子很開心穿上中國民族服飾參加合唱,通過參與這次演出學習了更多56個中華民族的知識,特別體會到中國民族樂器的魅力,「雖然我還沒有去過草原,但是每次馬頭琴響起,我都會想像到草原的廣闊。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希望以後有更多機會接觸中國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