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历史沿革(连载二)
向德荣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时期
这一时期从1949年5月至1951年1月。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两个决定进行整编,西北、中原、华东、东北4个野战军依次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彭德怀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每个野战军辖2至4个兵团,每个兵团辖3至4个军。全军组成17个兵团(内1个铁道兵团)共58个军,其中华北军区的3个兵团及铁道兵团直属中央军委。
保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重大决策贯彻执行, 中央军委发布电令成立军委铁道部,统一领导各解放区铁路的修建、管理和运输,任命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为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1904年出生于湖南麻阳县,苗族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 一。1949年1月28日,军委铁道部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朱德指着滕代远对代表 们说:“中央给你们派来个‘将军大老 板’。过去他指挥千军万马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从今天开始,他要 掌管铁路,要指挥百万铁路大军,开山修路,遇水搭桥,抢修抢运,支援大军过江,解放全中国。”
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发出电令,成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统一领导各解放区铁路的建设、管理、运输工作,任命滕代远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部长。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铁道兵入关配合全国解放作战。为了“一盘棋”统一指挥,1949年4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铁道纵队4个支队归军委铁道部直接领导。1949年4月,铁道纵队在天津召开党代表会议,会上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传达了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将铁道纵队改归军委铁道部领导,并撤销纵队领导机关。各支队均由铁道部直接指挥。但伴随全国胜利的形势,为修复建设全国铁路,1949年5月16日,毛泽东又签署中央军委发布的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受军委铁道部部长直接领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铁道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铁道部副部长吕正操兼任副司令员,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供给、卫生等后勤保障工作由铁道部负责。铁道纵队参谋长李寿轩出任兵团参谋长,铁道部政治部主任王鹤峰兼任铁道兵团政治部主任,武可久任工程部部长。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和1个装甲列车纵队。后来整编为3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汽车团,兵力扩大到30517人。铁道兵团的建立,标志着铁道部队的作战保障任务从一个战略区转向全国范围。从此,人民铁道兵开始踏上新的征程。
1949年6月1日,北平、保定筑路工程总队被改编为铁道兵团第一工程处。6月15日,北平和平改编的装甲列车总队第一总队划归兵团建制,改编为兵团铁甲总队。8月1日,军委电令,将察哈尔军区预备医院第三分院调归兵团,分配到各支队医疗单位。10月15日,将华北军区石家庄医院划归兵团建制,改称铁道兵团直属医院。11月26日,从山东军区接收新兵1.02万人,除补入各支队部分外,暂组3个新兵训练团,在石家庄集训。12月下旬,铁道部将机械筑路工程总队调归兵团领导。
“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成为铁道部队的口号。从1948年夏到1949年底,铁道部队广大官兵与铁路员工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抢修任务,全国遭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几条主要铁路干线均已通车。据统计,这期间共修复线路1629公里,桥梁976座,车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复信号232站,为解放军渡江南下,进军西北,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铁路保障。为战后全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0年,全国转入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战时应急抢修的铁路,已不能适应繁重运输任务的需要,必须进行全面的永久性复旧。1月,全国铁路工程计划联席会议后,铁道兵团全力配合铁路职工参加京汉、粤汉、陇海3大干线及同蒲线北段的永久性复旧工程。2月15日,遵照军委1月9日电示,将石家庄集训的3个新兵团与装甲纵队合编为铁道兵团第六支队。辖3个大队,任命尹诗炎为支队长。至此,铁道兵团共辖5个支队、1个工程处、1个机械筑路工程总队、1个汽车大队、1所干部学校,总兵力达3.81万人。第一师(原一支队),刘克任师长,郭延林任政治委员;第二师(原二支队),刘震寰任师长,马凤舞任政治委员;第三师(四支队和三支队二十七线路大队),龙桂林任师长,徐斌任政治委员;直属桥梁团(三支队直属队、第三桥梁大队及二十三线路大队1部),直属汽车团(原汽车大队)。在解放战争中,铁道兵团配合战略进攻,先后抢修15条铁路干线,铺轨1629公里,修复桥梁976座和大量铁路设施,直接支援了辽沈、平津战役,并为进军江南和解放西北创造了条件。
1950年春季在全军大复员背景下,中央财经委员会4月22日向政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将铁道兵团复员为工程队,与铁道部施工队合并,一起从事建设工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对此铁道兵支队领导和机关表现得异常担忧,将来有战争发生怎么办?铁路大桥谁来抢修?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哪一场战争,后勤补给的保障都至关重要。有了弹药物资才算是有了和敌人抗衡斗争的资本,才会让战士们在战场上不会为了缺少弹药粮食束手无策,陷入危险境地。苏联相关专家也找总理说明了相关情况,对铁道兵的撤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50年5月26日,铁道兵团在北京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会上,滕代远传达了中央财经委员会4月22日向政务院、中央军委提出的将铁道兵团改为工程队,实行企业化建设的建议。“实际上,内部对这件事的行动步骤已经基本定了”,经与会同志讨论,大家反映强烈,认为兵团已经建设成为有相当规模的修建铁路的技术兵种,在当前还有战争的情况下,为了适应战时抢修的需要,兵团不宜削弱。兵改工,转得这么快,工作不好做,而且也会影响到工程质量。从巩固国防、加强备战出发,与会者一致认为:铁道兵团可缩编保留,保存主力和技术骨干,以利必要时迅速扩大部队,适应战时抢修的需要。会后,兵团党委即向中央军委建议,保留兵团番号,部队可缩编3个师和2个直属团,仍归军委建制;工程业务和军费供应由铁道部负责,其他工作统归军委各有关部门领导。6月10日,中央军委批准这一建议报告。
遵照军委关于保存主力,缩编部队的批示,铁道兵团于1950年7月中旬下发整编命令,8月1日开始整编。这次整编以国防军战时陆军编制为基础,本着“加强机关,充实连队,减少层次,提高出勤率”的原则,根据全军整编要求,将支队编为师,大队编为团,取消中队(营)一级领导,每师编2个桥梁团、1个绕路团。按上述原则,将第一、二、三、四、六支队和第一工程处、机械筑路总队、汽车大队、长辛店南厂及兵团直属机关3.8万余人,缩编为3个师,(每个师编2个桥梁团、1个线路团)、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汽车团及兵团直属机关等,共2.57万余人。原一支队编为第一师,任命刘克为师长,郭延林为政治委员,二支队为第二师,任命刘震寰为师长,马风舞为政治委员,四支队和三支队二十七线路大队编为第三师,任命龙桂林为师长,徐斌为政治委员;三支队直属队、第三桥梁大队入二十三线路大队一部编为直属桥梁团;汽车大队编为汽车团,六支队直属队与三十一线路大队编为公安师和原铁甲总队均属公安部建制,暂由兵团领导;总兵力达3.81万人。1951年1月1日归属铁道公安司令部;第六桥梁大队和三十二线路大队番号撤销;第一工程处及长辛店南厂调归铁道部;机械筑路总队拨归交通部公路总局。
1950年8月,当由大同修复到朔县时,由于当时国民党残余及土匪在边远地区,特别是铁路沿线活动猖獗,直接威胁铁路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上级命令铁甲总队撤离铁路,接受新的战斗任务,由大同开赴北京西直门站,改编为铁道公安铁甲总队,接受新的战斗任务,铁道公安铁甲总队,组成6列铁甲列车,每列为一个中队,每列车上配有山炮、野炮两门,重机枪两挺、轻机枪四挺、六炮两门、高射机枪一挺等武器,开赴广西柳州、归绥包头等地进行护剿任务。由于列车火力配备齐全、战斗力强、机动灵活,哪里有敌情,就抓住战机迅速出击。短短几个月,剿灭了大量的残匪。一时间匪徒见到铁甲列车就闻风丧胆,给匪特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起到了保护铁路安全、震慑敌人的作用。经过近一年的战斗,残匪基本肃清,铁路沿线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为有计划地提升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1950年9月在北京成立铁道兵团干部学校,11月6日移驻河南洛阳。
1950年9月18日,由毛主席签署的中央军委通令指出:“为健全铁道兵团的组织领导,走向正规化建设,成为现代国家兵种之一,确定该兵团为军委建制,加强各部门的领导,除工程业务由铁道部直接领导并负责经费外,其他各业务部门的请示报告、会议指示、文件分发,以及干部受练调动等,均与其他直属部队相同,建立领导关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军委铁道部改归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11月,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滕代远出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武竞天、石志仁同时被任命为铁道部副部长。

四、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时期
这一时期从1951年1月至1954年2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铁道兵团各部队随即先后停止国内铁路复旧工程,进行组织调整,待命北上。1950年10月29日,将派到上海铁路局的铁道工程第二团,改为铁道兵团直属独立团,移驻京山线芦台整训待命。11月6日,铁道兵第一师开始入朝,12月22、23日直属桥梁团和直属独立团相继由安东过鸭绿江南进。为了加强对入朝抢修部队的领导和指挥,1951年2月13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组成铁道兵团前方指挥所,2月18日由兵团第二副司令员李寿轩和政治部副主任陈力率领,自安东入朝,进驻朝鲜成川郡四佳面支石里,25日,三师部队分批从辑安过江。4月11日,在国内撤销汽车团,人员、车辆补入各师及兵团后勤部直属单位。4月19日 ,二师部队投入抢建鸭绿江便桥的战斗。至此,铁道兵团所辖3个师,2个直属团约2万我全部投入朝鲜战场的铁路保障任务。
中央军委于1950年11月命令铁道兵团部队立即入朝遂行铁路保障任务。同时,东北军区正式电令组成志愿军铁道兵团。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转隶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领导。
1951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批复,决定从铁道兵团机构中抽出大部人员,组成“志愿军援朝铁路抢修指挥部”,通称“兵团前指”,归志愿军司令部指挥。至当年5月,铁道兵团所属3个师、2个独立团约2万人已全部投入朝鲜战场。6月,中央军委电令,由铁道兵团领导机关和东北军区运输司令部以及朝鲜政府分别抽调干部,组成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简称“联运司”。6月20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以直属桥梁团为基础,与中南军区补入之新兵,组建了铁道兵团第四师,辖2个桥梁团、1个线路团,同时,将直属独立团改称直属桥梁团。6月27日,奉中央军委电令:由铁道兵团领导机关与东北军区运输司令部在沈阳共同组成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以加强对铁路抢修、抢运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兵团机关于7月先后移驻沈阳。8月1日,联运司正式成立,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兼任联运司司令员。此后,铁道兵团所属各部及临时配属的部队,统归联运司下设的抢修指挥局指挥。同年底,又组建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运输司令部,简称“前运司”,抢修指挥局所属之前方指挥部改为前方抢修指挥所,简称“抢指”,隶属前方运输司令部。9月8日,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局在朝鲜安州成立了前方指挥所,12月13日改为抢修指挥所,由李寿轩、彭敏和朝鲜人民军铁道复旧指挥局长权泽等同志负责统一指挥铁道兵团所属各师(团)、工程总队及朝鲜人民军所属铁道联队。
1952年2月15日,为了加强机关建设,提高部队抢修能力,兵团和各师机关的业务部门进行了精简、合并,兵团直属桥梁团改称独立桥梁团。
1952年8月,重新列入中央军委建制。自赴朝鲜直到1951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执行铁路抢修任务,修复铁路900余公里。此后在朝鲜北部1300公里铁路线上,针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空袭进行反轰炸斗争,快速及时修通被空袭炸毁的铁路。同时,东北军区正式电令组成志愿军铁道兵团。
为改变朝鲜北部铁路状况,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1952年11月,中朝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修建龟城~球场~长上里和内洞~支下里间铁路协定。12月中旬,成立中朝联合新建铁路指挥局,任命郭维城为局长,金相仁(朝方)任第一副局长,负责指挥新建铁道工程部队执行抢建任务。同时军委命令下在各战略区进行整训或执行施工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六师、七师、九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三师、五师,依次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六师、七师、九师、十师、十一师,划归新建铁路指挥局建制领导、指挥。新建铁路指挥局于1952年12月20日在沈阳召开了干部会议,传达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命令,进行了思想动员,布置了入朝工作。1953年1月,指挥局机关、部队分批入朝,进入指定位置。为了保证新建铁路按期完成,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决定,调朝鲜人民军铁道司令部第三旅参加新建铁路施工。
1953年1月,正在国内整训和施工的解放军铁道工程师第五、六、七、九、十、十一师入朝。 2月至3月,兵团机关和各部队根据中央军委颁发的编制表就地进行了整编,部队编为4个师又1个独立团,每师下辖1个桥梁团和2个线路团。9月9日,这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调归中央军委系统。随后,军委批复同意将铁道兵团第一、二、三、四师和原铁道工程五、六、七、九、十、十一师,依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十一师。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铁道兵团部队继续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在朝鲜承担了新建和复旧铁路的任务,至1955年5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全部返回国内。
1953年10月10日,中央军委再次发布电令,铁道兵团回国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部,归总参谋部建制领导。随后,军委批复同意将铁道兵团第一师、二师、三师、四师和原铁道工程第五师、六师、七师、九师、十师、十一师,依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二师、三师、四师、五师、六师、七师、九师、十师、十一师,原铁道兵独立桥梁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独立桥梁团。
兵团机关回国后即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关,10万人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
槛外人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