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曾有个段子,说:“上层人,人捧人;中层人,人带人;底层人,人踩人”。虽然说,把人简单地分划为上、中、下层,似乎有些不妥,但个中情形却值得玩味和深思。
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都出自底层或基层,即便是现在实现了阶层跨越或正在跨越之中,但对下层的环境、人们的心态和习惯做法,我们都还是有所了解的。我无意贬低我们下层的人们,包括我的同事、亲友。相反,社会中下层人们的勤劳、淳朴等特质,让我这个搞创作的人,常常感动、感叹和赞美不已。但有时,我们也确实为身边一些人的世俗、市井、市侩等不良习俗所困扰和烦恼。我把这些让人不待见的人,称之为“底层思维”的人。
所谓“底层思维”的人,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你取得成绩、成功了,他羡慕中又流露不屑的眼神;你遇有喜庆之事,他祝贺的同时似乎心又不甘,于是乎费着心思、转弯磨角地也要调侃、试图诋毁、贬低一下。甚至,在大家伙儿兴致盎然的场面上,他也能有意无意间、“哪壶不开提哪壶”地抛出一个让你尴尬的话题。这种人,在街坊、邻居间,在同学、同事,包括家族、亲戚之间,时不时“张家长、李家短”地炒话、嘀咕,人前人后地搬弄的是是非。其实,他们自己家里都已经是很窘迫了,但不论如何还是要惦记着别人家的那点事儿,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对自己内心无望与无奈的一种释放,以求得那一丁点儿、在他以为的“心理平衡”。
这种人的工作、学习、做生意可能也不咋地,但他们对世俗的做法、套路,却了如指掌,玩起来是一套一套的;酒席、饭局上穿浑打科,杀伐、劝酒,挤兑他人,他们游刃有余,自认是把“好手”。如果恰逢双方为同一见识,以怨报怨、以牙还牙,那就会出现“底层互害”、互踩的局面。
“底层思维”的人,最“毁三观”的,当然他们的思维逻辑:在他们看来,别人的成功似乎就是指着他们的失败。因此别人家的喜庆就难免要触碰他们内心的脆弱和自卑,触发他们的心理失衡。进而也就会出现那种阴暗的念头、不和谐的言行了。
在他们眼里,凡事只有“零和”,因此只有大家都不好、都不妙,才符合他的心理。他们从来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助(祝)人成功、“祝福予他人,方能有福报”,这个现代文明社会里最浅显的道理。
虽然,“底层思维”的人只是现实中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我们所有底层人群的思维方式,但它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的阻碍,对年轻一代的荼毒,其危害仍不容小觑。像这些年的常听说的高额婚嫁彩礼的“卖女儿”现象,以及重男轻女等丑陋之风,也都是“底层思维”逻辑的另一种折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让人诟病已久,而又长期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斥之为“劣根”,恐怕有些伤人或是伤人太多。我倒以为,还是应该唯物地看待和客观地分析。“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主要还是周边的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主观上的无知与堕落。首先是家庭环境,如果父母中就没什么文化,喜欢“包打听”、瞎嘀咕,家风不正的话,那对其子女必然会有所影响。
同时,其本身如果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高,又长期身处公司、工厂的基层、班组,或是乡镇、村组,长年被世俗的乌烟所裹挟、熏染,常常接触的是一些狭隘、自私、势利、嫉妒,以及相互利用、倾轧、挖苦、拆台等人性中丑恶的东西,那“近墨者黑”则是必然的结果。
现今,随着自媒体等各类宣传、文化媒介的广泛传播,社会文明的浪潮也是不断兴起。身处这个时代、作为现代人,我们还是要注意学习和进取,去接受新的理念,转变原有思维,努力改变现状。从自身做起,去提升和超脱,积极融入文明潮流和社会主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定得让我们的下一代人,赶上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步伐,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让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说句不好听的:我们这代人的“阶层固化”就固化了,但不论如何,我们的下一代,一定得让他们努力去实现阶层的跨越,至少再也不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浑浑噩噩地过活了。
(2023-11-29于清水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