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以自然风景为描绘对象,以笔墨技法表达作品情感和意境。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自然真实
中国传统山水画追求表现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力图使画面看似亲切自然,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家通过细腻的画笔运用和动态的线条勾勒,以及富有层次感的色彩运用,将山、水、树、石等自然元素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人在云霞》张筱玲
二、强调意境和氛围
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通过意境和氛围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画家通过构图和画面布局的调整,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情绪和意境。画家用淡雅的墨色或细腻的网状线条,搭配静谧或奔放的画面,营造出山水画独特的氛围和情调。

《来如春梦几多时》张筱玲
三、强调人文情感和哲思
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将人文情感和哲思融入作品中。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抒情的手法,以及山、水、人物等元素的巧妙结合,使作品表达深沉的人文情感和哲学思考,体现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

《山涧》张筱玲
四、注重线条和墨色的表现
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线条的运用,尤其强调以“线为体,墨为骨”。画家运用各种线条表现山、水、树、石等物体的形态和质感,通过线的曲直、轻重、粗细等来烘托画面的层次感和氛围。同时,画家的墨色表现也至关重要,通过墨色的浓淡、湿润、干燥等来表现山水的神韵和意境。

《枯禅》张筱玲
五、讲究“意境超脱”
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意境超脱”,即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使作品达到超越形式的境界。画家通过省略和简化的手法,使画面更加抽象和概括,使观者在观赏作品时能够自由地联想和感受,从而增加艺术的无限想象空间。

《万峯》张筱玲
女画家 张筱玲女士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基础融于了自己的绘画语言。 她有古文化功底,博闻强记,涉猎广泛,兼爱古文诗词。 每每作画,她都能较好的将诗与画这二者溶为一体,用画笔去表达,去探索绘画诗一般的意境和气韵。我们从她的绘画作品及题跋中,即可看出她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以及深厚的人文修养。

《桃源行》张筱玲
在继承传统,消化传统上,张筱玲确实下过一番功夫。为了得到更大更高的提升,她后来又转益多师,拜在董继宁、周韶华等老师,对山水的用笔用墨,亦有了更多更新更深的理解,并渐渐进入了心手双畅的创作佳境。 经名师点拔与熏陶,张筱玲在笔墨上可谓尽得风流。不仅善于用笔,亦善于用墨用色,尤其善于根据不同山水,运用不同的墨与色,来表现岀山水的层次、内涵与神祕,她笔下的画面十分美,既俏丽又飘逸,又能凸现山水的意境与韵味。彩墨酣畅,满纸氤氲; 刚柔并济,柔中呈刚。用笔用墨老辣遒劲。

《高树蔽俗图》张筱玲
在继承传统笔墨结构的同时,张筱玲力求以新的语言,新的构图方式,将传统形态转化为新的现代形态。而且,在意识、技巧上,与古人的苍茫浑厚之风相比较,亦有明显的不同,她的画风有一种简洁明朗之特色,笔清墨妙,逸气横溢。无论是高原、雪山、烟云、岩石、树木,都表现得柔隽秀润,细巧见力。她用心对山水,用心写山水,所以,她的笔可以幻化出层出不穷的大美之山。 从她的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北山的峻厚雄浑,南峰的鬱秀俊美以及异域风光的洁净疏朗。

《余霞》张筱玲
张筱玲寄情于山水,醉心于为高山立传,为秀水写照。她既是一位写实主义山水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浪漫唯美的山水画家。 她的画面,干净疏简,娴静幽美; 且笔笔入画,丝丝入扣; 呈现给人的是一种世外桃源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她把大自然的山与水、云与烟、气与光,用诗一般的画笔转化在自己的形与色之中,将时空转换成了空灵幽远的艺术世界。承接的是古人意脉,折射的是对艺术独特的见解和对生活诗一般的追求。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都是用心的在看,用心的在体验,她能她将所见到的大自然的山水形态,经过心灵的整合再进行兿术转化。做到"心随笔走,取象不惑"。因此,她笔下的山水,不再是表象的世界,而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她的每一幅山水画,都是她对自然,对自己内在精神品质、审美价值的理解和再现。

《寒山暮烟图 》张筱 玲

张筱玲
张筱玲,女,1963年生,现居武汉,芳草地画院副院长。198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系。2007年师从著名画家周韶华先生。2002年在中国湖北黄鹤楼美术馆举办中国画个展,参展作品80余件,其中《山韵》《生命礼赞》被湖北黄鹤楼收藏。2009年三十余幅山水画作品展出于武汉824创意园,参展作品《秋山情思》《黄山夜色》被主办单位收藏。张筱玲书画作品在多家网络平台展出和售卖,被众多中外友人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