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喜闻赵树标先生荣获“名垂百世的中国当代历史文化名人”美誉,事迹和作品载入典籍《中国历史名人大全》非常高兴。我与赵兄是多年挚友,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以表祝贺。

赵树标先生,河北饶阳人氏,新中国同龄人。出身贫寒,但天性聪慧,少年时期就滋生当作家的梦想,他的启蒙老师是饶阳历史文化名人肖献法先生,是我在地方的一位文友,如此缘分,使我成为赵树标先生“乡愁三部曲”,即:《影林乡贤》《老桑树底下的乡愁》《乡愁之声》的历史见证人。
赵树标农村务过农,军营留过踪,退役当过人民教师,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到华北石油,担任过二级单位党委宣传部长。工作变动后自己外出打工。丰富的阅历培养了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独到能力。他在部队就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代表作《啊,春蚕》,中期代表作《老姐如母》,晚期代表作《祖父的家书》,都在报刊发表获得各级各种奖励。

退休后,我们都加入油田关工委行列,经常在一起探讨如何搞好对青少年红色教育,传承革命传统,培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怀。他用手中的笔,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家乡、歌颂石油,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硕果累累。特别是近年来,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奔波于油田家乡之间,收集素材,编撰出版村志《影林乡贤》,以解乡愁。后一发不可收,写出村书《老桑树底下的乡愁》,近期又完成并即将付印22万余字的新作文学评论《乡愁之声》,构成了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歌颂故乡的三部曲。这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是需要何等的毅力,对此,我深表由衷的敬佩!

有人说,人老了,最好的生活就是养生,少管闲事。我小时候,确实看到农村一些老人,整天站在或坐在街头的石头、树桩上聊天打盹晒太阳。但我总觉得这样的生活索然无味。人来到世上为了什么?总该给社会、给家庭做点贡献吧。何况毛主席老人家早就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代文豪鲁迅先生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人要有理想、有奉献,活着才有滋味。说句最俗气的话,才叫“不枉来世上走一回”。赵树标先生无疑给了我后一种我所喜欢的答案。
当今之下,文学也出现很多浮夸、追名逐利现象。特别是敢于讲真话、反映当代社会现状真知灼见的评论更少。多的是阿谀奉承、相互吹捧。而赵树标先生的新作《乡愁之声》主要围绕《乡愁》产生的评论、发生的故事、开展的活动、留下的影响等为主要内容,都是亲身经历或认真采访的佳品。时下,文学轰动效应鲜少,评论匮乏,能产生这样的大作实属不易,在这里,我要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名义再次表示衷心的祝贺!

前几天,也就是立冬之前,我去赵兄家拜访,看到了《乡愁之声》的样书,即,三校稿,在我看来是很漂亮的一本书,封面有7个字:“老兵作家感恩篇”,很醒目。赵兄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人,因为感恩,才有此书。赵兄是个做事很细心的人,《乡愁》问世后,产生了很多深情的评论,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赵兄都做了细心的记录和整理,唯有细心才有此书。赵兄是个很有文学造诣的人,听说读大学时,文学评论专业就学得不错,50年来写了不少评论文章,也出了专著,是尚无名头的文学评论家,唯此才有此书。
谈起今后的打算,他说只要身体好,条件允许,他就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笔,继续在方寸之间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民众生活、社会见闻和心爱的石油。

这就是赵树标,一个以笔为荣的写家,一个以笔歌颂新社会、充满正能量的老兵作家,草根作家,石油作家,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老者。我见证了《影林乡贤》《老桑树底下的乡愁》出版后的好评如潮,并写了相关文章,我相信《乡愁之声》面世后依然会好评如潮。
期盼赵树标先生更多的大作问世!
写到此,意犹未尽,还想以几句打油诗做结:
赞树标先生
树高千丈根基深,
标准严格靠硬功。
前行奋斗有壮志,
进而硕果圆梦成。
(藏头藏尾诗 树标前进 深功志成)
作者李海生简介:

李海生,笔名理智,山西省左权县人,1969年16周岁参军到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4师,对外代号其中之一曾用8342。这是一支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部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基地(包括原子弹生产、组装、发射基地)、后续的“8.16”核工洞等许多国家绝密工程全部由这个部队“筑窝”。1978年退役,先后参加了华北、塔里木石油会战,长期在政工岗位工作。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毕业,高级政工师。喜欢文学创作,中石油作家协会、河北省摄影家、曲艺家协会会员,发表各类作品180余万字,长篇小说两部,杂文、散文、评论、诗集等4部,照片100余幅,部分作品被选为外教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