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刘备再谈人生》
作者:于海根

早上浏览网页,看到公众号上有篇《未读懂刘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的文章,很有感慨。
该文在熟读《三国》基础上,重点研究分析刘备这个人物。而且,用肯定的笔触,总结“常败将军”刘备波澜壮阔的一生。我深以为是,产生共鸣。
刘备为何能够成功?首先靠的是他坚定不移的志向。刘备从小就胸怀大志,抱有帝王之心。从刘备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义子叫刘封,而后主名叫刘禅,两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封禅”。由此可见,刘备的称帝野心十分明显。
刘备从一开始就以取天下为目标,半生戎马奔波,年到半百,还寄人篱下,寸土未有。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都没有变过初心。极度自律,永不放弃,这构成了刘备生命中的第二条主线。
他用超一流的努力和坚持,硬生生改变了自己不入流的命运,把自己强行拉高了几个档次,成为那个时代超一流的大人物。如果不是拼命的坚持和努力,我们就不会在史书上看见这个名字了。
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刘备人生转折的“三顾茅庐”,这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想当年,虽说诸葛亮有“卧龙”之名声,但跟刘备相比,是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的。刘备是左将军,领豫州牧,英雄之名海内无人不知。而诸葛亮尚只是一介布衣。从年龄上看,刘备47,诸葛亮27,足足大出二十岁。但就是这种情况,刘备几次三番翻山越岭腆着脸去见一个比他小二十岁的布衣青年,向他咨询国家大事,请他出山。如果你是诸葛亮,能不感动吗?仅从这一点,刘备就足以和他的祖先刘邦相比。
在人生艰难之时,刘备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不忘学习,不耻下问,努力寻找事业上的导师和同志。结果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一出山,刘备才迎来了人生的最大转折。
在当时刘备已经年纪很大,早就有着称帝之心,对皇帝宝座垂涎已久。诸葛亮违背着自己的谋划,把晚年刘备扶上宝位,但这也最终造成了刘备的失败。
当下的社会,很多人三四十岁就觉得自己很累,折腾不动了。而在一千八百年前,47岁的刘备仍然说自己“志犹未已”。
我觉得,从不忘初心、永不言弃的刘备身上,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英雄悲壮气慨。为了恢复汉室,完成千秋大业,连续的失败没有伤失掉他的雄心,多年的安逸也没有消磨掉他的锐气。
爱读史书、熟读《三国演义》的伟人毛泽东主席,很好地总结出了刘备的两个致命缺点:一是过早称帝,了确年少心愿;二是过分仁慈,过于看重感情。这两个缺点是人所共有的,但是要想成功就必须加以克服。成功不是来自于偶然,而是不断的谋划、努力,最后还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与感情。这对于刘备来说非常之难,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同样非常困难。
由此看来,做一个成功之人,属实不易。让我们再重新翻阅《三国演义》,再次感悟那些一曲曲英雄的悲歌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作者简介
于海根,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副研究员,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盐城市志》副总编。为江苏省地方志专家库成员,盐城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盐城市城市历史文化顾问,盐城地域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智库专家,江苏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盐城分院研究员。
(图文供稿:于海根)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