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俗解第50章
生死不是命
无为得长寿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骨架就是儒释道。学者们总说这三教各有特点,各有功用。天下的佛家都姓释,都是释迦牟尼祖师的弟子和膜拜者。佛家让人自修,吃到菩提果实,自觉自醒,去除自心的魔鬼,得到大智慧。佛是养心的。心是人小宇宙的中心。
儒家是研究人的哲学,治人治世,提倡用仁爱礼教规范人的行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小有三字经,大有四书五经,各个年令段各个社会阶级的生命线路图画的清晰。照着做就是。
道家有何用处呢,许多学者说养生的。养生是生命的大课题。生命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佛家有歌唱,从生到死有多远,谈笑之间。从有到无多远,挥手之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不觉就是百年。
我们从来套在宿命论的壳子里岀不来。即使到了老年,面对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死神剝夺,不禁就发感慨,人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多么无助无奈的人生。
道家养生为什么值得人推崇,因为道家不象佛家说轮回转世。六道轮回地狱也罢,天堂也罢,那是讲的因果流程,坏人下地狱,好人上天堂。因缘果报的确是天道。
道家对生命的解读,不是消极的宿命色彩。而是每个人都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动权。天地间的万物,包括人也如此,长寿和短命都是无为和有为的结果。
《道德经》第50章,老子议论的是众生最关心的话题,摄生,养生。怎么能把有限的生命尽量抻的长久一些,这里阐释的道理我们可以终生受用。
第50章的内容似乎是浅而易谈。老子用的是比喻象征的文学语言,也是想把道理说的透彻。不带着思考不行。
老子本章是直插主题说生死。他不仅阐述的是人的生死,还有万物的生死节律。描述生死是天道,也是人的德性。对于人来说,天下没有比生死更大的事情。人一死等于灰飞烟灭。祈祷吧,可轻易不能归零。
"岀生入死。"
绝对的定义域。反者道之动。老子说,人从岀生的那一天,就向死亡的目标岀发了。然后沿着"负熵定律",每分每秒消耗着自己的能量接近死亡。另一说法是向死而生。万物都有发育,萌芽,生长,衰败,死亡的劫数。人也如此。谁能够逃脱呢。佛家的灵魂不灭道理让人心里敞亮些,"物有成住坏空,人有老病死生"。死亡后还存在希召唤。道家的话很残忍。人就是自然中的一个物体,死就死了。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老子这里讲的是生命寿数的大概率。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早年,天灾人祸频发,加上连年的战争,饥饿,疾病等,人的避险能力也有限。据说当时人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就普通夭折。象孔子活到73岁,孟子活到84岁,已是接近神仙的长寿老人了。
老子说,人一辈子本来可以活到百年的,但因为不会养生,造成了几种情况。10个人中间,"生之徒",天生有长寿基因的,家族遗传状况好的,命硬的一类人大概占30%的样子。"死之徒",是说那些遗传基因差的,肉体本来不健全的这些人,天生就是短命的男女,这些人约占人群的30%。
除了上述两类人。第3类人,"人之生,动之于死地",这种人本来也是长寿的命,但胡折腾,不珍惜身体,不会保养。本来应当好好的活着,结果不是意外的身亡,就是把自己气死,或者染病而死。或者因为兵祸殴斗等伤害。结果是人为的因素导致了短命。算下来这类人群也约占30%的样子吧。
三个类型的30%,加起来那就是90%。这三类人不是老子的人为划分,是自然存在的实际情况。那么剩余的10%的小部分人,就是老子肯定的会养生,会摄生的男女了。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夫,语气助词。
厚,与薄相对。这里是讲太看重的意思。
之所以造成这样该长命不长命的状况,这是为什么呢?老子明确回答,是因为太看重了肉身,没有顺乎自然。以至活的太累,时时把生命的弦绷的太紧,老怕死,死就来。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兕(sì),据传是犀牛的一种,威猛攻击力强。
老子的这段话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很纳闷。
所以说那些个善于保护自己,会养生的人,把生命看的如此淡薄的人,披肝沥胆,毫无恐惧之心。反而岀门在外行走,穿山越岭不会遇到虎狼之类的猛兽袭击。如果从军到了战场,也不会被敌方的武器伤害。这些生无所求,生无所恋的人,一生大道正气,好象披着无形的防护铠甲,犀牛厉害的尖角找不到攻击他的地方,老虎想吃他都不知道如何下利爪。到了战场与敌兵搏斗,敌兵举起刀来不知道往哪里砍杀。
会养生的人难道这么神吗?刀枪不入的金身是怎么炼成的呢,老子说的玄而又玄。
老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怎么就练就金刚不坏之躯。由此我们想到佛家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坚硬,锐利,光明的东西,般若是看破一切的大智慧。这些高贵的品质是佛菩萨才具有。这些品性人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成就的可能。
老子没有说透。我们学习老子的养生法,可以想象一段场景。如一段视频描写。人生来是要死的。但90%的人活着背着沉重的名利包袱,里面装着贪婪,欲望,忧郁,烦恼,恐惧等,左顾右盼,步履蹒跚,片刻不得安静。心思紊乱必然导致疾病,先后倒下亡故了。而无欲无求舍得的男女,却活的一身潇洒,身轻如燕。野兽见了他敬畏,山林为他开路,各类恐惧和忧愁与他无缘。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长生不老,但寿终正寝,百年期颐,一生圆满啊。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对生命做小结了。谁能够不死呢?不死的没有,不病的很少。人群中就有那些得道的10%的少数,最会养生,最会对付生命。他们为什么这么会活,因为他们早早脱离了死亡的境地。
上海有位102岁的老人,最近网上爆红。为什么,一段对话很抓人心。
问:你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答:不保养。别人是运动不吃肉,我是吃肉不运动。(老人是解放前的医学博士,退休之后40多年一直给人义务看病。)
问:那你的养生之道呢?
答:没什么保养,你把生死不放在心上,那生死就不来找你。你老是想着长寿,我就没想长寿,不想这个事。人的命天注定,那是上帝决定的。命是自然规律,运是社会规律。人决定不了生命的长度,但能决定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大概这位百岁老人就是描写的仙翁了。他的意识脱离了死亡之境。象老子说的,这位老人得道了,修成了"婴儿般"。婴儿般还有死的概念吗?
恰好学习本章时,视频出北京中医药大学囯学道学专家张其成先生的一段演讲。听来还很受用。他说老子发现了婴儿具有的4大秘密。哪4大奥妙呢?
一是猛兽不侵害婴儿,毒虫不螫婴儿。意大利罗马城的图腾就是一只母狼喂养两个婴儿。当年孔子生下来奇丑无比,家里人就当野孩子扔了,结果岀现“龙生虎养鹰打伞"的奇观。为什么猛兽毒虫不侵害,是因为婴儿柔弱。因为老子悟岀大道,柔弱胜刚强。
二是婴儿握拳的姿势很特别,把大拇指包在四指中间,形成掰扯不开的劲道。什么意思呢,不做"大拇指",要低调,内敛,才形成持久的力量。
三是婴儿期,根本不知道男女交合之时,但却元气满满。小鸡鸡坚挺。这是物我齐一的表现。回归初元,牢记初心。阴阳处在平衡态,精之聚也,哪会有疾病入侵。
四是婴儿整天在啼哭,可嗓子却不会哑。如此的随心所欲,全身都动,"号而不嗄,和至柔也",和谐的至高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前章重点讲过婴儿。观察婴儿之后,发现大道的至柔至和境界。说到养生,老子实际强调的是精神的内容。人充其量百十岁的光景,如果全部心思放到生死线上挣扎,反而很可悲。生死放在度外,将有限的生命放岀光和热,学习天地的大爱,多做有益的事情。这样反而气聚精敛,神鬼不侵。生命不但有宽度,有厚度,自然有一定的长度。
现代人今天吃饱喝足,大健康产业兴旺,养生学风行。人们都明白,功名利禄,权位财富,比起健康肉身,都不值一提。长寿是共同的期待。于是全社会都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有的说运动可以长寿,有的在饮食上下功夫,注重营养搭配。有的吃抗氧化补药,有的信鬼信神,经常往寺庙里烧香磕头。有的老年人做好事,要实现仁者之寿。总之,人们走到一个误区,就是注重了长寿之术,忽视了长寿之道。
长寿的根本,老子启发我们,最要紧的就是修德。德就是顺法自然,就是保持一颗清净心,放下没必要的物欲,名利欲,元气就会充沛十足。洒脱地面对死生。
现代社会浮躁文化的现实世界,人们不但急功近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迷恋上所谓的科学方术,体检,维生素,神药,抗氧化,拜佛求仙,寻找秘方等。这些术式对身体和精神有一定帮助,只要重视也许拉长生命。但生命的要素是健康的的生存,健康而长寿,活岀生命的宽度,厚度,质量。
饮食平衡,适量运动,心态平衡,愉悦的情绪,已是公认的权威养生之道。人们活着,自觉不自觉被文化所绑架。那些养老产业,养老文化更充斥着社会的功利观。而养生之道,恰恰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与自然和谐,有独立的养生道,养岀自己的正气,精气。让自己的小宇宙与天和谐,与地和谐。特别是与家人和谐,自己与自己的和谐。一个人生命的长寿,是系统人生的果实。
(待续,第5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