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气爽,天气舒适宜人的秋天到来了,在这渐浓的秋意渲染熏陶之中,鄂州市华容城区打扮得五颜六色,色彩斑斓,316国道楚藩大道成为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
站在区政府门口放眼望处,道路两侧的房屋外墙粉刷一新,“荣华与共”的红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夺目。两旁的树叶一丝丝,一团团,一簇簇,仿佛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说悄悄话。树叶有的红的似火,粉的似霞,有的黄的似金,绿的如翠,它们争奇斗艳。28日上午8点多钟,鄂州市华容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员单位赴大悟县红色教育活动带着华容区“红色热士”的情感去追寻老区的足迹。

“大悟县原名礼山县,是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对鄂豫皖边界地区的反动统治新建设的县份。1933年1月,蒋介石下令将湖北的孝感、黄石、黄陂及河南省的罗山、信阳等县交界地带,各划出一部分增设一个新的县,并以当地的礼山为名命名为“礼山县”。1949年4月6日,礼山县全境解放。1952年9月,党中央政府为表彰大悟人民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借红色根据地大悟县之名,将礼山县改为大悟县……”74岁的老兵、鄂州市“百杰老人”、华容区“清廉家庭”代表魏谟佑深情地讲述着,他对史学、红色历史颇有研究,退休后担任10多年的镇老促会会长,还主持编撰了100多万字的《红莲湖志》。他生动的讲述把大家带入了烽火连天的岁月。接着,会员们个个以歌抒情,放声歌唱,车里充满了浓浓的“红味”。
“这么多年,有事没事,总想着朋友……朋友啊朋友,我们一起吼。”吴润泽浑厚的男中音回荡在车里。车窗外的景色在眼前飞驰而过,田野、道路、桥梁、稻田,还有镜子般的湖泊尽收眼底。

“我的老班长,你现在过得怎么样,你还会不会想起我……”来自区民政局的张江洪看到屏幕显示《我的老班长》歌曲,随即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还真是应了歌曲中的“想念老班长”那句歌词,在大悟街上,他匆匆与几位老战友相逢,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那份战友情在一次次的握手、招手中深深地铭记着。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随着佘德洲、熊茂文男声小合唱《打靶归来》,战友们仿佛又回到了摸爬滚打的训练场,并纷纷回忆起当年“饭前一首歌”的场景。特别是铿锵有力的“一二三四”吸引老兵们同声喊出久违的口号。一声接一声的“一二三四”发自脏腑,喊出了军人的气魄和力量,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王语文在自卫还击战中担任步兵侦案任务,战时立功。他演唱的歌颂党、歌颂祖国和人民的一首又一首流行歌曲,字字句句饱含深情,旋律悠扬动听。参战老兵缪胜清被这火热的“歌潮”所感染,即兴来了一首《为了谁》,让大家一下子融入了千军万马战洪魔的战友情、军民情。

军歌、红歌、流行歌交织在一起,如同明亮的色彩,在车里绽放,又像一幅多彩的画卷,一路走着一路铺开。“八口塘村紧邻十八潭景区,是市做“和美乡村”的示范点,我们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群众参与为核心,及时准确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充分激发村民‘主人留’意识,变‘你和我’为‘我们’,变靠村两委为‘靠大家’。村支书、主任贺海波告诉我们。
一座座山像蜿蜒弯曲的臂膀,将村庄搂在怀里,一缕缕如醉如痴的阳光,照在人们喜洋洋的脸上。站在山坡上,看到整个村子都沉浸在烟雨中,像是覆盖着一层烟雾,迷迷蒙蒙的,仿佛一幅大肆渲染的水墨画。

“我们村这几年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也大,效果也好。像徐家大林湾的网红江滩、“三国风景点”、马场等深受顾客欢迎,乡村环境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参战老兵汪安文结合中湾村的变化畅谈体会。
来到大悟县城关镇境内的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大家拾级而上,时儿抬头看看叠立在高山的纪念碑,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先烈敬仰、怀念之情。姜焱国、吕三民等参战老兵一边观看一边讨论。在这座只有28万人口的县城里,先后有168人参加革命,7万人壮烈捐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烈士的鲜血,每一座山头都飘扬过战斗的旗帜,每一个村庄都传颂着革命的故事。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占地面积1006平方米。四个陈列室共计线长111.4米,面积222.8平方米,陈列着著名烈士254人,革命文物、烈士遗物44件。
走在馆内,无论在哪一幅画、哪一张照片、哪一段文字和哪一面墙,都是那样令人震撼。
在漫长的岁月中,无数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复兴而投入激情与热血,贡献青春与生命。他们用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动人心弦的战歌,铸就了永生不朽的精神丰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铭记先烈精神,孕育斗争气魄,让全社会营造起纪念、缅怀、崇尚、学习英烈的浩然正气、浓厚氛围。”张江洪一边拍照一边与同行的同志交流观后感。(陈庆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