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君《寻山记·秋居》69×83.5cm 纸本设色 2023年 ( 图片为手机自拍 )
山川不老,我不老
文|未君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一日夜,读王维的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由于是深夜寂静,感触便会多些。我曾多次以画家的身份去过陕西西安市、延安市、宝鸡市,但却一直没有机会去过王维位于蓝田县的终南山下,更没有到过他居住了三十年的辋川。但我却在王维的诗中,早已勾勒出了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辋川,那里,草木自由呼吸,万物生长于天地之间;那里有连绵的山丘,有溪水潺潺,有曲径通幽,有鸟鸣与幽谷,有房舍亭台......我似乎梦里去过,于寻觅中徒然发现,那就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世外桃源。殊不知,现在,美轮美奂的“桃源”就藏在我的身边,并一直藏在我的心里,我可以无时不刻,可以任意地抵达那片精神的家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却如同一匹历经艰辛的马,走在山川的一角,所有的一切,那么熟悉,同时又产生出一种莫名的距离感。
或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心中的桃源情结,有时,我们会沿着弯弯曲曲的河流追寻而去,有时,我们会沿着重重叠叠的山岚攀登而上。我突然想起苏轼的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传 王维《雪溪图》36.6×30cm
在王维《辛夷坞》的诗意里,花开花落,缘生缘起,终究会缘落,无奈的忧伤与觉悟,都只在你生命中做一瞬间的停留。时光永恒,万物流转,唯有山水,可观照自我,唯有自然景致,可通往那一片不可知的精神高地。读了王维的辋川,我后来才明白,辋川隐藏着王维太多的伤痛。老之将至的王维因为辋川而成就了自己,无论诗文、书画,也只有辋川才使王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活出了自我与超凡脱俗,成为王维最终的灵魂归宿。因为辋川和家国离愁,王维走到了他最后的人生巅峰——涅槃彼岸。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诗《辛夷坞》
近现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有过这样的一句描述,“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思量,与王维《辛夷坞》中的意境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既把唐诗的意境自然地融入到了他的山水画中,使情感、山水,人格实现最终融合,我想,也只有王维做到了,他成为了一个灵魂的拯救者。
当笔墨在宣纸上游离,那种“目之所及”的景象,像是一种着了魔的颜色,充满浪漫和音乐的旋律。从春天画到冬天,我总想在每一个季节,放飞所有折叠的相思,把层层叠叠山岚,遥寄于千里之外的终南山下那个孤独的世界。

传 王维《辋川图》 局部
而辋川,也因王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开辟了一条“以辋川山庄为寺”的新路。这条新路,便是水墨之道,王维用水墨重构了辋川,也用自己诗性的语言再造了辋川。王维最后从禅宗的世界里,悟到了一种机缘和觉醒,成为一位以水墨为媒的诗性探寻者,走在那个时代的前列。
对于禅宗悟道,对于佛学,我是个门外汉,但很早就知道佛家有三层境界之说,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犹如佛家的三重门,“空门、无相门、无愿门。”既“从小我”到“大我”,从“人无我”到“法无我”,佛家讲只有日积月累不断地修行,然后才会恍然开悟,最后涅槃寂静,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艺术家的一切创作过程,不也是通过绘画这一手段,达到一种修心的模式体验吗?

未君 |《寻山记·秋声》| 63×83.5cm | 纸本设色 | 2023年
或许是对于佛学禅宗的兴趣,几年前,我就画了一组表现佛家花卉题材的作品,其中一幅《花开见佛》(图附后),我大胆地用佛家的“三重门”来构造我的花鸟世界。我想,走出一扇门,进入新生的另一扇门,从一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可谓“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我也曾用同样的心态去描绘一朵菩提地涌金莲:
祥云在花朵之上流荡,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掉落下来。夜色中的云朵,隐藏着某种神秘,天地之间,好像一切都在旋转。二重门之上,菩提之外,枝繁叶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菩萨之修悟,在于能利益众生,忍受常人难忍之苦,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之大行。“不懈息地努力,不断的进步。菩萨由修精进,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所以,大功德,无烦恼而快乐无比,从而进入欢乐的菩萨愿海。红尘短暂,知鱼游者之从容,知蝶互化者之自由,人生多境界,唯有实现三重门之跨越。
重彩入画,技与道,得道自在,花开见佛,佛永在心中。诚然,画家之手,是画不完尽世间万物的。这伊甸园式的多彩缤纷之色彩,以及那些真实的风景和景色之外的故事,曾经多少次温暖了你,温暖了我。当一只又一只孔雀跃过苍穹,我们是否也等待和飞鸟一样的旅程,之后涅槃。我们是否也会时刻去阅读画面上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从高处往下看到一切生机盎然的土地,从外表往内心深处看到时光与年华的交错。

未君《寻山记·秋暝》| 62.5×83cm | 纸本设色 | 2023年
诚然,我们每一个人最终要走向生命的尽头,但面对如此美丽的辋川和神圣的金莲,我们不能毫无意义地虚度此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佛学的意义其实就是不断地审视人生,使每一个人在繁琐的生活中获得解脱,并从那些微不足道的追逐中获得灵魂的籍慰。正如佛陀所说:众生皆佛,佛便是悟了的众生。
艺术创作之时,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艺术到底为什么?它真的能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精神籍慰?它真的能启迪我们的人生吗?它真的能拓展一个人天生的能量吗?它真的能弥补一个人先天的心理缺陷吗?后来,我慢慢得出一些感悟,如果一幅画能让能我们洞悉人性,那么,艺术作品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关于人性,著名油画家李自健先生以他的作品做了最完美的诠释,他说“我站在一种人性尊严和人道关怀的角度,以绘画表现的形式让这个世界不要忽略劳苦大众的存在”。

左图:作者与其四岁儿子近照
右图:作者四岁儿子线描画,他画下一家人居住的房子和饮食起居。
前几天夜里,一位省委领导连续两次打给我电话,和我探讨绘画中的“人性之爱”,探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他的最后的晚餐,探讨李自健的南京大屠杀。她说,读着李自健同志的书让我热泪盈眶,读着未君同志的书也让我热泪盈眶......一番热烈的探讨,我是十分震撼的,震撼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感动,我第一次才发现,“人性”才是我们这个世界一个亘古不变的宏大的绘画主题,这在莫奈,高更,卢梭,夏加尔,雷诺阿,米勒,梵高等西方大师的作品中,同样可窥见“人性之爱”,从此,我深深记住了这几个字。而我的作品要传达出的另一层涵义,不仅仅是让自己感动,而且还要学会忘掉,并能重拾一种积极向上的冲动与激情,然后,让人轻易地记住一个人,记住一些事,然后,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再然后,我也醉了,醉在我的《寻山记 · 秋居》后山的一隅。
但我没有忘记我四岁儿子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的童心却让我如此诗性大发,暗隐悲声。小家伙跟他妈妈说,我真的不想长大,真的不想读幼儿园了。他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想长大?小家伙及其认真地说,我长大了,你们就老了,人一旦老了就会死掉的。我听后立在隔壁画室窗前沉思了许久,半天做不出声来。后来,小家伙又叨唠了很多次:我真的不想长大。

未君《寻山记·秋寒》|62.5×83cm | 纸本设色 | 2023年
我屏住呼吸,试图用自己的笔墨创造另一个柴扉无争的山水田园,以咫尺之纸,写就千里之境,绘就万峰之巅。我一直崇尚的山林,茫然间,似乎谛听到一曲天籁,从辋川那边传来。我想,没有人可以阻止一个人长大,没有人可以阻止一个人去重构一座山峰。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山川不老,我不老;桃源不老,我亦不老。
2023年10月22日深夜记于灯下

未君《寻山记·秋居》局部1

未君《寻山记·秋居》局部2

未君《寻山记·秋居》局部3

未君《寻山记·秋居》局部4

未君《寻山记·秋居》局部5

未君《寻山记·秋居》局部6

未君《花开见佛》162.5cm×103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关于王维与辋川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辋川位于陕西蓝田县南10余里。这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因辋河水流潺湲,波纹旋转如辋,故名辋川。辋川在历史上不仅为"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辋川烟雨"为蓝田八景之冠。辋川在唐初是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别业,后被王维购得。从此,王维便过起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闲适生活。他依据辋川的山水形势植花木、堆奇石、筑造亭台阁榭,建起了孟城坳、华子冈、竹里馆、鹿柴寨等20处景观,把20余里长的辋川山谷,修造成兼具耕、牧、渔、樵的综合性园林胜地。
王维常陶醉于山壑林泉之间,同孟浩然、裴迪、钱起等诗友良朋"模山范水"、"练赋敲诗"、泛舟往来、鼓琴唱合,为辋川二十景写下了40首五言绝句,取名《辋川集》。王维还画了《辋川图》首创了水墨山水画,他也因之被尊为"画界南宗鼻祖"。
——文字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未君,1973年出生,籍贯湖南益阳市,林凡先生入室弟子,民主党派人士。现居北京和长沙,自由职业艺术家,独立学者。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曾在国内多所高校担任中国画研修班导师或举办讲座。作品三十余次参加全国大展并有获奖,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多次。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南省文史馆研究馆员,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九三学社湖南省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委统战部新阶联副监事长,中央统战部全国新阶层自由职业服务团成员。
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国工笔重彩画花鸟画和中国山水画创作,坚持以开放性的研究视角和微观的建构意识进行创作。在写生、创作与学术理论研究方向特别强调坚实的画史画论和美学研究,并富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著述自娱,代表著作有《银杏文学丛书·欲望的城市》《当代美术名家工作室文献研究·紫陌醉羽》《当代作家精品·沿着花开的声音去等你》文集三部,及《未君花鸟画作品精选》《未君画集》《未君白描花卉》《跟名家学技法·未君工笔花鸟》《未君唯美白描精选》《未君写意花鸟画赏析》《如何读懂中国画·山水画临摹与写生创作》《从写生到创作·未君山水画技法精解》等个人专著画册共二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