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人笔墨绘乡土记忆
——记乡土画家崔传平笔下的盖州情怀
●于学忠
“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旅途中,只有在梦想阳光的照耀下,他才会感到充实,才能走得更远,也走得更好。否则,他就会像一株缺少阳光抚慰的植物,渐渐枯萎。”
“笔歌墨舞秀辰州,风物盖州美名扬”。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一幅幅秀丽多姿的自然山水画,也孕育出一位位多才多艺的乡土画家。崔传平就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
他,就是一位带着梦想赶路的人,在他所钟爱的绘画事业中,拓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笔墨丹青写人生。
崔传平以乡土题材为主,用自己的画笔,诉说对这片土地的情感。
多年来的书画创作和乡村生活,特别是对乡土画创作的痴心不改,使他的农民画作品有着浓郁细腻的田园色彩,恬静中不失淳朴,斑斓中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成为全市最著名乡土画画家之一,成为扎根民间与乡土之质朴的坚守者。
——题记
遍走家乡河山
崔传平,原盖州市东城管理区农民村副书记,将近40年的国画生涯。1958年出生在盖州白果农场分场松树底村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七个兄弟姊妹,他是最小的,打从小就喜欢划划写写,小学的美术课更是他的最爱,美术老师手下的画笔总能把青山、绿树、花鸟虫鱼都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想要是自己也能学会这“戏法儿”不就可以把自己身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家乡美景都描绘出来吗,带着这个愿望在他17岁毕业那年主动又参加了县文化馆组织的美术培训班,潜心学习国画。20岁入伍当兵,小有名气的他成为部队里的小红人,部队的板报、宣传栏都让他一手包办。退伍转业后他仍然保持对画画的热爱,虽然家里很穷,但是家人总是能够想方设法的支持他的爱好,崔传平的二哥时不时将同事那里扔掉的铅笔头拿回来,绑上筷子给他用,有时也将发干的广告色块拿回家,加水润润就成了崔传平画纸上的色彩。“有志者,事竟成。”现如今,崔传平已经是辽宁省美协会员、营口美协会员、工笔协会理事、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顾问。
崔传平因自小对盖州山水、乡土民俗、人文景观兴趣浓厚,使他渐渐地与绘画创作结缘。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绘画素材的来源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多年来,崔传平一边用独特的视角和自然纯粹的手法编织描绘着乡村之美,不张扬,不倦怠,一边背起行囊走访周边,找灵感,寻经验。
崔传平说,从艺40多年来,利用农闲时间,他多次到毛岭、赤山等地写生。他特别注重写生质量,遵循古人画山“先读山、先知山”的遗训,到真山真水中摄取所描绘的对象。他对山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艺术感悟力,他画的山水都是他心中的山水。用崔传平自己的话说:“山水是真实的,艺术是虚幻的,创作灵感需要到山水中去寻找,并融入作品。”
他热爱生活,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他都深深留意。“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人,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养育了我,给了我灵性,我要用我手中的画笔把家乡美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热爱我的家乡。”带着这份铮铮誓言,崔传平用他画笔中的颜色炫彩了家乡的四季时节,描绘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山村的青山绿水、老人小孩、牛羊鸡鸭、野花小鸟,都成了他创作的题材,在他的笔下千姿百态。真乃是“行万里路、阅千般景,搜尽奇峰打草稿”。
他很少临摹画册,而是注重自己设计布局,每画一次,他都要自己研究满意的部分和不足之处。他坚持着“面向生活,发现自我,表现大美”,他秉持着艺术家共有的思维“艺术的使命就是发现美、表现美、奉献美”。在水墨意境的探索中,他不满足于固守传统的技法风貌,而以自己的审美观审视自然,不断探索水墨写意创作心路,着力追求自己的艺术语言,拓展作品内涵,将自然物象变为富有意趣的审美符号,把文人气息和时代精神无声地浸润在水墨逸韵之中。
风格独特山水画
翻看崔传平的朋友圈画册,会给人一种气韵生动,清新质朴,秀逸洒脱的感觉,画中既有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力,又有浓郁鲜明的时代精神;既有格调高雅的书卷之气,又有野逸率真的笔情墨趣。崔传平说,他的绘画作品是其多年苦学传统、追随时代的艺术结晶。在从艺这40多年中,他对中国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名家名作都认真研究。另外,他也特别喜欢观赏西方的绘画作品也是百看不烦。
天道酬勤,崔传平深入生活勤于写生,勇于实践探索,他的作品山苍树秀,水清石润,因心造境,意味深邃,展现了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形成了“苍润厚重、淳朴自然”的风格特点。作品《秋染辽南满山金》以善作田园诗意山水,名闻遐迩久矣。赏其写意画,笔墨似抒情佳句,含情多态,汪洋恣肆,可凝花鸟灵性,能溢山水清韵,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者矣。观其人也,有骚客情趣,多词人性情,握生花梦笔,才情兼美者哉!国画作品《峡谷深处露新颜》,画作中百年古柏苍劲有力,体现了一种厚重、坚韧的气质;我想,对一个有作为并想有作为的山水画家来说,若能有胸怀万壑的气度,自然便会吐纳人生与艺术的浩然之气。
乡土画家的乡土情。崔传平说,国画作品《峡谷深处露新颜》,这座山的原型就在松树底村,老人们起的名字多有不同。在他小的时候山中的桥还是木头做的,过桥时木头间摩擦的嘎吱嘎吱响声是童年不变的记忆,现在生活变好了,富裕程度也越来越高,石拱桥早已代替了当年的木头桥。山中的小路也由当初的石头路变成了柏油路,这条路通向的不仅是山后的村庄,通向的更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未来。“古柏参天伫崖间,碧水青山载流年;党恩泽民路桥畅,峡谷深处露新颜。”这是崔传平为这幅画搭配的诗。
崔传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天天笔耕不止,孜孜不倦地跋涉于求艺之路,画出了数以千计的以家乡风貌、乡土人情为题材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作,那些作品叠起来足可等身说他是一个传奇,决不为过。
2011年6月,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展现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凸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崔传平特意创作国画《峡谷深处露新颜》,给党的生日献礼。2015年9月,参加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辽宁职工报北方周末》成立15周年扇面书画收藏展;多部作品参加联展获奖被收藏。
乐此不疲育新人
崔传平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画家,是人们心中的“能人”。会画画,会歌赋,会跳舞,会唱歌……别人一样都学不会,而他行行都很出色。
如今,他依然沉浸在民间绘画的路途中。但随着成功创办了自己的艺术培训班后,他才发现,美好的艺术情操不仅能够带给身边求艺者勃勃的生机活力、进步、快乐和收获,而且对自己的艺术成长有着巨大的反哺和促进。
初学者拿着作品来找崔传平,或让他评点,或让他润色、修改,而他总是笑着接过作品,毫不含糊地为他们品评,尽管他案头的稿约积了厚厚的一摞。崔传平的画在当地画坛已独树一帜。这全凭他的聪明﹑勤奋﹑智慧﹑努力。他既非科班﹙没有进过一天美校﹚,也没拜师﹙名师指点﹚,每天一画是他的功课,每天一画是他的必修课程。他是‘用心’在作画,每一笔渗透他非凡的睿智,勤动笔就是他的成功之道。现在他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将自己创作的画赠送于学校﹑企业等,让社会各界互动,让美景画卷共享。”
“风沙伴我成长,苦水将我养大,我的画就在身边,咱老百姓喜欢什么我就画什么,书画艺术是我一生的最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崔传平,一位以自然为师的“草根农民画家”整天埋头于笔墨之中,执著地耕耘着自己的爱!
崔传平因为画画走出了乡村,也因为画画一直驻守在乡村。“我不会离开家乡,我熟悉这里,这里才是我笔下能说的故事,也是我想一直说下去的故事。”生动精美的乡土画,展现出新农村新气象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愿景。如今,崔传平终于以高湛的艺术魅力把美丽的盖州山川、风俗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幅具有浓浓诗意的山水风光、乡土民俗画,使山川成了无声的诗,民俗成了凝固的歌,维妙维肖地展现盖州乡土文化的艺术精华、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悠久的民族文化、秀丽的田园风光、盖州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踏遍青山人未老。崔传平在继续走着他的人生旅程,也在不断地编织、实现着他的梦想。愿这位揣着梦想赶路的乡土画家,走得更远,也走得更宽。
【作者手记】崔传平以乡土题材为主,用自己的画笔,诉说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批默默无闻的文化守护者。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城市文化的基因才得以传承,城市文化的光芒才更加闪耀。盖州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谈论文化,向往文艺,我认为是一件再妥帖不过的事情。书法之乡有幸,文艺之树长青。
作者简介:于学忠,笔名:佚名、文子、文岛,男,汉族,1976年1月出生,辽宁盖州人。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版权协会会员、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盖州市融媒体(市讯社)中心记者。
现己结集报告文学作品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岁月深处是芳华》、散文作品集《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四部。主编文学作品集《千年遗韵安心归处是辰州》、《古郡流芳盖州民间故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