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降,豆丝香,村头屋前晒满场。
沙窝乡胡桥村9组,一辆绿色的电动邮政快递小车,从豆丝晒场前驶过,熟练而准确地停在“艺姐豆丝”的门前。

“今天,又要发豆丝?”“是的,要发到云南。”“艺姐豆丝”是村民汪光高的家,汪光高在自家两层小楼的门楼上挂了个“艺姐豆丝”的店招。

汪光高是退伍军人,2016年在家开起了淘宝店,豆丝、糍粑、土鸡是他的主营。10月14日上午,他给鄂州临空经济区沙窝乡邮政投递员汪玉娇打了个电话,想邮寄一件豆丝。

此时,汪玉娇正在沙窝村财律豆丝厂收件。接到电话,她启动小“绿”车,奔走在弯曲的山村公路,约20分钟到了汪光高家门口。
此时,汪光高夫妻俩正在门口整理包装箱。汪玉娇停好车,上前帮着将晒好的新鲜豆丝装好、称重,“这单豆丝寄得蛮好远咧,要到云南。”“云南有个亲戚,非常喜欢老家的豆丝,每年都要我们寄一批。”汪光高说。

门前晒了一排排的豆丝,晒好的新鲜豆丝存在一楼厢房。趁机会,汪光高把汪玉娇请到库房,想讨个主意,“我们现有的包装箱一次只能装八九斤,有的顾客想多下点单。一只箱子又不好装,我们能不能用编织袋包装发货?”
到库房一看,汪玉娇马上解释,“豆丝是易碎品,邮件递送要中转。这个过程中,如果包装不好,会被弄碎。到了客户手中,蛮好的豆丝变成了碎末渣子,人家么样吃,是不是?用编织袋包装发货,肯定不行。”

看了看现有的包装箱,汪玉娇建议,“做一批比现有这个大一点的箱子,里面再进行小包分装,既能多装点,还能尽量防碎。”
汪光高家的大门一侧,墙上贴着微信、支付宝的支付二维码,一楼的两边厢房置放着货架成了库房。他说,每年仅豆丝销售就有上万斤,一部分是他自己送货上门,一部分是线上销售,“线上的主要是外地订单,汪玉娇上门收件已有好多年了。每次,我只要打个电话,她很快就到,减少了好多麻烦事,真是方便了我们。”

豆丝是沙窝乡的地方特产,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沙窝豆丝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建有豆丝文化广场。9月28日,在胡桥村还成立了胡桥豆丝产业中心。

最近十多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书信和电报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包裹和网购商品,乡村邮递员的职责也在不断延伸,邮包不断加重。但汪玉娇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无论刮风下雨,从来没有一天耽误。

汪玉娇是沙窝本地人,当了十五年的乡邮员,也跟做豆丝的农户打了多年的交道。汪光高是她服务的对象之一,“入秋,农闲了,就有好多农户做豆丝。我家也有亲戚在做,我明白他们的需求。所以,只要他们打电话,我就会过去,哪怕只有一件货,也会带出来。”

一碗纯香豆丝,一份家乡味道。乡村特产出村,无论是线上还线下,健全农村寄递末端服务网络是关键。如同一位建安工程师,汪玉娇开着小“绿”车,在为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找平、美缝。

据鄂州市邮政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鄂州市高度重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农村寄递物流体系节点建设,持续推进快递进村工作。今年我市出台了《鄂州市打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工作方案》。

到2023年底,全市基本建成区、乡镇、村三级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所有行政村实现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全覆盖,农民朋友们可以在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寄出和收取快递,方便又快捷。(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李洪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