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人家
作者:刘弼德
桃江河水清悠悠,种菜人家写春秋。瓜果飘香甜蜜蜜,生态名蔬“醉丰洲”。
走进蔬菜文化底蕴深厚的桃江,你能看到,遍布村落周围的蔬菜成畦成行、琳琅满目,清新诱人的瓜果香透过晨曦、夜色,在大地弥漫。勤劳朴实、种菜历史悠久的桃江人民,千百年来,曾经涌现出多少种菜能手,流传着多少神奇故事……
阳明文化“蔬”中来
蔬菜最早来自野生植物的采集、培育,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蔬菜栽培逐步兴起,野生蔬菜被逐步改良,种类也不断增加。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古人所言“三天不吃青,肚里生铁钉”便是最好的见证。
被誊为龙南蔬菜后花园的桃江,四季分明,土地丰饶,雨量充沛,树木郁郁葱葱,野草春发夏荣。其中的水西坝村,更是自然条件优越,不仅土地好,水资源还非常丰富,岗紫围背后山上流下的水还被誉为“玉泉水”。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世世代代勤劳淳朴的桃江人,也涵养了桃江特色的“蔬菜文化”。
种菜是艺术,蔬菜是文化。相传,正德年间,因平“三浰”来到龙南的王阳明,常到民间视察,一天和龙南知县来到水西坝岗紫围,正好遇到挑着一担尿桶淋菜刚回来的欧阳秀,便提出到他家吃午饭。欧阳秀不好意思地说:“吃饭可以,就是冇菜,只有萝卜、青菜和一些干菜。我马上到圩上去买点肉。”王阳明笑着说:“别太客气,这个就挺好。”
欧阳秀外号“菜秀才”,不仅种菜闻名,还是当地的“土厨官”,不一会,就准备了一桌像“十碗荤”的“素菜宴”,上面有捶鱼、肝肺、酥鱼、酥肉等。王阳明惊讶地说:“老哥,你变什么戏法,咋弄个一大桌大鱼大肉?”欧阳秀说:“这都是自家种的蔬菜做成的,看去像鱼肉,实为蔬菜制成的代替品。”王阳明定睛一看,可不是真的!一顿饭下来,不禁赞不绝口。最后,王阳明作了总结:“水西坝山好、水好、人好,蔬菜更好。”
古代的读书人求学条件普遍比较艰苦,为了应试中举,常外出拜师求学,一般只能带一些蔬菜制成的耐放的干菜。干嘚(菜干)的“干”与“官”同音,要想当官就得多食“干嘚”——于是,干嘚与做官就联系上来了。
桃江人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根据土壤性质种植农作物,经过长期的钻研和探索,逐渐掌握了蔬菜种植的技术,出产的蔬菜品质越来越好,成为有名的蔬菜村。有经商头脑的桃江人在县城的“黄道生”和“大街”,开了几家蔬菜销售行,有“水西坝黄条香干行”“水西坝鲜蔬行”等,专门销售桃江的瓜果蔬菜,生意非常红火。在龙南流传百年的熟语“江东荸荠莲塘蔗,萝卜青菜水西坝”,也对桃江蔬菜给予了高度评价。
“蔬”中做出大文章
桃江水西坝是与市区只有一江之隔的城乡结合部。俗话说:“一仓禾,三仓菜。”由此可见,菜的销量很大。生长在县城围边的桃江人民,抓住有利条件,发展蔬菜种植,总结出了诸如“人爱面,树爱皮,种菜更爱肥”之类的蔬菜谚语,令人回味无穷。
若想夫妻更恩爱,挑起尿桶去淋菜。这是体现种菜人家和谐致富的经典语句。
尿桶,是种菜人家必备的工具,承载着种菜人家的辛勤与汗水。那年代,每户种菜人家都有一担“特大尿桶”,没有化肥的年代,全靠粪便淋菜,而买粪便都是以担计算价格的。
勤耕苦种,冇病冇痛。种菜,有粗活,有细活,那些挑水挑粪的体力活都得男人干。当然,也有少数“女汉子”,不甘落后,也承担起许多体力活。
说起来有个笑话。有个老实本分、力大气粗的男子名叫“狗崽”,老婆是个“女汉子”,是个蛮不讲理之人。有一次,狗崽买了一担尿回来,淋菜后,菜苗一直没有好转,他老婆便埋怨他买的是“假尿”,淋菜时没嗅到尿臭味,两人因此大吵了一顿。狗崽为证明那尿是真的,一天早晨又来到前次卖尿的那户人家,一到门口就问:“你家有没有尿卖了。”这家小孩跑出来说:“没有了,有人昨天买了,要等我娭毑做到来。”——由此证实,确实有“假尿”:用尿桶装满清水,放些稻草,浸上两天,变成了尿的颜色,就可以卖了。从此,进城买尿的种菜人都非常慎重,总结了许多辨别真假的招来。
没有交通工具的年代,卖菜全靠一副“铁肩”,男人得负责把种好的菜一担担挑进城里,后来挑菜从肩挑换成了车送,再后来干脆用电动车甚至货车运菜了。
桃江蔬菜名四方,处处可闻藠蒜香。水西坝藠苗、蒜苗是蔬菜的主要品种,有经验的家庭主妇,都说买藠苗就得买桃江岗紫围一带的,更香、更脆。
“七藠八蒜”。意思是农历七月为种藠苗时节,八月为种大蒜时节。只要掌握了时节,就能种好菜,卖上好价钱,这正应了“种菜冇法,要懂季节”这句老话。
水西坝吴屋有一女子名叫娇娇,在娘家时跟着种植藠苗,练就了一身本事。娇娇婚嫁后,带领夫家20多户人家一起种植藠苗,大家向娇娇秘诀,娇娇说:“首先选好土,还得不怕苦,上山割草皮,风雨都无阻。”
娇娇毫无保留传授种植技术,还经常分享卖藠苗的诀窍。卖藠苗最巧妙的手法在于扎藠苗,每抓(把)藠苗都要用绣花般的精力来绑扎,让人看起来每抓藠苗就像花一样美,这才能卖上好价钱。
藠蒜不分家,种了藠还能不种蒜?有注册商标的桃江紫皮大蒜,辛辣味浓厚,名扬大江南北。
桃江乡发挥地理优势,把洒口、中源与清源几个村打造为大蒜种植村,在大蒜种植上,“蒜”出了一条致富路。
转变思路创新路
桃江菜农不断探索创新,打破传统种菜模式,从传统种植到大棚种植,走出了一条高效、富民、可持续的致富路。
走好“精准棋”,打好“精准牌”,念好“品牌经”,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蔬美桃江,瓜香天上”,桃江蔬菜虽然品种多种多样,但还是以瓜果类为主打产品;同时始终把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摆在首位,发展绿色农业。农产品在包装、种植、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一体化管理,以确保农产品符合国家对绿色产品的相关要求,确保绿色农产品能够安全地投入到市场销售中。
现在的桃江蔬菜基地,各大棚采取传统种植与现代栽培相结合的模式,着力发展处于蔬菜产业前沿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700多亩的大棚蔬菜基地,瓜果、叶菜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芳香浓郁,长势喜人,令人叹为观止;“蔬菜采摘区”蔬旅融合,老少咸宜,人们在玩乐中求知,在学习中玩乐,不愧为名副其实的“蔬菜大观园”。人们在学习新技术、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充分领略桃江蔬菜生产所蕴含的丰厚内涵。
模式决定成败,人才决定战果。在蔬菜基地里,有返乡的农民工,有退役军人,有创业大学生。这群可爱的劳动者在探索,在奋斗,幸福的生活向他们招手。
有奋斗,就有收获。2023年年8月,在全国第二个乡村振兴品牌节上,风里雨里成长起来的桃江蔬菜基地荣获“人才振兴典型案例”,在产业道路上“蔬”出了一条亮丽的致富大道。
作者简介
刘弼德,1965年7月出生,江西龙南人。江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龙南市作家协会会员。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人们》主人公。曾任桃江乡中源村村会计,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龙南市桃江乡蔬菜办主任。喜欢用文字诠释诗意,诠释生活。
(图文供稿:刘弼德)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