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关:一场波澜壮阔的相遇
梵 音
庄稼茂盛,树木葳蕤,鲜花盛开,芳草碧绿,俨然一帧花红叶茂的水墨长卷绵延于六月的天地之间。与这诗意的六月走进青石关,赴一场波澜壮阔的遇见。
多年前曾驱车与青石关村擦肩而过。汽车随山势盘旋而上,每拐一弯都别有洞天。参天古树与参差的松柏是大山的主宰。一条条山道如丝带自山谷飘然而上。山的褶皱间,大大小小的梯田无规则的自然排列。峰回路转,我的心沉静下来,随着思绪在山间飞扬。即便是匆匆的一瞥,也注定了我与青石关再次相见。

这次同行的是公安诗人李明老师,小小说大家邹立文老师,还有一位土生土长的青石关村作家大木老师。自然地,大木老师就成了我们的向导。六月的山风在青石关捕捉一场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自然之旅。一股清新、厚重的气息在山谷和村庄之间蔓延。六月,草木葱笼,一阵阵热浪袭来,村庄在绿树青山的掩映下与我们若即若离。站在村子中间,时光仿佛停滞,让我们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游离。大木老师向我们娓娓讲述着关于青石关的前世今生。
青石关地处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齐鲁第一关”。关北的峡谷间有一条通往关口的小路,长约3公里,两侧松柏苍翠,壁如刀削,越往上走道路越窄,仰头只见一线天,感觉如入瓮口,因此又称“瓮口道”,当地老百姓又叫“关顶子”。站在关下的瓮口道仰望青石关,似乎更能理解它的傲然气质。
天然的青石陡坡上,农耕时代的车轮留下了深深的辙痕。中间走大车,两边走空车,下行让上行。遥想当年,齐地的陶器渔盐,鲁国的丝帛织锦,车辚辚马萧萧,川流不息。因关路狭窄,过去只能通行一辆木轮车,一旦堵塞,两三天不能通行。灌木当道,杂草丛生,雨水冲刷,山石滑落,就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我们的先人与天斗,与地斗,在天与地之间趟出一条天路。我们席地坐在关口,感叹先人们的精神和胆识。几千年的山风肆意的吹拂,涤荡着心灵深处的震撼。

四面青山连绵不断的向远方延伸。从关口往北直到博山区白杨河村的十里关沟,有“九岭十八峪,处处有传说”的美誉。

城关两侧两棵千年的老槐树,算是传说的开始。在老槐树下,当年蒲松龄一张苇席,一个茶棚,过往商客歇脚喝茶不要银钱,却只求一个故事。一碗碗清茶,生生浇灌出一本《聊斋志异》。古道左边半山腰上是深埋了数不尽的黄金珠宝的藏宝洞。外边有一扇紧闭的石门,得需要一个娘生的十个亲兄弟才能打开。和石门紧挨着的,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偷吃了东家的牛以后,把牛头和牛尾分别放在山前山后糊弄人的“牛鼻子洞”,和“牛鼻子洞”正对的,是睡了八百年,被泰山奶奶在洞顶上戳了个小窟窿,晒了屁股才醒的“陈抟洞”,过了“陈抟洞”就到了山谷的底部,进入“九岭十八峪”的地界了。那些经年的传说像一幕幕大戏在眼前一一上演,每走几步便从这个故事穿越到了那个传说,这九岭十八峪,衍生了九九八十一个传说,在山谷回荡,在民间流传。
爬上关沟席地而坐,在关口回望青石关,尽管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基座,却依然雄伟厚重。此时,千年古槐迎风飒飒作响,树干用四五个铁箍固定,稍远的另一个树桩已经枯空,这历经千年的古槐和饱经沧桑的村庄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出关口往南是清一色的石板街,3米多宽,100米的路程依次排列于家店、孙家店、李家店、梁家店,古老的村落还有一家钱庄运营。而今,仅剩下一枝枝幡旗招展,我们却流连在幡旗后面的故事里不能自拔。踩在青石板路上,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传说。古槐、古树、古碑、古庙,让青石关散发出深刻和永恒的魅力。行走在村子里,仿佛看到昔日来来往往的车辆,看到住客们叫一壶开水烫烫脚,吃一碗热汤热水的农家饭,在热炕上睡个囫囵觉,一路的辛苦疲乏就都散去了。也仿佛看到少年蒲松龄站在关口前的大槐树下吟诵千古文章:“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村民焦方安的家中。远远地,便飘来一阵阵豆香。他们一家人正忙忙活活做豆腐。热腾腾的豆腐锅还没点浆,热情的焦大娘舀上几碗豆浆让我们品尝。一碗豆浆喝在嘴里,浓浓的豆香在唇齿间弥漫,让人回味无穷。乡亲们也有闻着豆香来的,焦大娘熟练的装瓶或装在他们带来的工具里。焦师傅的豆腐锅在原锅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竖砖,这样一锅豆腐做出来足有150~200斤,他每天12点起床做第一锅豆腐,送到博山城再回来做第二锅,下午一两点将第二锅豆腐送到博山城,一天的收入也就有了保证。做豆腐的关键是水质好,青石关村天然的自然环境,水质清洌甘甜,做出的豆腐口感柔滑细腻,醇香鲜嫩,豆香浓郁。青石关的豆腐在博山城名声大噪,博山的“豆腐箱”是鲁菜的传统名菜,相传清乾隆帝南巡时曾驻足博山,招待用膳时上有“豆腐箱”这道菜,皇帝食完赞不绝口。这道菜对豆腐的品质要求相当高,而青石关豆腐是他们的首选。为此,青石关村村民祖祖辈辈出豆腐的大有人在,传统豆腐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青石关村的品牌产业。
六月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热浪,天空飘过几朵云彩,路旁的野花正在怒放。我和大木老师、邹老师相约从青石关南关门出发去攀爬位于村东的齐长城。据史料记载,齐国和鲁国是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之一。齐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修筑,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壁垒。从村子里远眺,齐长城蜿蜒盘旋在山岭之间。我们一口气爬到山顶,站在齐长城最古老的地段向四周望去,山脉、河流、森林、草地尽收眼底。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如此渺小,尘世的风云随即烟消云散,心胸也顿时豁朗起来。周围的村庄安静的卧在山岭之间。忽然有一种穿越时光的错觉,仿佛自己也化作青石关的一道车辙,化作齐长城的一块青石,与时代一起赴一场波澜壮阔的相遇。

梵音,本名吕丰琴,山东莱芜人,济南市作协会员、周三读书会会员、张炜读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档案》责任编辑,山东作协第28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