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三大渡口
从济南市区穿行的黄河,古来有三大渡口,从西往东分别是北店子渡口、泺口渡口、邢家渡渡口。
大清桥下北店子
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洪水夺道大清河,流经菏泽、济宁、聊城、德州、泰安后,由平阴县陈山口进入济南市区北店子。北店子渡口地处吴家堡西南角,宋、元两朝年间已是大清河渡口,明洪武年初始有移民聚集,逐渐形成村落,始名开河店,寓意开河才有船渡生意,才有客人入店吃喝住宿。
清光绪十一年(1885),黄河再次发大水,在北店子庄前形成决口,冲垮了村庄。村民忌讳庄名不吉,因庄南有长清县南店子,遂改名为北店子。北店子村紧靠黄河边,对面是老齐河县城东关,黄河在这里形成“之”字形河道,由东西流向急转大弯变南北流向,是黄河进入济南窄河道后的第一处险工。
元明清三朝,济南府出西关去东昌府、北上京师等地,沿途经馆驿街、黄岗、匡山、吴家堡到北店子。北店子渡口是必经之路,十分繁忙。
明朝时在北店子渡口上游,原建有一座著名的青石桥,因桥架在大清河上,被称为大清桥。晴天站在桥上可依稀看到东岳泰山,《齐河县志》上有明确记载,为“齐河八景”之首,被誉为“泰山南峙”。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曾有诗赞大清桥:“风柔自觉轻衫便,山近微嫌湿翠多。日暮大清桥畔望,一丛春树拥齐河。”
北店子地处黄河大拐弯处,春夏秋冬两岸都有船渡,早些时候是小舢板,乘客十几人。每到冬季则比较麻烦,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北店子渡口破冰有详细描述:“次日早起,再到堤上看看,见那两只打冰船,在河边上,已经冻实在了……所以今儿歇手不打了,大总等冰结牢壮了,从冰上过吧。”全面封河尚好些,若是两岸冰封,中间河道流水就很麻烦,船民必须破冰开河道方能船渡,行人因天寒地冻滞留两岸,时有发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改用轮机船,能载10辆汽车,船上有二十几名水手,两岸码头相距近一公里,北岸码头在船渡旧址,南岸码头溯流而上,在今济齐黄河大桥上游,两艘大船来回摆渡。
上世纪初黄河边
过去每年3月,北店子渡口都要过刀鱼。黄河刀鱼,形似利刃,与鲤鱼并列为黄河特产珍品,由渤海边沿河口溯游400公里到达东平湖,一般麦熟时节产卵,6月下旬返回,鱼卵化为小鱼后也随之而行。早年间在北店子渡口周围随便抡一网,那银灿灿的黄河刀鱼便能收入囊中,油煎、锅烙、烹炖均可。刀鱼肉质白嫩,色香味佳,有益气养血功效,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而且还是老人、小孩和病人的滋补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北店子和邻近西张村买船人家不断增加,最盛时有船20余只。1965年4月,因重修北泺口至齐河县城公路,济南至齐河、茌平、聊城、邯郸等地的汽车改走北店子,北店子渡口升为可以走长途公交车的渡口。一时间,黄河两岸渡口车水马龙,同时亦带动起旅馆、饭店、百货等生意兴隆。1985年北店子渡口建起了二级石砌固定码头,此时北店子船渡达到有史以来的顶峰。
1990年后,黄河水上运输日渐萧条。2002年在北店子新建了黄河浮桥,渡口只留下旧址遗迹。因黄河淤背工程需要,北店子村又整体搬迁到吴家堡政府东邻,住进了楼房,弃船上岸的船民后代们已经完全城镇化了。
齐鲁第一渡泺口
泺口渡口因盐业发达而繁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相齐,济南便是齐国西陲门户,成为进取中原、争霸天下的跳板。泺口是渔盐码头,由是成为盐法《正盐荚》首施之地。
泺口南岸为官渡码头,曰上关道口,并形成一条街叫上关街,现已被黄河大堤所没。其下游不远处还有一个民渡码头,曰下关道口,有一小街叫下关街,主要停靠一些民用小船。地处水陆枢纽,泺口渡口有“齐鲁第一渡”之称。千百年来,特别是元、明两朝建都北京后,济南成为南京、北京之间军事和物资运输的咽喉要道。泺口又是东盐西运必经之地。宋、元代起始南粮北运,大运河在东昌府(聊城)、临清和德州与大清河(黄河)交汇,水路至泺口非常方便。清末民初,泺口渡口成为水路、公路、津浦铁路货运的中转站,沿黄5省90多个市县所需原盐多由此集散。还有大量运送粮食、丝绸、布匹、煤炭、石膏、木材等的船只往来穿梭,黄河水运繁忙时,经常有上百条帆船停靠在渡口两岸,白天帆橹竞发,夜间渔火通明。
繁忙的泺口码头(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水运的繁荣带动了泺口大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兴盛时这里有大小餐馆30多家,大车店20多家,盐栈、粮栈、炭店、木材店等100多家,是山东省盐业验收和缉私“盐引批验所”所在地。那时泺口街几乎每天都是集市,这在齐鲁大地独一无二,泺口镇也以其繁华热闹赢得了“小济南”的称谓。
泺口渡口还是黄河上最早的渡口之一,古时渡河刳木为舟,后来是船划子、小舢板、大摆渡、对槽船。新中国成立前夕,渡口仅有摆渡船6只,靠人力摇橹撑篙渡运。
1952年,泺口渡口出现了黄河上第一艘木质机动渡船。1953年,泺口渡口在黄河南岸建筑石砌码头,开始用拖轮渡运,渡船改为大摆渡双体轮机船,船长30多米。1966年4月,全国第一艘钢质双体渡轮在泺口渡口投入运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泺口渡口的黄金岁月,日均渡运汽车800余辆,旅客3000多人。特别是1976年建毛主席纪念堂时,10辆黄河牌大型汽车雄壮气派,满载“济南青”花岗岩料石多次乘船过河,成为当年泺口两岸渡船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1988年5月,山东省黄河航运局在泺口渡口原址上架设了黄河上第一座浮桥,从而结束了黄河泺口摆渡的千年历史。
通往天津卫的邢家渡
为获取官盐厚利,排解济南府城内涝,伪齐皇帝刘豫组织人力开挖小清河,用7年时间,在距离大清河较近的华山南边筑“下泺堰”,截断流向大清河的泺水,并在堰头南岸疏浚古济水河道,引泺水流入,成为小清河源头。下泺堰在《金史》中称“下泺口”,今称堰头村。人们在堰头设渡口,成为北跨大清河(黄河)必经之路。明、清两朝在这里设有巡检司,乾隆年间《历城县志》载:“领村二,曰堰头庄,明设巡检司,三八日集,在城北十八里。共三十一牌,户三百二十五,口一千五百七十五。”清末,因黄河走势向东北偏移,堰头村远离河岸,主渡口移至黄河北岸邢家渡,南岸渡口改为傅家渡。
黄河渡船
邢家渡号称“一渡三县”,是历城、济阳、齐河三县交界处。邢家渡原为民间渡口,最早摆渡人姓邢,后来各地逃荒移民来此定居者增多,以“船借八面风,航运谋人生”,渡船多是小划子、二驳头、大摆渡。也有人家开大车店、饭店招待过往客人,组成村落后以邢家命名为邢家渡村。
1904年济南开商埠后,来往天津、济南的商家和打工谋生者日渐增多。天津大麻花、狗不理包子、普华布鞋、永盛东帽子等品牌商品,“济阳帮”的能工巧匠,都是从邢家渡乘船过黄河进济南府。从济南东关大街起步,走东圩子海晏门、柳行、板桥、全福庄、石门李、堰头村、傅家庄便到了黄河边。沿途荷田广阔,肥大的叶片随风舞动,秋天飘香的稻田一片金黄,路边成排的高大垂柳婀娜多姿,直到30年前还有柳浪闻莺的景致。
邢家渡距济南老东门40里,是明清两朝济阳、商河、惠民、阳信、乐陵等县向济南运粮的必经渡口。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邢家渡村多户人家经营船渡和跑船水运,日伪时期船渡已是奄奄一息。1956年公私合营,部分船工参加了省黄河航运局。1964年,村渡口尚有大船3只,小船3只。河对岸傅家渡有船7只。邢家渡村的老船工胡顺才回忆说:“那时候每天下船,顺手在河里挂上两挂渔网,第二天早上一提网,十条八条鲤鱼、草鱼就活蹦乱跳入了船舱。”1968年泺口港口扩建以后,船渡运输多转移到泺口,1982年济南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后,在邢家渡口坐船过黄河的客流量锐减。1985年,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在邢家渡建起东郊浮桥后,船渡生意彻底结束。1973年,邢家渡西邻新建引黄灌区,输水灌溉济阳、商河等县市118万亩良田。
黄河奔流,冲刷着渡口的回忆。如今,济南市政府先后规划建设了济南黄河大桥、建邦黄河大桥、济阳黄河大桥、长清黄河大桥、黄河凤凰大桥、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等,以崭新姿态为两岸人民的福祉架起一道道彩虹,古老的北店子、泺口、邢家渡,三大渡口作为历史佳话,也将长久留在两岸人们的记忆中。
济南日报记者:整理/陈炜敏 编辑:吉颐 作者:黄鸿河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