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零落的儒宗
——从洪楼教堂到闵子骞墓
胡春雨
上篇:天主与天道
居住济南东城的洪家楼一带,断续已是多年,至少为青少年时代,留下了一大半最青涩的记忆。闻名遐迩的地标,当然是洪家楼教堂了:哥特式的建筑充满异域风情,峭拔的双塔高耸着十字架,透着宗教的肃穆,让信众仰望天主的荣光,彰显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与审美气度,令古老的城市更加多彩。但我从未想起过走进教堂,大约心灵上少了点交集,多了点疏离,也不相信如此神圣的所在,会向我这没有信仰的俗人开放。偶闻一位信教的朋友介绍,才知道教堂对世人是开放的——的确,没有传播传承,如何赢得信仰?何况善于传播福音,矢志改变世界的基督教!癸卯新秋,双节交汇,到处人山人海,于是选择教堂作就近之游。
走进宗教世界,乃知天主教也称罗马公教,与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分庭抗礼,历史上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逐步发展为基督教的两大流派。所谓公教,意在标榜其代表基督教文明的普世性,这就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自信了。教会和教堂,承载着宗教信仰,用一系列教规教义与礼仪节俗,把信众团结起来,让尘世中的人们享受宗教生活,获得心灵慰藉,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传教活动逐步深入内地,经过长期酝酿,历经八国联军之役,洪家楼教堂由外籍传教士利用庚子赔款修建。虽然在世界基督教发展史上,不可能高踞一席之地,但在华北地区可是响当当的三大教堂之一,难怪济南人奉若珍宝。
基督教信仰天主或谓上帝,我原以为只是来自西方的名物,偶遇宗教文化,方知其脱胎于上古时代中华先民的主要信仰。其中天主与山东人关系最近,《史记-封禅书》云:“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之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总之天主出自古代山东,在本地神系中排行第一,由此间接命名了泱泱大齐。
耶稣被信众奉为救世主,乃基督教的创立者,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大约相当于东方的孔子。作为教主的耶稣难免亦人亦神,被当作天主的独子,所谓“道成肉身”,大约是指宇宙真理的化身。而我们的先师所以为先师,首在是与普罗大众同样的人——有着共同的人性,共同的心灵,共同的喜怒哀乐。《史记-礼书》所谓“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靠人情而作仪”,世间达道原本出自人类心性,尽管我们也要“尊圣与天等”,但圣人从不是来自世外的神明,而是以其至诚之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从而洞察真理、遵循天道,“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让世界太平美好,“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一切事在人为,可以参天而立。
至于上帝,在《诗经》等中华元典中更是所见不鲜,譬如《大雅-文王之什》:“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总之是说只有赢得民众才能获得上帝眷顾,而上帝无疑乃主宰宇宙的最高神。只不过,历经周公孔子以来的人文教化,中国人早已超越对外在神明的信仰而回归人心,相信人类天赋的道德理性——尽管神界的天庭之中,我们的昊天上帝或玉皇大帝依旧主宰着世界,当他真正降临世间,却是人类可以体认而践行的天理天则与天良,由此让宇宙真理与人类文明相统一。因此,孟子说“尽性知天”,中国人所谓神明,无非人类固有的性灵与良知,朱子说:“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也。”故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让我们从固有的天良出发,于尘世之中构建大同世界。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底色,让中华文明与驻足神本主义的西方文明,走向不同路径。
于是,当基督教搭乘科技文明的巨浪涤荡中土,中国人久已淡漠的古老信仰也被赋予新生,上帝与天主似乎变成西方人的模样。谛视基督教的上帝,好比我们的天道,同样主宰着世界,而且无形体无方位,同样周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是为上帝“三位一体”中的“圣灵”。这种神学表达,颇让人想起《系辞上传》所说的“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个伟大的宗教,必然在深处洞察着整个宇宙,与中华文明虽有不同特质,但其内在精神一定可以会通。
在其“原罪”论中,我曾以为西方人乃彻头彻尾的性恶论者,乃知他们的终极信仰同样是“上帝爱世人”,上帝是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只是人类因被引诱而坠落,需要神的救赎,可谓意味深长。这种曲折的宗教叙事,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大可相反相成,譬如董仲舒所谓“天,仁也”,普育万物,生生不息,也指出“天之副在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人的形体、性情、道德莫不来自天,毕竟天人合一,人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部分。只不过先圣告诫我们“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故特重天理人欲之辩,让人类自觉战胜私心杂念,回归固有良知。在此自我“救赎”中,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会通中西,不同文明来自不同的历史沉淀,在各自的土地上自本自根,历经千百年成长而根深叶茂,赋予中西民族各自文化生命。当地球村时代到来,人类共处一个“天下”,更需要彼此理解、求同存异,方能各甘其食、各美其服。基督教无疑乃西方文明的主干,就像儒家之于中华文明,在人类深度交流交融的历史大势中,完全可以通过嫁接转化,为中华文明之树增长新枝。“海纳百川”,自古不同宗教在中华大地上和谐共处,莫非劝人向善,可以辅助教化。其中的前提,是回归固有的中华文化主体地位,让固有的文化根柢重焕勃勃生机。倘若根柢砍了,主干伐了,又谈何吐故纳新?
对于宗教,我终究是个外行,很难深入进去,看热闹是看不了多久的,瞅着时间还早,于是信步向着前面的百花公园走去,打算在步履可及的地方,看一看秋天。孰料在一转弯的角落里,遇到了先儒闵子骞墓,正默默地看着熙来攘往的后人。
中篇:先儒与文脉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闵损,字子骞”,以德行著称。如果数人头的话,闵子骞位列“孔门十哲”之一,与耶稣十二门徒应该有一比。如此说来,济南人身边的闵子骞墓,当然是中华文化史上响当当的圣地了。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大家对闵子骞的孝行无可挑剔。太史公盛赞闵子骞,“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曾经谢绝鲁国权臣的高官厚禄,只因“彼其视季氏不义之富贵,不啻犬彘”,毅然决然宁可出走:“如有复我者,则我必在汶上矣。”乃知儒门所谓德行之科,为中国人的立身处世树立了楷模,让中国人有为有守。
在广泛流传民间的《二十四孝》中,继开篇舜耕历山“孝感动天”之后,闵子骞以鞭打芦花“单衣顺亲”的故事,让孝文化从童年扎根民族心灵,也让济南有幸成为双重的孝文化圣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当继母只给闵子骞用芦花做的棉袄御寒,被父亲发现后愤而休妻,正值冲龄的闵子骞却乞求父亲,看在两个异母弟弟的份上息怒,最终保全了家庭,维护了人伦,成就了仁孝。二十四孝的故事,穿越千载流变,是中国人的宗教叙事,还是封建愚昧?
走进今日闵子骞墓,一方小院,一椽祠堂,一尊塑像,一抔古冢,周围堆放着四处搜集而来的碑刻遗物,挂出孝文化博物馆的匾额,比起隔壁人流如织的百花公园,显得格外清净。
与基督教热衷修教堂做礼拜不同,历史号称中国人的宗教,自古以人文教化凝聚共同价值,通过特有的祭祀文化缅怀前贤、传承文脉。故《礼记-祭义》云:“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首先便是“贵有德”,其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在于,“此五者,先王所以定天下也”。为此需要结合天时人事,开展庄重、持续而有节奏的祭祀礼仪活动,“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所谓春秋祭祀以时,迄今在民间节俗中仍有遗留。倘若失去了这种精神传承,就难免“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崩;三年不为乐,乐必坏”了。祠堂建筑以无用为大用,由此成为延续民族记忆、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信仰不是迷信,让中国人把历史留在身边,把丰碑树在大地。
与中华先哲的尊崇地位相称,历史上的闵子骞墓规模宏大,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残存着六七万平方米。然而毫无悬念的是,一切文化遗产无法逃离文革那场空前的浩劫。一百多年来,面对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在近代以来屡战屡败的心理阴影下,中国人民族信仰丧失,文化自信崩溃,作为思想学术中心的经学被肢解,“打倒孔家店”首当其冲,反传统的传统成为传统。当年梁启超先生预言的“公共信条失坠”,国民的思想行为“一切无复标准”不幸言中,势必危及国家社会之维系,在天翻地覆的国家震荡中,让一切灾难成为可能。改革开放几十年下来,国家逐步走向正轨,我们忙着吃饱穿暖,挣脱落后挨打,赶上世界潮流,还远没有走出中华文化的百年断层。如今这个断层就在眼前,就在你我心中的无知与冷漠,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任重道远。
据祠堂墙壁上的文字介绍,“闵子骞,鲁人也,齐相田襄子者执厚币以聘之,骞欲传圣道于齐,忻然就道”,为了实践文化理想终老于齐。死后葬于济南北郊的华山,后迁往今址。到了大宋熙宁年间,一旦文化复兴,朝廷势必“崇儒重道,访圣贤孑遗,扶名教之笺续,凡先世之名贤,皆立祠以祀焉”,与济阳闻韶台作为“先圣过化之地”都要修建纪念建筑是一个道理。实现文化精神的传播传承,必须融入现实生活,才能深入广大民众,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与基督教标榜政教分离、依靠教会维系信仰的历史路径不同,中国自古以文化指导政治,以政治领导社会,政府负有重要教化职能,看重“政教相维”的关系。每个可大可久的文化体系,都有其固有的方式,按照其内在逻辑展开,道不虚行,不可或缺。
至于历史文化名人的命运,总是与天下文运相表里,身后的荣辱属于来者。
下篇:孝道与孝经
闵子骞的伟大,在于乃中华孝文化的主要代表者。与基督教、伊斯兰、印度教等宗教文明不同,据梁漱溟先生阐释,“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因此“中国以道德代宗教”,自古“以伦理组织社会”,这是不可改变、不容斫丧的文明特质。
在中国大地上,“所以树立其文化之统一者,自必有为此一民族社会所共信共喻涵育生息之一精神中心在。惟以此中心,而后文化推广得出,民族生命扩延得久,异族迭入而先后同化不为碍。”无论宗教、德教,一个民族必须有所信、有所仰,才能有所畏惧、有所止,才能千秋万代走下去。所谓“孝治天下”,在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谱系中,孝文化自古居于基础地位。《礼记-祭统》云:“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既然孝文化来自天道人伦,郑玄所谓“顺于德教”,此处的“畜”字不妨训作蕴蓄、积聚之义,至于物质上“畜养其亲”,当然是最基本的了。
关于孝的本义,《说文解字》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可见,父子相承,循环无已,让中国人的生命在相扶中前行,在恩义中安顿,在天伦中永续。这一切,只是从家庭生活开始,而家庭未尝不是每一个人的归宿与港湾。孝读作肖,意味着继承,既是家族与民族因其共同基因而面貌相似,更是精神血脉的代代传承。因此孟子见过一句颇为老土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人们信仰生命,信仰传承,这种思想是不是过时了,人口问题是什么怎么办,需要留给后人继续思考。在血脉传承的继承上,《中庸》云:“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以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守卫祖产、光大祖业,积水成川、家国同构,留下如此广土众民的祖国。如此说来,百年来从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何尝不是演绎了一个孝字!
也就不难理解,王夫之《周易外传》云:“继之则善矣,不继则不善矣,天无所不继,故善不穷”,前人与来者构成永恒的世界,生命历程不只是当下薄薄的平面。在中国人看来,人间的孝道归根结底来自天理,乃宇宙生命生生不息的一部分,《周易-说卦》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天地父母无私的养育,才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造物主”。《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直到文明降生,赐予了人类文化生命。
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张载《西铭》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幼弱,所以幼其幼……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一个孝字,写出了中国人的宇宙观、生命观以至国家观,乃一种自然观、整体观也是价值观:宇宙生命乃共同整体,国家也不是西方政治哲学所谓“必要的恶”,大我小我你我之间,不外天然的伦理关系,其中只需一念之善,何劳贪婪放肆、你争我夺?在这样的文化精神里,没有原罪。
因此,伦理中国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同世界的向往,离不开一部《孝经》。孔子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自古“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作用如此之大,要点如此之简。践行美德只在生活之中,从珍惜生命健康到实现生命价值,无非仁者自爱而爱人的态度,贯穿于全部人生之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才是对祖先最好的交待,也是给子孙最好的榜样。
为此,上到国家领袖,只有与人为善,团结内外,“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以身作则,努力为人民谋求福祉,才能实践“天子之孝”。无论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还是崇德向善,身体力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才能守住祖先的血脉与光荣,避免因骄奢淫逸忘了自己。就算普罗大众,也要心存善念,忠顺不失,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人,养好自己的家。乃知孝文化培育的,乃“仁厚肫挚”的文化品格,让中国人懂得我不仅是一己之我,不是孤立的原子,只是苟活当下放浪一世。我之为我,在于以永恒价值的永恒追求中成就我。
“百善孝为先”,国家通过推行教化,把博爱、德义、敬让的道德精神纳入国风民俗,形成和睦的社会氛围,力图让中国人战胜粗俗鄙陋,成为“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做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的君子,最重要的文化意义,是要为中华民族培养一颗高贵的心。将孝道贯穿于生命全过程,“居则致其敬,养则至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培养人类天然的爱敬之心,令其彻始彻终,并以法律的层面严加保护。中国人信仰“道”,理论上说的通,人世间需要走的才叫道。
人类文明社会的构建,“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由近及远、由家而国,在现世生活中展开框架。其中的精神实质,不过是“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抚摸人心,生活可以不富裕,但不能无尊严,是为“至德要道”。当美德塑造品格,“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以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一个社会的构建,倘若只有外在的法律制裁,而没有自觉的道德支撑,将无法驾驭不可测度的人心。人类面对的困境,是努力用法律调整秩序,而法律往往被利益调整。
一部《孝经》,以短小的篇幅讲述宏大的道理,以浅近的抓手展开光明的事业,巨细兼顾,纲举目张,从日常生活到政治生活,出生入死,代代相承,让中国人过上道德理性的生活。祭拜闵子骞墓,是为了延续我们的文化香火,弘扬我们的文化精神,让我们一代代活下去,活出品质,活出尊严,活出价值。
黄帝纪元四七二零年秋八月于海右鹊华堂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