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中秋至,又是一年月饼香。
月儿缺缺圆圆,时光匆匆忙忙,不知不觉又是中秋时节。
在我们河底镇,有个经年不变的习俗,就是出门的闺女都要在中秋节给爹娘送月饼。
我是那个地方土生土长的闺女,即便是爹娘已不在人世多年,留给我的只有空悲切和常思念。但是父母双亲留给我血脉相连的手足,使我依然能够享受那份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所以无论如何,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回去一趟。
趁着秋高气爽,趁着雨后天晴,回趟河底老家,看看我的老哥老嫂子们,心情愉悦到无以伦比。
安排好家里事情,搭上那班通往渑池,中间路过家乡——河底的客车。从车上稀稀疏疏的乘客,便能想象得到私家车的大量拥有,给客车经营者带来的巨大冲击,也能理解家乡这条线路的客车,为什么从先前的一天多趟变成如今的洛宁——渑池,一天一趟对开。这种客车营运模式,又恢复到了八十年代,我初来县城上班时的样子。

由于今年前期的雨水充足,秋天的田野绿意盎然,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此时正是庄稼人抢收农作物的时间,遥望一望无际的田野中却难得看见有人影活动。这些年的外出打工潮,使曾经蓬蓬勃勃的农村,变的空寡而落寞。
我兴致勃勃地前来,就如同我心心念念的奔赴一样,然而,设想与现实的距离太大,使我叹息不已。
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那个凡事考虑周到、说话严谨、干啥周到细致的人,如今走起路来步履蹒跚,见人的表达方式只有哭和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久坐在大门一侧的石板上,目光呆滞,让人看到心里难受。

哥哥是我心目中的功臣级人物,在我们一家拥有十五口人的大家庭时,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的所作所为在兄弟中起着表率作用。每每遇事,哥哥是家庭代言的不二人选。他说话含蓄、亲切,表情达意恰到好处。我们都佩服哥哥有睿智的大脑,有如此不凡的好口才。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病魔完全改变了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即便是起来走走,也是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起来象征性的走上一段路后,又是长时间的呆坐。
这就是我那个事事处处都表现得尽善尽美的哥哥么?残酷的现实让人无奈,只有深深的牵挂和辛酸。
家兄的现状让我郁郁寡欢,无独有偶的还有堂兄的现状也令我唏嘘。
听闻堂兄前些时候因生病住院,现已回家养病,我决定去他家看看。见到堂兄,那个风风火火,啥事都不放在心上的人,如今坐在偏瘫病人坐的轮椅上,长乱的头发,瘦削的脸庞上写满了愁苦。一看到我,涕泪交零,张开没牙的嘴,呜呜哇哇的说着什么……那个原先被他服服帖帖伺候着的嫂子,衣衫不整,偎盘大脚的坐在床上,床上衣被凌乱不堪,令人不忍直视。一个家庭,有两个相同病情的病人,可以想象得出,他们的生活有多艰难。
按理说堂兄的两儿一女,应该在床前尽孝,服侍他们的父母双亲。可是在如今这个社会,儿女们自己的小日子也离不开他们的努力奋斗。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都是需要他们不停的劳作,才能解决,一旦停止打工,生活将无法保证。此时此刻,我深刻的体会到,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儿女们变得冷酷无情,而是当今社会现实,让他们的抉择处于两难境地。
看到这眼前的一幕幕,一阵不快瞬间袭上心头,故乡的美好变得渐渐陌生起来。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没有来得及坐下来和哥嫂们好好说说话,转眼已是返回时间。
乘车返回途中,幸遇原来的老邻居。她是我这次回家中遇到的另一个版本,让我内心深处的不平静有了一丝缓解。从她那里我看到了人世间相对温暖的一面。
为了来给母亲的老亲戚家小孩满月添礼,工作繁忙的儿子专程开车来送母亲,和母亲一块吃罢饭,带着母亲回家。搭乘他们的顺车,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体味中华孝道的真谛所在。

其实吧,孝顺并不是要求儿女们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多么的谦卑和恭敬。而是希望他们在父母真正需要他的时候,儿女们可以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完成父母的心愿。即便是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到父母面前嘘长问短,但他一定不要大声呵斥,动辄发火;父母是生你养你的人,他们的今天是你们为期不远的明天......天道轮回,谁也难以逃脱,好好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
悠悠天地间,生活在故乡热土上的亲人永远是我心心念念的牵绊,愿他们都能远离疾病,平安健康,过平平常常的日子!

作者简介:张红粉,洛宁河底人,挚爱文学,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