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姓探源与肥城杜氏之兴盛(二)
肥城杜氏十九世孙 杜先锋
〔按语〕两回请到族谱都很心动,油然而生敬宗慕族之情,遂萌探究家族发展脉络初衷。究因序言、谱碑志、墓碑志等均为文言文体、版式老旧等阻而止步。一次家宴中,观族人报本追远之情绪激昂,终决心探源求根,费两月余草成本文。恰逢癸卯拜月嘉节,分享给族人,以凝心聚族。顺祝阖家幸福,花好月圆!
(二)祖荫功德
①修谱收族 《重修谱序》开头讲道,“谱也,上承先人之志意,下启后人之法守。且支派恃以分明,昭穆赖以不紊也”。《续修谱序》云,“物始于天,人本乎祖,安妥先灵则赖乎祠,传世系则凭于谱”。谱是赖以考世系,分近远,别亲疏,使支派延而不紊的神书,犹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族谱①。当历史的脚步走到咸丰元年(1851年)时,肥城杜氏祖先已在肥城耕读繁衍半个世纪。因支派诸多而散居,各处先人为赓续根脉,建祠堂以妥神灵,树谱碑以序支派,昭穆世系厘然不紊,一切为后人着想。此前各地所藏谱牒末经合订,然而族姓愈繁,阖族之众,有支派之不明者,有长幼之失序者,于是先祖们经过阖族公议,决定将各处谱牒复修后合为一卷,供各庄誊录,以传于后世子孙,共敦水源木本之思,咸怀敬宗睦族之情。且支派长幼秩然有序,虽散居各处,犹处一室也。其宗旨为“同心以昭亲睦族,复立规矩以垂后裔”。这就是肥城杜氏第一部完整的家谱。其对子孙的教诲意义深且至也。族谱② 。 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杜姓人口迅速增多,且迁往外地者居高不下。有贤士“观族姓之愈繁,虑支派之愈纷”,便倡议重修家谱。经诸公议定,迅速启动工作。凡原谱内添注的余幅,仍按旧式续后丁之名次,载在清析,星罗棋布,了如指掌。且将首部谱志与新续部分竣合为六卷。务使世世代代读书耕田各安其业,共兴报本追远之思,以延绵绵瓜瓞之续,所谓尊祖敬宗收(团结)族,此其是也!故此,重修族谱,厥功甚伟。族谱③ 。 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族谱又过了四十六年历程。族内志士观族人更加兴旺,且迁居他处者世代有之,意恐因年代久远难以悉访;又念将我先祖之游宦者、青衿者等名臣贤相伟人杰士载在史策,昭昭在人耳目,使后世继先人之辙。遂纠合族众公议修谱。且主动担当重任,以承先人之志意,尽报本追远之情怀。由此一举,后世必怀兴旺发达,光宗耀祖之志;亦为祖之盛德也。本次续谱增加了考察支派考证辈次项目,加重了工作难度与工作量。编纂人员不辞辛劳,赴汶上、宁阳等地考察,与杜氏宗亲论证渊源与世系次第情况。经严格论证,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族谱④ 21世纪初,中华进入太平盛世。肥城杜氏后裔已遍布宁阳、东平、长清、岱岳、汶上、江苏等地。肥城族群更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源远流长。盛世修谱是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族内志士认为,“忠孝是我族传家之宝,经史是兴我族之因,思亲念祖是我族之传统,报本思源是我族之风尚,乘借盛世之东风编修族谱,乃我族内头等大事。”一经呼吁,云集响应。参与人员志愿奉献不计报酬,且主动捐款作为启动资金。于二O一一年元月九日举行空前的祭祖大典。制定了方案,组建起编纂班子,续谱工作全面展开。新谱的编篡采用龙凤续的格式,即女性也可上谱。根据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除杜氏子女登记上谱外,凡收养的子女和上门女婿的子女均可登记上谱,做到了与时俱进,务实求新。在家的、在外地的,能联系上的,全部作了登记,工作十分到位,上谱率达到了98%。因历经变迁,杜氏族谱所存无几,遂将老谱再版,以便珍藏。老谱为第一部,分六卷;新谱为第二部,分三卷。新谱志于2014年圆满落成。本部谱书更具全面性、客观性、权威性。
②严教治家 首部家谱《例言》规定,“自祖先以至今世,凡有善行(道德高尚)及有官职、有成就人士,皆载于谱,以光宗祖,以表彰典型,使后人知而生慕”;要求“春秋庙祭务必亲到,尊祖敬宗收族全在于此,但须少长有礼,燕毛序齿,以昭敬睦。如有狂安戏谑不遵礼体者,宜严加训饬,否则摒诸庙外。”谱中还强调,“族间有事实属有关大体,需庙中会同族人,访众论听老成,顺情协理以酌处断,如有自生事端,聪明自恃,血气自雄者,不得擅扰族众”。指出,“庙中公项,原为祭礼而设,如有余积以公用,岂得任不肖子弟侵占费耗?宜公同酌议派人管理,其有所见利息,若干使用,存留若干,统于庙中祭时声明族众,庶不致多口生心(疑)”。提倡“读书上进固属光宗耀祖。虽不尽然,但能安分,亦不愧为子孙。如有不顾羞耻,贱行犯款,忝辱祖先者,即行摒诸庙外。序言里还对修谱、藏谱等事宜作了严格规定,明确要求:“序谱原为敦族睦宗,凡任事者务各秉公持正,不可少存私心,各逞意见,自诩才能,应公正办理。若有私相谤议,妄肆吹求,扰乱公事,此辈宜重罚,不可宽恕”“凡领谱者宜珍藏之,不许任意抛弃。如有沾污与失族谱于他人之手者,宜于祭祀时在祖庙内以堂刑责之”。
《杜氏家训》勉励族人把“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为左右铭,对族人的道德行为做了严格的规范,具体要做到,“尊祖敬宗,凝聚血亲。修身齐家,谓伟丈夫。主辅有义,往来有节。经纬相扶,血脉相持。尊师爱众,忠信可为。贫不失尊,富不弃义,为官亲民,为富惠仁。惜时如金。读书明理,做人成才。少壮努力未雨调缪”(节选)等。综上所述,先祖对后代教育及对家族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③祖德流芳 肥城杜氏祖先之功德,能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不灭。兹择取几例,与祖人分享。
伯祖教子 伯祖深谙教育后代的重要性。据《谱碑志》记载,初来肥城时,时局尚不稳定,顾不及诗书,专事家计。其智慧堪比陶朱公,家业很快兴起。定居以后,遂将两个儿子思荣、思盛送入郡庠府学读书,均学有所得,功成名就。由此,家族兴起良好学风。三世祖杜杰官至广西布政使(二品)。五世祖杜泾,将汝标、汝材、汝辑、汝桢四个儿子全部培养成材,分别为拔贡、教谕、省察官、廪生,均以文彩或政绩著称。崇高祖,道光已酉年间考中举人,供职文林郎。后裔中,或以明经做官,或以青衿(学子)蜚声,德艺双馨者,世不乏人。
泾祖修身 五世祖杜泾,脱颖于艺林,蜚声于国子监,英年升任为陕西盐运司。其为官清廉,亲民爱民,有悬鱼钓水、两袖清风之美誉。当时坊间流传一则颂扬他的神奇故事。大体情节是:泾公梦里去拜谒郡守,见一女子被绑跪在大堂前阶下,披发裸体,背穿铁钉,血流如注,其状惨不忍睹。公惊问其究竟,得知是一罪犯。祖公竚视许久,对郡守说,她罪不至死,已伤的严重,且放掉吧。郡守遂命人松绑、拔钉,释放了女子。祖公梦醒,女子惨状,犹在眼前。约两年后,泾祖赴宴于莱芜。主人呼舞妓侑觞(助酒兴)。只见两妓窃窃私语,一女指着泾公说,两年前就是公救了她。祖公细一看,的确是两年前梦中救下的那位囚女。祖公甚觉惊奇,做梦竟能救人?世人曰,是泾公的德行感动了神灵!
楠祖拒功 六世祖汝楠能文善武,武林悍将也。天生神力,可单手将庙中新铸的大钟举上头顶,时人称之杜千斤。且善射,百步穿杨,万发万中,名震当世。时值江南苏州府红罗女叛乱,巡抚与山左(山东)省函商,聘楠祖率军南下平叛。楠祖使用的大刀重三十八斤,由俗称飞毛腿的两力士专门抗刀随行。遂斩首元凶,歼杀数以万计,苏州恢复太平。姑苏人颂德不衰,专为楠祖修建生祠(为活人建的祠堂),以纪念功德。大明皇帝钦封“姑苏元帅”,楠祖固辞不就;又酬赠千金,仍毫无所受,遂归故里。自叹,“南征虽是卫国救民,然而屠戮生命确非吾初衷,深感愧疚”。于是便皈依佛门修行,直至无疾而终。祖上德厚,润泽后世,致使杜氏家族兴旺发达,人才辈出。至2014年第四次序修谱,肥城杜氏之后裔已通布宁阳、东平、长清、岱岳、汶上、江苏等地。肥城族群更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源远流长,总人口已近7000人,以安庄、边院、新城、汶阳居多,14个街镇均有分布,占肥城总人口0.7%,远超全国的平均比率。
肥城杜姓是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家族。五世祖杜泾为官德行天下,六世祖杜汝楠平叛红罗女贼寇,为国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近代有杜允贵为抵御外侮,抗击日寇,英勇就义,名垂千古;历代名人雅士数不胜数。当代有军团级、厅县级干部100多人,教授、硕士、博士有130名之多,企业家、科学技术人员更是层出不穷。世代宗亲视家族国家利益为一体,秉泰岳之神秀,汶滨之风韵,儒家之教诲,勤劳朴实之美德,历经沧桑,艰苦创业,开发了膏腴之田,建设了美好家园,为中华民族之复兴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