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城与肥族、肥子国
文/左丘明研究院

肥城的地域名称源于境内的古肥子国,古肥子国为肥族人所建。春秋之前,肥族人的先祖——狄族人(史书中称之为戎狄)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一带,所以又称为北狄,姬姓,系黄帝后裔,以游牧、狩猎为生,善骑射。公元前7世纪初,北狄分裂为赤狄、白狄和长狄三个部落,各有支系。不久,一部分白狄族人东迁,散居在齐、鲁、卫、晋、宋、邢等诸侯国内。著名的中华民族源流史研究专家何光岳先生则认为,肥族人可能是黄帝的玄孙后稷的一个分支,最早居住在今河南杞县东北的肥阳集一带,后来北迁到今河南淇县南的阳河,到周初又北迁到今山西昔阳县东五十里的昔阳故城,融于白狄。

历史上的肥子国最早在今山西昔阳建都。同属白狄族的鼓子国也建都附近,唇齿相依,过着半游牧、半狩猎的生活。因“子”系其所封子爵,故称肥子国和鼓子国,这两个小方国位于周王畿(jī)与晋国之间。周襄王十六年(前636),晋文公即位后,不断发兵攻打南边白狄族的东山皋(gāo)落氏,从属皋落氏的肥子国和鼓子国被迫东迁,移都到鲜虞国境内,成为鲜虞的附属国。周景王十五年(前530),肥子国被晋国所灭,国君绵皋被押运回山西昔阳,囚禁在故城内。肥子国遗民失去了国君,四散流徙,一部分向东渡过黄河,其中一支到达齐国西南边境的今肥城北坛一带,与以前散居在这里的同脉肥族人会合。由于当时齐国与晋国都想争当霸主,相互攻伐,战争不断。齐国便扶持与晋国有灭国之仇的肥族人在边境要塞,也就是泰山西麓今老城的北坛筑起城墙,复建肥子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并结成联盟,共同对敌。王瓜店至潮泉一带成为肥族人活动的中心地带。肥子国在齐国的扶持下得以快速发展,延续约300年之久。汉初置县时,取“肥”子之“成”为肥城县行政区划名称,北魏改“成”为“城”,延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