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统筹“五区”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深度融合东湖高新,打造“中国药谷”
(一)坚持规划先导,实施产业集群科学布局。
一是搞好生物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以光谷生物城为龙头,将武汉光谷生物城、武汉关南生物医药园区、湖北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鄂州市华容区、武汉左岭镇,作为500平方公里的“中国药谷”核心区。在充分发挥各生物园区之内的地缘、产业基础和改革优势的前提下,经过充分调研,本着合理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进一步科学统筹”五区”生物产业发展的规划。

二是搞好聚群链体系布局。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发展、科研体系等方面实现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全面对接。实现产业内部一体化,建成学、产、研、销的协作体系,形成集生物、药品、医疗器械、药包材、药用辅料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集群,成为带动我省东部和南部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快的增长极。集中优势资源,逐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和拥有知名品牌、具有先进水平、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壮大特色产品,其质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占有重要份额。
(二)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实行产业同城设施共建。
按生物产业区域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如城市发展规划、区域交通道路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要对梁子湖统一管理,使其成为继武汉东湖后的第二个生态旅游区。要实现:区域规划、交通、通信、医保社保、户籍管理、“七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等公共设施建设、公司注册等共享。对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水、电、气、管网等未来建设,葛店区、华容区、光谷生物城、关南区、左岭镇应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三)坚持产业第一,共同提升和共享六大平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已经基本建成六大平台,即:技术支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及加速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产业融资平台、人才引进和培育平台。根据上述”五区”连片发展的要求,对这六大平台还需进一步打造、提升并扩大其辐射效能。实施平台共建共享政策,加速“中国药谷”协调快速发展。
(四)打响“中国药谷”品牌,辐射带动省、市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光谷生物城和“中国药谷”均为成为在生物领域的国际知名品牌,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打响。在进一步提升光谷生物城品牌形象的同时,又做好“中国药谷”的整体形象设计,全方位、立体式开展“中国药谷”宣传活动。在北京、香港等地举行“中国药谷”新闻发布会,亮出品牌,扩大影响。开通“中国药谷”门户网站,与中央、省级重点新闻媒体网站及我省其他地市新闻媒体网站进行链接。

要以光谷生物城和“中国药谷”品牌和扩大了的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带动和辐射武汉市9个区在建特色生物产业园区,以及全省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挂牌的生物产业园区。
湖北确有雄厚的中药资源优势: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显示,湖北省拥有中药资源种类居全国第四位,多种中药材产量居全国前列。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中药资源2196种;神农架林区,被誉为“天然植物园”、“天然动物园”、“植物、动物种质基因库”和“中草药王国”,拥有中药资源2128种;大别山南麓中段英山、罗田、麻城县等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药资源。这些资源优势均可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也可以借助“中国药谷”的牌子,建设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园。

本文作者柳骏,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武汉市企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2005年获得武汉市“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先进人物、2007年度全国十佳CIO、2008至2010年度CIO等荣誉称号。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武汉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医药行业物流与供应链集成平台项目”的研究与实施。主要负责了2007年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现代中药产业物流与供应链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工作。2009年参加了由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下达,国家药监局安监司和政策法规司组织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药品生产质量和流通影响的分析预判”课题组,负责生产部分的编撰工作。曾任武汉冷冻机厂微机室主任、武汉麦克维尔公司信息部经理、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兼信息中心主任。现任鄂州市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武汉爱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13年主持新建高度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无菌冻干粉针剂车间,成为湖北省制药企业中第一家部署全流程生产监控体系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