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至28日,山西省乡宁县第三次鄂文化研讨会召开。来自北京、河南、湖北、山西有关专家学者及鄂文化爱好者40余人与会。鄂州市《鄂文化研究》一书四位编辑应邀参会。以文会友,探讨交流。笔者与会发言《鄂之流变探微》受到关注。

鄂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理独特,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曾是鄂国、楚国、吴国之王城、帝都或陪都。诚如楚史专家刘玉堂在《鄂州与名人》总序中云:“鄂”,既是湖北省的简称,又是今鄂州市的一个古老称谓;“武昌”,既是今天现代化大都市武汉的组成部分,也是古代鄂州市的一个响亮的名称。鄂州,不愧为一座悠久的古代都市和欣欣向荣的现代城市的称号。

随着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专业货运枢纽鄂州花湖机场建成投运,“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 ,鄂州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研究梳理发掘传承“鄂文化”,增强鄂州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促进中部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现就鄂之流变、鄂州应大打“鄂文化”品牌之思考,简述如下:
一、“鄂”之流变
据《鄂州市志》载,鄂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前,其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劳作。回望“鄂”五千年来之流变,是一幅精彩纷呈弥足珍贵的地名文化长卷。

鄂地。鄂州市博物馆鄂楚历史文化馆展厅展示,早在2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鄂地就有古人类治动。境内发现出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人工打制和使用过的石器。新石器时代,境内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的先民生活居住的村落遗址共计40处,此地人类活动留下有数十处遗存:鄂州的雨台山、和尚山、螺丝岩、罗家嘴、门前地、吴家大湾遗址等,鄂地先民凭着简陋的石斧石铲石凿的工具,从亊农耕渔猎等生产活动。在鄂州的一些原始居民区内,几乎每处都有石斧、石铲发现,这些工具是先民对鄂州原始农业进行开发的极好证明。

鄂族。在商周时代,鳄鱼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江南鄂州地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草泽繁茂,最适合鳄鱼的繁殖。于是,一个以捕鳄鱼为生的部族鄂族产生了。他们也被称为“噩”。金文中的“噩”字即是古人捕鳄鱼的器物,四个“口”是鳄鱼在捕兽器中发出的叫声。“鳄鱼夜吼声如雷”、“其声如鼓” ;“夜则鸣吼,舟人甚畏。”

鳄鱼是鄂地先民的图腾崇拜。在鄂地西山江边,古时是鳄的集散之地。崇拜鳄就是崇拜龙,鳄有一种精神,就是勇往直前、所向无敌的精神。“噩”,是噩字的原始创意,是噩字的本义,是鳄鱼的会意字。当噩字充当地名,属于引申义,便成为鄂字的初文。
鄂国。鄂族由捕鳄鱼得名,经过漫长时间演变,由一个鄂族部落逐渐形成、壮大以后而产生鄂国。鄂国政治经济中心在今鄂州市境,亦即当时扬越的经济中心。鄂州市南面不远的铜绿山(1956年划入大冶市),可能是扬越当时最大的产铜基地。扬越丰富的铜矿资源和先进的采掘冶炼技术就成了鄂国的巨大财富,创造了青铜文明,开始了鄂州历史上的首度辉煌。鄂国活动域境涵盖今鄂东南、湘东北和赣西北等广大地区,势盛时达江淮一带。这,也就是湖北简称“鄂”的最早来源。

东鄂。据《史记•楚世家》载,周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扬越,至于鄂(今鄂州市),自此鄂属楚,为东鄂。鄂熊渠兵临鄂地之前,鄂国的鄂侯,背靠长江,面对鄂渚(即樊湖或曰梁子湖),扼束江汉,上可沟通中原,下可控制江淮,而且士地肥沃,物产丰富,更主要的是鄂地矿广铜,蕴藏丰富,昜于开采。鄂侯凭着这些有利条件,不服周,公然反叛周王朝,结果被周夷王派兵扑灭。熊渠趁机至鄂国,大封3个儿子为王。其中子熊红封为鄂王,修建鄂王城。此后,楚国疆土日益扩大,力量更强,几至诸侯之盟主。在楚国800年的历史中,熊渠“至于鄂”的战略意义及武功建树都是耀眼夺目的。

鄂君亭
鄂邑。战国时为鄂邑。鄂邑作为封邑,据范文澜先生所列《西周东周年表》统计,鄂君承续时间共达455年。这在楚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因此,鄂邑可以被视为楚国除国都之外的第二大政治中心。
楚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颁发“鄂君启金节” 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鄂君的封地约在今湖北鄂城一带。鄂君启节于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青铜铸造。《鄂君启节》铭文挺拔秀丽、圆润秀劲、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同时也是研究战国时楚国交通、政治、经济、地理和商业赋税制度的珍贵资料。
鄂君子皙是鄂邑中期的一位封君,他是楚共王之子,兼楚国令尹(宰相),地位十分显赫。据刘向《说苑》记载:鄂君子皙乘青翰之舟,下鄂渚(今梁子湖),浮洞庭。驾船的越人,稳把舵,轻摇桨,唱着优美动人的民歌《鄂君歌》又名《越人歌》,风格自然清新,委婉深沉,俨然《楚辞》的先声。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楚辞巨匠屈原,在遭流放期间《九章•涉江》与 “鄂渚”直接关联的内容:“乘鄂渚而反顾”。 《鄂君歌》和《九章•涉江》 这两首诗歌极大地提高了“鄂”字的知名度。
鄂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下令推行郡县制,自此之后郡县制成为了两千年来的主流制度。秦置鄂县,这便是“鄂县故城说”的由来。鄂县的治所在今湖北鄂州市老城区东。鄂县辖域约包括今天的鄂州、黄石、大冶、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山等市县和武汉市武昌区、江夏区。
汉承秦制。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封大将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
武昌。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4月,孙权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这是鄂州市古代称“武昌”的开始。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公元222年孙权在武昌受曹魏封吴王,修建吴王城。孙权从建业迁千家富户与工匠来武昌,使武昌时有人口10万。武昌为全国4大铸铜镜中心之一,有“铜镜之乡”之美誉。武昌不仅是郡治、县治所在地,更重要的是吴国国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外交活跃。
公元229年夏,建都武昌第9个年头,孙权在武昌正式登基,自号吴大帝。改年号为黄龙元年。同年9月孙权迁都建业,派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武昌从这时起实际又成为东吴的陪都。公元252年,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奋封齐王,王都亦设在武昌。公元265年9月,吴末帝孙皓又一度迁都武昌,欲加强长江中游的守备。但吴国的大官僚地主是江南世族,不愿离开本土,左丞相陆凯引用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的童谣上疏谏阻,却成就了武昌鱼之名。
“武昌”一名自孙权起,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朝(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次年改名寿昌军),时间长达1700余年。
历代名人屈原、陶侃、李白、元结、李阳冰、苏轼、苏辙、黄庭坚、薛季宣、岳飞、丁鹤年、李有朋、张裕钊等……如同灿烂的群星,为鄂州的历史人文增添了异彩。
“上下武昌城”,是指湖北的武昌府城,即今省会武汉,亦故江夏县治;武昌县城,即今鄂州市区,亦三国东吴首都。民间习惯称省府城为“上武昌”,县城为“下武昌”。
鄂城县。1911年在上武昌爆发辛亥革命,1913年下武昌因与省城武昌重名而改称寿昌县。后因与浙江省寿昌县重名,于1914年改为鄂城县(因本境有鄂王城,故名鄂城)。这是“鄂” 字回归,本地称“鄂城”的开始。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鄂城进入又一个辉煌时期。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湖北工农业生产,途经鄂城杜山临江视察棉花生产。
鄂城市。1960年11月,撤销鄂城县,设立鄂城市,次年恢复鄂城县。1979年11月,鄂城县、市分设。鄂城县和鄂城市并存。
鄂州市。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文,建立省辖鄂州市,撤销鄂城县、鄂城市,将黄冈县之黄州镇并入,下辖鄂城、黄州、两个直辖区和华容、长港、程潮、梁子湖四个派出区。1987年黄州区划归黄冈县,撤销四个派出区,设立鄂城、华容、梁子湖三个市辖区。
2013年7月22日 领袖莅临鄂州,先后视察位于杜山镇东港社区的武汉大学杂交水稻鄂州实验基地,长港镇峒山村,并同部分村民进行座谈。指示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8年2月9日 ,国务院 中央军委批复同意新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总投资372.6亿元,建成亚洲第一个、全球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2022年7月正式投运。已开通14条国内客运航线和5条国际货运航线,覆盖亚洲、美洲和欧洲。2023年7月1日正式启动鄂州花湖机场顺丰航空货运航线转场工作,3个月完成后,花湖机场国内货运航线将突破40条,覆盖华北、华东、华南大部分地区。初步形成“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的快货物流圈格局。机场建设运营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鄂州应大打“鄂文化”品牌之思考
领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鄂州应大打“鄂文化”品牌之思考对策:
一是成立“鄂文化”研究会。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热爱“鄂文化”人士参与,开展调查、研究、梳理、发掘、传承鄂文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做好顶层设计,短中期与长期结合,软件与硬件配套,市内外与国内外并重,分步实施,全力推进,力求实效。
二是建设三处“鄂文化”地标雕塑。地标是城市独具特色的建筑物或自然物,浓缩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可在西山江边建一座鳄鱼地标雕塑。噩是鄂地先民的图腾崇拜。西山江边,古时是鳄的窠巢。在西山江边建一座鳄鱼雕像,因为那是一种鄂人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其次在鄂州火车站,可建鄂王熊红父子地标雕塑,以传播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精神。再次在鄂州花湖机场附近,可建鄂君启节地标雕塑,以展现其面向全国全球开展商贸大物流的宏大规模和气魄。
三是命名一批“鄂文化”标志道路和建筑物。如在城区主要道路、街巷、学校、社区、车站、码头等处,以鄂地、鄂人、鄂山、鄂水、鄂氏族、鄂县、鄂郡、鄂邑、鄂侯、鄂君、鄂王、鄂国等带有“鄂”字标签的古老名称冠名,使之如影随形,世代相传。
四是仿建一座鄂王城。西周时代的鄂王城,秦代的鄂县故城,孙权建都的武昌城,都在西山之麓(古称樊山),从开辟时代开始,三者就连在一起,已经成为定论。其遗址位于鄂城钢铁厂老区东部至市中心医院老住院部大楼一带。长宽百余米,面积约万余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战乱洪水及人为开发,鄂王城己被现代文明所覆盖,很难再现其真实面目。建议在西山附近,参照武昌门、武昌楼之设计,建一座鄂王城,使其成为鄂州重要地标和人文景观,让“鄂文化”定位清晰,吸引四方游人。
五是择机在鄂州召开全国性“鄂文化”研讨会。邀请国内外“鄂文化”专家学者和热爱“鄂文化”人士携文赴会,相互交流探讨,发表真知灼见。整理“鄂文化”论文集,公开出版发行。并策划出版“鄂文化”研究丛书。形成类似湖湘文化、荆楚文库那样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六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在权威网络媒体手机微信等现代信息平台上开办“鄂文化”征文,内容题材广泛,如新闻消息、通讯、杂谈、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小品、戏曲、书法、动漫等,同时专题拍摄“鄂文化”电影、电视宣传片,让“鄂文化”走向全国;并伴随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鄂州花湖机场的飞机起飞,让“鄂文化”飞向全国,飞向全球。(杜政宁)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鄂州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