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假期跟我家的第三代小幸幸在一起的时间较多,从中得到的乐趣不少。
小幸幸好些时候一看到外公外婆来了,就会自己穿好鞋,伸出小手来牵着外公或外婆往门边拉。只要天气允许,我们也大都会满足她的需求。她喜欢踮起脚来按电梯开关,喜欢让大人抱起拿着钥匙开门。看来“家”的归宿感和自豪感不光是成人有,孩子也不例外。她尽管在外面玩得很尽兴,却不会忘记让身边的大人看住她带下来的东西。有一次,她玩滑滑梯玩得挺带劲的,尝试着从不同的地方上去到同一个地方下来,还尝试着不同的姿势,甚至为了爬行方便脱掉了鞋子。“小幸幸加油!小幸幸加油!”我也到旁边为她呐喊助威。后来她玩够了,便想玩一玩自己的助力车。可是,她往原来放助力车的地方看,根本就没看到车了。她急了起来,我们也帮忙寻找。很快,我看到一位小男孩在骑着她的车,就告诉她小朋友在玩。她往我指的方向看去,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助力车。她仰着脸望着爷爷,显然希望爷爷将自己的车要回来。她爷爷跟她说先给小朋友玩一下。她看着她的爷爷,觉得值得信赖,往她的助力车方向再看看也就静下来了。小男孩的妈妈表扬她的大方并把手上给孩子保留的玩具枪给她玩,我赶紧跟小幸幸说:“阿姨表扬小幸幸了,小幸幸真棒!”不久小男孩骑着助力车来到了他妈妈身边,看到自己的玩具不在,大哭大叫,他妈妈气得骂他“孤寒”,玩人家的东西可以,自己的东西哪怕不玩都不愿意给别的小朋友玩。我忍不住笑了。这时候有一位小女孩想骑助力车,小幸幸急忙跨上去坐着往前移动,没多久就停下来了——原来她只是想宣布自己的主权,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去玩了。我心里赞叹着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既宣告了主权又不得罪人。真是小精灵呀!
小幸幸的爸爸给她买了一个数学玩具,上面有数字和图形。她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注视下玩得特别开心,小手摆个不停。我想逗着她说话,便在她弄着什么我就大声地告诉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1、2、3......”“3”她终于叫了起来。我激动地说:“掌声响起来!”围在她身边的亲人都鼓掌,她玩得更开心了,边玩边嘟囔着,还真给她说对了几个数字呢!小孩渴望成为备受瞩目的中心人物,大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小幸幸的外公对这个外孙女疼爱有加,经常在嘴里念叨着。一旦有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便想方设法逗孩子开心。他拿着自己给孩子买的小木块放到手心,嘴里念念有词:“这里有一块小木块,看到了吗?”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他迅速将木块转移到另一只手上:“木块哪里去了呢?”孩子当然很快就掰开外公的另一只手找到了木块。“小幸幸真棒!”我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鼓励。第二天我去她家,孩子居然学着外公那一招,拿起一块小木块迅速移动到另一只手上并往后背藏了起来。我自然积极配合:“小木块呢?怎么刚刚才见的,一下子就不见了呢?”孩子得意地将后背的手往前伸,我装着恍然大悟的样子大喊着:“原来是小幸幸藏起来了,真厉害呀!”这种“互骗”的游戏面对幼童趣味无穷,但是如果在成人世界里也玩这种掩耳盗铃的游戏,恐怕我就没有兴趣奉陪了。
围在小幸幸身边的大人不少,孩子在亲疏上自然有自己选择的标准。她外公就跟我说过,有一次他休息带着小幸幸到她家所在的小区绿化带玩。本来玩得很开心的,一看到她奶奶就急忙跑着、叫着扑过去。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自我安慰说:“孩子的选择是最真实、最朴素的,谁带得她多就跟谁亲。”谁知道跟小幸幸接触最多的奶奶也吃醋了。那是一天下午,小幸幸的爸爸妈妈在家,她明显的不怎么搭理我们两位老人,一直跟着爸爸妈妈开心地玩着。特别喜欢粘着她爸爸,她爸爸去哪她就跟到哪。奶奶也有几分失落地说:“她爸爸妈妈在家就不要我了。”她奶奶带她的时间最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是她能够在爸爸妈妈那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吧。
小幸幸虽然还不怎么会说话,但是对褒义词、贬义词的理解特别准确到位。一听到她不想听的话,就直接跟我挥手拜拜。成人的世界当然没那么简单,但是少说话,特别是少说人家不喜欢听的话,这倒是可以时时提醒自己的。
有人说过,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人生阅历也是伴随着身份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外婆”这个身份让我常学常新。幼童的世界映照着人性最本真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