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出去纳凉,突然听到久违的蚰子叫声,“咕嗞咕嗞、咕嗞咕嗞、嗞嗞嗞嗞嗞嗞嗞……”响亮而有节奏。循声觅迹,在昌瑞大厦广场看见有一老头在叫卖蚰子,三轮车上放着许多竹制蚰子笼,有大的小的,长的方的,圆柱形的,房子型的,大方笼子里还隔着四个小方格,房顶还做了个漂亮的造型。
咦,蚰子也与时俱进,住上了四室一厅带楼顶花园?对了,城里人都叫它蝈蝈,蚰子是它的乳名。

最大的那个三层楼房式笼子里圈着几只蚰子,有绿疙瘩,也有铁皮色蚰子,更多的是绿色的。有的正在抖动摩擦着脊背上的一对短翅,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车斗里放了一堆圆球型的塑料笼子,每个里边圈放着一只蚰子,笼子小得蚰子连转身都很困难,更别说蹦哒了。
这几天正想去闯王坡捉几只蚰子赏玩,现在意外地偶遇,怎能放过,我指看塑料笼问:
“多少线一只?”
“十元。”
“二十元三只吧?”
“头茬蚰子刚上市,不搞价。”
“四十元六只如何?”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看气质和衣着,像是个机关公务员,老头看了看他说:
“成交!”
“来吧,咱俩人合着买六只吧。”小伙子笑着对我说。
遇个知音不容易,我不禁问他,你这个年纪也爱玩蚰子?他说是买给奶奶玩,我更加愕然了,都是老人给儿孙买宠物,孙子给奶奶买蚰子还是第一次遇到。
我挑选了三只蚰子,也帮小伙子又挑选了一个大大的笼子和三只蚰子,这三只蚰子从此成了我的又一牵挂。看着小伙子远去的背影,我认定他一定是个孝顺善良的人,他一定是把奶奶讲的玩蚰子的故事记在了心里。我猜想他奶奶的出身一定也是农村人,现在也许是吃穿无忧,她想要蚰子,是寻找她童年的一段记忆,寻找属于她们的那个年代,蚰子的叫声是伴随她童年生活的难忘音符。
懂奶奶的心,尊重奶奶的爱好,是这个孙子最宝贵的品质,而不在于花钱多少,不在于东西的价值。人这一生坚持终生的爱好能有几项,刻骨铭心的事情有几件?老了还拥有如此童心童趣,确实值得庆幸。
由此想到了一个故事,村里一老人丧偶多年,想再找个老伴,召集他的三个儿子商量,说冬天一个人睡觉腿脚冷,一晚上都暖不热。大儿子说,明天我给你买个电褥子吧。二儿子说,我再给你买个柴火炉子。三儿子说,我给你买台电热炉。他爹把桌子一掀说:可恶,当年真不如给你们一人买个电褥子,也不用娶媳妇了,让你们都尝尝想媳妇是啥汤水。
前天,兴华镇沟口村有一位退休老教师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到镇里中学开座谈会,看到了我的文集《竹风》,非常适合他的口味,问能不能卖他一本,我说不要钱,并表明下乡时给他送一本。他感激地邀请我到他家乡的竹梦小镇玩,问我喜欢什么?我说你那里是山区,给我捉两只蚰子吧,他听了哈哈大笑说,这个好办,顺手的事,两只蚰子换你一本书,划算。我喜欢蚰子,蛐子情结伴随我六十年,我更划算呢。
我的家乡在距县城西南二十公里的洛河南岸,村后的塬上多产蚰子。童年的暑假里,乡村落后闭塞,田野荒凉宁静,唯有蚰子“嗞嗞嗞滋”的不绝叫声能给大地带来一些生机,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正午时分,毒辣的日头炙烤着大地,大人们都在家里睡午觉,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往后塬跑,因为这时是蚰子叫唤最凶的时候。寻着声音分散开蹑手蹑脚地找去,便能在枣刺棵上、豆叶子上或蒿草顶上看到振翅高歌的绿蚰子或黑里虎,伸开双手去捂,便可捕获,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它的脖子,放进带来的竹笼子里。整个暑假,我们都在捉蚰子、比蚰子、做蚰子笼的快乐中度过。

幼时玩蚰子,是倾慕于它的雄壮威武之风,钟情于它响亮清脆的歌声。它有两只晶莹剔透鼓起的圆眼睛,眼睛内侧竖着两根一寸多长的灵动触角;一副丰满溜滑的将军肚,肚皮一起一伏助其呼吸并散发热量;四只短腿和两只长腿支撑着他臃肿的躯体,静静地爬伏在草棵上,凸显出一股王者之气;它是捕食蚊蝇害虫的能手,因此,蚰子是有益于农作物的益虫,它捕食的速度极快,触角导航,后腿弹跳,在布满绒刺的四只前腿和两只利牙面前,进入伏击圈的猎物必死无疑。
蚰子的生命极其短暂,一生也就百天的时间,雄蚰成虫后昼夜都在不停地鸣叫,这是它们独特的生物行为,声嘶力竭的高歌是为了寻求配偶,同时,也含有领地宣示、群体交流联络的因素。
当年玩蚰子也曾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那时,我在村办学校读初二,中午放学后,我对一位同学说,上后塬逮蚰子吧?他立即响应。他还捎带一个附加条件,那你下午陪我打篮球,中。我俩连家也没回,直奔塬上逮了一笼的蚰子。
不料,我们说的话被身后的一位数学老师听到了,第二天上课时,那老师粗暴地说,有两个同学个子不低,耍兴不小,这么大孩子了竟然钻头觅缝玩蚰子,百生识法打毛蛋,简直是不知道羞丑。导致我好长时间仍耿耿于怀,喜欢小动物、爱好打篮球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呀,怎么就不知道羞丑了。后来,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师范,在此前后各十年落后的村里仅仅考上了这一个中专生。那位老师后来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你看人家杨某某,会学会玩,利用逮蚰子缓解学习压力,我们要借鉴他的学习方式,该学时拼命学,该玩时尽情玩。
“蚰子叫,瓜果香,毛娃子,日子长 。”
扯起蚰子童话多,想到少年乡愁长,就此打住。
河里没鱼市上看,想耍蚰子的看过来,每天早上,长虹大桥坡上的临时盆景花卉市场,蚰子叫声不绝于耳,总有两辆脚蹬的三轮车上放许多竹编的蚰子笼,两位老人在推介他们的蚰子:能买吃亏物,不买便宜嘴,来吧来吧,笼子是自已做的,蚰子是自己逮的,洛宁蚰子呱呱叫,正宗的本地货。

作者简介:杨青显,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出版有文集《竹风》。作品散见于《洛阳日报》《中国老年体育报》《老人春秋》等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