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艺超群自流芳 孝感天下美名扬
——记淄川窵桥王氏名人王敏入

画艺超群自流芳 孝感天下美名扬
——记淄川窵桥王氏名人王敏入
王世喜
淄川窵桥王氏,自明初始祖王贵由河北枣强迁居淄川后,世代孝友,贻谋忠厚,可称世德之家。自六世王崇义中宪公于明嘉靖戊戌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嗣后子孙砥志砺行,奋起直追,从明嘉靖至清康熙二百年间,上百人徼荣冠带,科甲蝉联,人才济济,仕官多多。一个平常村庄,一户普通人家竟有尚书、资政、翰林、知府、知县、将军、进士、贡士、举人、文学艺术等140余人跻身膴仕,金榜斗艳,门伐之盛,名誉之隆,于淄实称望族。
清康熙年间,王氏望族出了一位善诗文、画超群、孝感天下的名人,他就是九世族——王敏入。敏入字子逊、又字子巽、号梓岩、又称易安公。邑庠生。他是王崇义三弟王崇化的曾孙,邑增生王瑞永的长子。
一
王敏入一生广交朋友,刻读诗文、深钻绘画,善攻金石。早在顺治末、康熙初,王敏入就结识了比他小十多岁的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他们相识到成为密友,主要是因为各自所住村庄相距几里之遥,且蒲松龄在王家教过书,两村还有好多亲戚关系。如王敏入的上辈王图永娶官至知县的蒲生地之女为妻,王敏入的同辈王为瑜娶文人蒲楠之女为妻等等。更重要的是王敏入与蒲松龄都是当时的风流才子,他们惺惺惜惺惺,志同道合,无话不谈,遂成莫逆之交。
王敏入以其杰出的绘画、篆刻艺术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画家,他为旧《淄川县志》开篇绘制的“二十四景图”足以证明。原朝廷翰林院检讨唐梦赉在图后写的跋云:“邑文学王梓岩,望出崔、卢,名高顾、陆,凡所为诗文,授笔立就,皆能道所欲言。其画,绘山川、云物、卉虫最工,尤善写生,极妍尽态。至所制鳌山灯,园扉开合,人物拱揖,泉飞鹿走,览者惊为神助。间尝于巨家,一再见之。今所画般阳诸图,于康熙丁卯五、六月间,冒暑裹粮,一仆一骑,周历十余日,返而后下笔,垂帘闭阁,毕得其情状。至于感应山灵,其所寓余孝水西村,焕山山市,为之屡现,亦异事也。兹图第二十四景仙岩洞畔石足园,盖即其所住处云。”又云:“般阳自汉置县以来,为府为路不一,都会也。旧志绘图粗恶,又无山川景物,今延名士王子逊,馆余别墅两月,每写一图必亲历其处,盘礡坐卧,撷稿而后归,经营良苦矣。语曰: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其抚斯图而有感欤!”
好友蒲松龄还为王敏入所编辑的《追远集》所写序言曰:“王子梓岩,文章风雅,弱冠知名。而讽咏余暇,兼精顾、陆之长,且镌镂图章,无不臻妙……”
从唐、蒲二人之评价,可见王敏入的绘画、篆刻技艺水平之高。
王敏入画《放生矶图》并赋诗云:“溪岸石矶上,重杨覆碧流。六龙思故迹,一叶泛轻舟。绿野诗中见,辋川画里收。主人林壑意,真足按图求”。
是啊,先人这样认真,注重写生,感悟天地,冒酷暑,自带食粮,历时两月,深入自然,翻山越岭,身临其境,现场作画,撷稿而归。其精神实在难得,后人深受感动和鼓舞。古人尚且如此,何况当今世人呢?
二
王敏入,孝子也。唐梦赉曾为王敏入立传,《淄川县志·人物志·孝友传》载有唐氏撰写的传记《王氏世谱》《王氏一家言》《国朝山左诗续钞》皆有王敏入的孝行记载。王培荀的《乡园忆旧录》中也有王敏入孝行的记载。王敏入的孝行主要是:明末清初社会动乱之际两次前往贼营,舍生救父;父殁之后,自负块石营造坟墓,手镌其父遗诗于山崖;自绘父母画像供奉于石室,朝夕虔诚供奉。
其中《王氏一家言》云:“明季土贼王茂德作乱,负父夜遁。误入贼营,贼攒刃相向,公以身护父哀乞,贼叱出舍。之贼谢迁据淄城,其党掳父将入城,公追及贼曰:“父有隐疾,不堪从事。”贼又舍之……《淄川县志》又记载:(敏入)两亲殁,既葬,朝夕营墓者二十余载。以贫不能具碑碣,乃穷搜云根镌文其上,以当丽牲之石。又手镌父诗淋漓怪石上,躬辇致之黉山,泰岱及千佛山、华不注长白诸山,以图不朽,又筑石屋,自写两亲真容,供诸其中。朝夕虔奉,一如事生仪。年至七十犹然儒慕。语及两亲,辄双泪涔涔下,盖其一生艰难崎岖,念念不忍忘如此。”
王敏入之父王瑞永,字应之,增生,“数奇不偶,殚力声韵之学,时写意于诗词。”(《王氏世谱》)他除集20年之力编撰研究声韵学的专著《集韵》之外,还致力于诗词创作,积攒了很多诗篇,可谓“龙鳞凤蜕,堆叠满屋”。王敏入为了使父亲的诗作“播诸海内,得识者赏鉴”,“因将吉光片羽,镌之怪石,供诸名山,而终以夸娥负山,恨力致之不远也,思以十指寿梨枣,略出一斑,与天下共政之,而以删定之责属余。”意思为:王敏入为了让父亲的诗作传播海内,流芳百世,做了两项工作:一是选择父亲的部分优秀诗篇,镌刻在名山上。《乡园忆旧录》也说:“子敏入搜遗诗,镌诸石”。这项工作工程量浩大,费时尤长,完工后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赞赏。二是请好友蒲松龄删定父亲的诗篇,刻印成书。
康熙三十一年(1691),蒲松龄按照王敏入的要求,编辑好王瑞永的诗稿后,写了《〈追远集〉序》记录此事。对于编辑诗稿之事,《王氏世谱》也有记载:王瑞永“卒后,长子敏入搜葺佚稿,得诗若干首,手镌《追远集》行世”。编定《追远集》,蒲松龄认为意义非同寻常,这是王敏入孝行的具体体现。蒲松龄在《追远集》序中说:“呜呼!长康当年,苟非三绝,亦乌足传后世、志不朽哉!而斯编告成,将品题藉甚,乐道不衰,所谓善继述则前徽弗替,有以夫!”意思是说:晋朝顾恺之因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名声流传后世,王敏入也会这样;《追远集》编定后,人们将阅读欣赏,口口相传,这是王敏入效法父辈、世代相传的一项功德事业。
三
王敏入之妻陈氏淑卿,孝妇也。贞慧过人。其事迹记载《淄川县志·人物志·烈女传》中。大概在顺治末年,陈淑卿病逝,王敏入十分悲痛,随绘制妻子小像以示怀念,并请挚友蒲松龄撰写文章纪念夫人。蒲松龄应王敏入之邀,写成骈文《陈淑卿小像题辞》。文章记述了陈淑卿与其夫王敏入“因乱成婚”、“为欢废礼”,不为公婆所容,被遣返娘家,后来得到公婆谅解,回到婆家,却又“乐极哀生”,旋即夭亡等事件。这篇文章虽是代笔,蒲松龄却倾注了满腔热情与心血,写得情意缠绵、动人心扉,以至有些专家认为陈淑卿是蒲松龄于患难中遇合的第二夫人,为此打了不少笔墨官司,其实这实在是一场误会。
关于王敏入与陈淑卿夫妇的生活,蒲松龄在文章中重点写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乱成婚”。明末清初之时,淄川一带流寇作乱,百姓逃难,已经订婚的王、陈二人也随同众人逃往山谷。《淄川县志》记载,陈淑卿见王敏入身穿白衣,暮色中目标明显,就脱下自己的青衣让丫鬟给王敏入送去。后来乱兵向白处射箭,有不少人被射死,王敏入为此逃过一劫。蒲松龄在《题辞》中说王敏入逃到陈淑卿村中找水喝,见到了陈氏,于是两情相悦,非婚同居。“倥偬搭面,送神女于巫山;仓猝催妆,迎天孙于鹊渡。片时荒会,遂共流离;一点雏龄,便知恩爱。寄八襊之襻带,不为秋寒;脱半臂之锦绡,非怜夜冷。”二是遣返娘家。关于陈淑卿被遣送娘家之事,《淄川县志》说陈氏因为从小失去母亲,没有学会女红,婆母不满意,把她赶回娘家。《乡园忆旧录》回避了被遣的原因。蒲松龄在文中写道:“因乱成婚,已失椿萱之意;为欢废礼,大非姑舅之心。厌嫌之色难堪,驱遣之词并进。流纨新妇,蹴夹裙之细步以归;织素故人,望蘼芜之高山而去。”是说因为陈氏与王敏入非婚同居,有失妇道,被公婆驱赶出去。三是继续往来。《淄川县志》说陈氏“大归,毫无怨言”。蒲松龄在《题辞》中则用了许多笔墨,写被遗回的陈氏与王敏入仍然暗中往来,“青鸟衔书,频频而通好信;红衿系线,依依而返旧庐。”“红豆之根不死,为郎宵奔;乌臼之鸟无情,催侬夜去。”两人没有因为陈氏离开王家而恩断义绝,相反接触更加密切,情爱更加炽烈,一切世俗的阻碍都不能阻止他们的交往。四是陈氏早逝。《淄川县志》没有讲到陈氏早死,不能与王敏入白头偕老,而是叙述了陈氏重归王家后一心一意主持家政:卖掉首饰补助家用,帮助小姑子婚嫁,侍候患病公婆,等等。蒲松龄则在《题辞》中借用晋朝孙楚伤胡毋夫人、南北朝潘岳作悼亡之诗的典故,说明王敏入的妻子陈淑卿不幸去世,“所恨离奢会促,孙子荆怨起秋风;可怜乐极哀生,潘安仁悲深长簟。”接着便极力描写王敏入的丧妻之痛:“香奁剩粉,飘残并蒂之枝;罗袜遗钩,凄绝断肠之草!半杯浆水,呼小岁之儿名;一树桃花,想当年之人面。”蒲松龄在《题辞》中冲破世俗障碍,不以陈淑卿“因乱成婚”、“为欢废礼”,以及被逐后还同王敏入保持夫妻关系为非礼,毫无顾虑地叙述了她一生的不幸遭遇。
王敏入与蒲松龄相互同情,相互关照,相互支持。王敏入还为蒲松龄撰写《聊斋志异》提供了不少素材。其中三篇文章与王敏入有关。《念秧》是写王敏入旅途被骗之事,故事性强,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蛙曲》、《鼠戏》是王敏入讲述的有关杂耍的故事。《念秧》是说以甜言蜜语和貌似忠谨之行做成圈套,诈取行人的财物。这种事情,古今有之。《念秧》的故事概要是:王敏入去北京探望族兄、时任太常寺少卿中书舍人王樛,路遇自称栖霞隶的张姓男子搭讪,王的仆人将其呵退。第二天,一名自称清苑人的许姓男子与其套近乎,自讨没趣离开。第三天,一金姓美貌少年以文人身份博得王氏好感。晚上许和金姓少年与王氏掷色子饮酒,张、许又力邀王氏赌博,王氏不应。时隔不久,有自称捉拿赌博的佟姓吏员恐吓王氏。后来,佟氏又与王氏套近乎并参与赌博,众人声称代为赌博,王氏仍然不应。赌局结束,众人声称王氏输钱,向王氏索取赌资,王氏与其争执。金姓少年代为劝说,声称先由其代为偿还,再由王氏将赌资转交于他,私下对王氏说不会真要王的钱财,但仍然会同众人将王氏的钱财放入自己的囊中。夜宿时讨好王氏的仆人。第二天一早,金姓少年早走,对王氏说在前方归还钱财。然而王氏在路上再也没有赶上金氏,这才意识到上当,损失了几十两银子。接着,蒲松龄又讲了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淄川人吴生在狐狸仆人的帮助下,挫败了金姓少年等人的骗局,使得这伙人赔了夫人又折兵,算是替王敏入报了仇。蒲松龄在文末感叹:“旨哉古言:‘骑者善堕。’”意思是说,骗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绝没有好下场。《念秧》这个故事,从故事情节来看,符合当时实际,当是王敏入的亲身经历,不会掺杂过多的夸张成分。蒲松龄转述这个故事,是为了教育人们认识世事的险恶,认清骗子的狡猾嘴脸,以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应对骗术的水平……
当今盛世,窵桥王氏望族已发展逾五万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恪尽职守,正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世喜 一九四七年八月生于山东淄川,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一九六七年参加工作,原淄川区文联主席,二00七年退休。自幼酷爱书画。一九六五年师承著名山水画家、教授徐金堤先生。现为淄川区美协名誉主席、淄川区老年书画学会、老干部书画研究会特聘咨询、淄博市蒲松龄书画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特聘理事、《中国民族书画》杂志社专业画家、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中国书画报》北京双拥艺术中心艺术委员会顾问。
其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各种大展并获奖。作品先后发表于《中国画》《中国民族书画》《中国书画家大典》《山东美术全书》《中国书画报》等30余种报刊。先后六次在市﹑区举办个人画展,先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王世喜画集》和当代国画精英《王世喜山水画集》。
近几年作品成果:
2017年作品《苍然浩气话太行》入选全国纪念建军90周年书画展并在国家军事博物馆展出
2018年作品《铜墙铁壁铸太行》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2019年作品《源远流长》被西北坡革命纪念馆收藏
2020年为抗击疫情 共捐献作品9件.荣获市 重大奉献奖。作品《蒙山情》 被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管理中心收藏
2021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作品《沂蒙情》被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收藏
2022年創作完成淄川名胜景观50米山水長卷《般阳揽胜》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